評論 > 存照 > 正文

林世鈺:按美國大學排名擇校,你在刻舟求劍嗎?

作者:
亞裔家長熱衷推娃上名校,是出了名的。我家附近的一個小鎮,公校在新澤西排名很靠前,於是乎,很多華人紛湧進來,特別是剛從國內來的新移民,不遺餘力地推娃,眼睛只盯着那幾所名校。我聽到最「駭人聽聞」的傳聞是,一個畢業於國內某名校的媽媽移民後全職推娃。每天,她自己先學習孩子的高中課程,然後輔導功課,陪他寫作業到深夜甚至凌晨一兩點。這和北京的海淀媽媽完全有得一拼!

女兒就讀的大學。(圖片來自網絡)

9月18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簡稱U.S.News)發佈了眾多家長和學生關注的2024全美最佳綜合大學排名。這次排名是對以往前所未有的顛覆,讓人大跌眼鏡。

一些著名私校地位跌落,比如常年佔據前十的芝加哥大學被擠到12名,范德堡大學則從13名跌到18名,達特茅斯從12名跌至18名,成為藤校中的墊底。申請人數火爆的紐約大學從去年25名的地位滑落到35名,有「南方哈佛」美譽的維克森林大學則從去年29名跌到47名。

相反,公校異軍突起,風光無限。比如加州大學系統的洛杉磯分校和伯克利分校雙雙並列15名,我所在的新澤西州的州立大學——羅格斯大學以及華盛頓大學則挺進Top40。

排名出來後,幾家歡樂幾家愁。

兩年前,一個認識的陪讀媽媽悶悶不樂地送女兒上了羅格斯大學,當時羅格斯排名六十幾名,沒有達到她心目中「名校」的標準,她出去都不好意思說孩子上了州立大學。一看今年該大學排名大幅躍升,她欣喜萬分。

另一個朋友看到去年紐約大學申請人數高達十幾萬、錄取率堪比康奈爾大學的盛況後,本想今年把紐約大學作為孩子ED(Early Decision,提前申請,一旦錄取必須要入學)的學校,可是看到紐約大學滑出了Top30,頓時大失所望,重新尋找目標。

不管是欣喜還是失望,這兩類父母皆呈現出了共同點——過分注重大學排名,過度追求名校,把教育簡單化和功利化。

亞裔家長熱衷推娃上名校,是出了名的。我家附近的一個小鎮,公校在新澤西排名很靠前,於是乎,很多華人紛湧進來,特別是剛從國內來的新移民,不遺餘力地推娃,眼睛只盯着那幾所名校。我聽到最「駭人聽聞」的傳聞是,一個畢業於國內某名校的媽媽移民後全職推娃。每天,她自己先學習孩子的高中課程,然後輔導功課,陪他寫作業到深夜甚至凌晨一兩點。

這和北京的海淀媽媽完全有得一拼!

我所在的小鎮也算不錯的學區,這幾年陸續搬進很多華人家庭,孩子的年齡日趨低齡化。這些年輕父母贏在起跑線的心情十分迫切。有一次我參加一個活動,認識了一個剛搬進來的華人媽媽。她聽說我女兒喜歡畫畫,趕緊加我微信,說自己的孩子也喜歡畫畫,向我詢問藝術比賽的事情。我問她孩子幾歲了,答曰:4歲。

美國也有各種補習班。(圖片來自網絡)

更可怕的是,有些家長為上藤校不擇手段。幾年前,我參加一個野餐會,旁邊坐着一個不認識的華人。寒暄幾句後,看我沒有問及他孩子的情況,他迫不及待地告訴我,他的一雙兒女都上了藤校。我沒有露出他期待的羨慕表情,他有點失落。聽說我是搞文字工作的,他建議我以女兒的名義寫一本書,這樣她在申請名校時可以加分。我問他:你覺得誠實和上名校哪個更重要?他居然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上名校重要。

說真的,到了後來,我見到這樣的華人父母基本躲着走。因為我與這類人有着天然的價值觀差異,道不同,彼此就不必浪費時間了。

為什麼熱衷推娃上名校?一是大多數華人的血液里都流淌着好面子、攀比的民族基因,不管到了哪個國家,這種天然基因都不會改變。兒女上名校會讓父母覺得臉上有光,在眾人面前有優越感。二是名校有更多的資源和更廣的人脈,有利於孩子成長;三是名校自帶光環,更容易獲得用人單位的青睞,擁有更多工作機會。

透過重視排名、熱衷推娃上名校這些現象,可以看出華人這個群體的心理邏輯。他們習慣了國內的單一的評價體系,覺得成績好、上名校、找到好工作就是人生唯一的成功標準,未能學會欣賞和尊重不同生命展示出來的獨特的美;而且,由於東亞文化的壓抑性,大多數華人從小生活在一個很少受到鼓勵和肯定的環境中,因此缺乏內在自信,需要用外在的、有形的東西來證明自己,兒女的成功就是獲得社會肯定的一個重要指標;華人是外來移民,對所處的異國沒有安全感,因此希望孩子可以爬到金字塔的頂層,成為「人上人」,由此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和更高的社會地位。

誠然,名校有更豐富的資源和更廣的人脈,「名校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和範圍里確實存在,至少名校畢業生初入社會時,可能獲得比別人更多的工作機會。但是從長遠看,人生是條漫長的道路,一開始走得快的並不意味着走得遠。終身學習能力很重要,運氣也很重要。

