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吳惠林:第七章 問世間「錢」為何物?

作者:

(作者提供)

第一章已提到「貨幣是交易媒介」,也提到貨幣數量不能太多,但貨幣或錢究竟是什麼,卻有必要再深入的談一談。我們知道,現代人的生活不能沒有錢,而理財已成現代人生活中的重要事務,而理財的標的,無非是「錢滾錢」。不可否認的,「錢」和當代人關係密不可分。而「見錢眼開」、「有錢能使鬼推磨」、「人為財死」等等自古以來即流傳世間的諺語,無不道出世人愛錢、錢對世人重要性之一斑。

縱然有着「君子愛財(錢),取之有道」、「勿做金錢奴役」的勉語和警語,可是「搶錢」風氣仍然熾熱,甚至在衍生性金融商品愈來愈多的今日,有着燎原趨勢。在愛錢的同時,社會上卻也瀰漫着一股譴責「愛錢」、「銅臭味」,以及撻伐「功利」的詭異氣氛。

人類對於錢財的愛恨交織,甚至於超越對「情」的感覺,那麼,「直叫人死生相許」的形容詞也當然頗適合於錢了。不過,「問世間『錢』為何物?」恐怕更是一句貼切的問語。

對於這個也許被所謂的專家、行家認為是經濟學幼稚園的問題,卻很可能永遠找不到令人滿意的標準答案。國際著名的華裔產權經濟學專家張五常教授,在一九六三年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博士學位時,旁聽艾爾秦(A. Alchian,1914~2013)這位怪才名家的課,學期一開始第一堂課,艾爾秦一進教室劈頭就問:「什麼是貨幣?」

貨幣就是錢的同義字,就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師生(都是一群I.Q.頂高的人類)探討了三個星期,還是找不到完滿的答案,而艾爾秦在多年後雖發表了題為〈什麼是貨幣?〉的論文,但仍然被認為有待商榷。

貨幣有其「自化」秩序

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已故的一九七四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海耶克(F.A. Hayek,1899~1992)身上,而這位終其一生不斷致力於對抗社會主義、極權主義,並揭穿其荼毒人類的真實面目,以增進人類福祉的大儒,對於錢或貨幣的描述,更讓我們嘆為觀止。

海耶克不客氣地說,一般人對不懂的事物,往往因為猜忌而產生厭噁心理,對於貨幣就是如此,尤其因為貨幣是高等文明秩序中最為抽象的機制,這種厭噁心理也就更為強烈。

貿易倚賴貨幣,透過貨幣的媒介傳導,個別特定的交易行為,可以在最遙遠的地方,以最間接的方式,造成種種最為一般化、而且也最不容易理解的影響。人類的合作秩序若要延遠流長,就必須藉助於貨幣,但,貨幣也將使引導人群合作的種種機制,覆蓋在一層難以穿透的濃霧之中。

一旦以物易物被以貨幣為媒介的間接交易所取代,原本還可以理解的事物便消失不見了,而代之而起的種種抽象的人際互動過程,即使是最有洞察力的人,也無法全盤理解。就是因為如此,海耶克才說,貨幣,或者說我們平常所使用的「金錢」,是所有事物當中最難理解的東西。

人類對於金錢流露出既愛又恨的心理,金錢是自由最有力的寶貝,同時也是最為邪惡的壓迫工具。海耶克認為貨幣的運行,就像語言或道德那樣,是一種自我演化(簡稱「自化」)的秩序,而解釋這種秩序的理論,又是最不容易求得圓滿的。因此,貨幣專家至今仍然對一些重大的問題爭論不休。

有些這方面的專家甚至已經認命,不再追求圓滿,因為在他們看來,各種細節必然都無法察覺,而整個秩序又是如此的複雜,以致如果能夠抽象地說明貨幣秩序據以自化形成的種種原則,我們就應當感到心滿意足;這種抽象的原則性說明,儘管帶給我們很多重要的啟示,卻沒有辦法預測任何具體詳細的結果。

貨幣面對的道德挑戰

貨幣不