於我而言,人生過半時回首過往,發現人的一生中努力固然重要,但是關鍵的那幾步,往往是那雙「無形的手」在起作用,它決定了命運的基本走向。《聖經》也說過類似的話,「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省察自己的人生,用智慧,而不是世人的聰明去引導孩子。聰明如牆頭草,隨着風向左搖右擺,而智慧是恆定的,以不變應萬變。別看日常生活光怪陸離,么蛾子一堆一堆地湧出來,其實日光之下無新鮮事,只要人性不變,社會形態的變化基本都是可以預期的。

如果父母腦袋一片混沌,以大學排名作為選校指南,複製其他父母的雞娃經驗,完全跟着社會潮流走,金融熱就學金融,計算機熱就學計算機,那麼這種「削足適履」的結果可能是,孩子浪費了時間,迷失了自我,家長也白白扔錢,雙方皆大失望。

曾經聽朋友講過一個美國華裔孩子的故事。這個孩子成績很好,熱愛藝術,一心想讀羅德島設計學院,可是父母死活不同意,覺得藝術無用。後來他被哈佛錄取,學習生物科學專業,可他一點也不喜歡,中途退了學,重新考到了羅德島設計學院。畢業後,他從事着自己喜歡的藝術管理工作。錢掙得不多,但是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所有的鐘擺左右搖擺後,最後一定會回到中間那個平衡點。那個平衡點,就是真實的自己和內心的召喚。

我女兒今年9月上了美國一所文理學院,不管是文理學院這個小眾「品種」還是這所大學本身,都是大多數華人感到陌生的。但是我研究過文理學院,並且採訪過一個該校的畢業生,知道文理學院的好,並且覺得這所大學的課程設置和校園文化與我女兒的性格氣質非常契合。女兒後來ED(提前申請)了這所學校,果然被錄取了。

目前大學已經開學幾周了,女兒開心得幾乎把我這個老母親給忘了,通常我要懇切地發出「求接見」的要求後,她才慢悠悠地打開視頻。昨天我看了一下她選的六門課,終於明白她為什麼天天笑成一朵花。這六門課分別是:日語、經濟、畫畫、瑜伽、中國民樂團、舞台表演紀錄片。讓我欣慰的是,她扔了很多年的古箏和舞蹈又撿回來了,老母親當年的銀子沒有白扔!而且,她加入了韓國舞、觀鳥、耕地等社團,開始了「study hard,play hard」的大學歷程。

女兒的學校雖然不錯,但不是文理學院top10。這並不重要,她在其間的學習和生活體驗才是最重要的。適合孩子的大學就是最好的大學,這與排名無關。大學排名不過是一種引導人們教育消費方向的商業遊戲,僅供參考,如果以此作為孩子擇校的唯一依據,那麼無異於刻舟求劍。

女兒(第二排左一)與她的朋友。

教育的出發點和終點都是人本身,教育的對象是活潑潑的個體生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稟賦、氣質,在這個世界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路徑。如果用一套世俗功利的成功學模板去套所有孩子,或許某些孩子可以活成世人眼中「成功」的標本,但是內心並不舒展,最後可能成為沒有激情、沒有靈魂與愛的空心人。

教育的目標究竟是什麼?在盧梭看來,教育要培養「人」,而不是奴才或暴君。他說,「從我的門下走出去,我承認他們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一個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盡到做人的本分;命運無法使他改變地位,他始終將處在他的地位上。」

盧梭還提倡自然教育,即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與人的身心發展各階段相一致,既不要看超前,也不要滯後。他戲謔:「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人總是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另一種土地的東西,強使一種樹木結出另一種樹木的果實;他擾亂一切,毀傷一切東西的本來面目;他喜愛醜陋和奇形怪狀的東西;他不願意事物天然的那個樣子,甚至對人也是如此。」

至於要培養什麼樣的人,1936年10月15日,愛因斯坦在紐約參加慶祝美國高等教育300周年紀念會發言時說,教育的首要目標永遠是獨立思考和判斷,而非特定的知識……因為一個由沒有個人獨特性和個人目標的標準化的個人所組成的社會,將是毫無發展可能的、可憐的社會。

獨立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是人文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當教育缺乏人文思想打底時,很容易培養出沒有靈魂與愛的工具人,即便像科學家、律師、工程師、銀行家這樣智力超群、掌握知識和技能的人,都可能成為惡的一部分。

想想愛因斯坦離開後的納粹德國吧,很多學者和科學家因為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對善惡的分辨能力,或者出於意志的軟弱和性格的怯懦,最後成為罪惡的幫凶。

比如科學家海森堡,作為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他曾獲過1932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最後卻成為德國代號為「鈾俱樂部」的原子彈研發項目負責人。幸虧他當時在計算中犯了一個低級錯誤,導致納粹德國最終未能研發出核武器,否則這個世界早在「二戰」中變成一片焦土了。

未來的社會生態是什麼樣,基本取決於現在的教育體系培養出什麼樣的人來。所以,父母和教育從業者要站在改良未來社會生態的高度看待教育,千萬不要光盯着商業氣息濃厚的大學排名,那只是表層的「白毛浮綠水」。真正的教育,是水下的「紅掌撥清波」,是靜水流深,是春風化雨,要徐徐以愛澆灌,而不是一蹴而就。

—— End——

作者簡介:林世鈺,媒體人,作家。曾出版《美國歲月:華裔移民口述實錄》《煙雨任平生:高耀潔晚年口述》《潮平兩岸闊:15位中國留美學生口述實錄》《美麗與哀愁:一個中國媒體人眼中的美國日常》《新冠之殤:美國華人疫情口述史》等書籍。其中《煙雨任平生》被「亞洲周刊」評為2019年度十大好書(非虛構類)。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乞力馬扎羅的雪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922/1957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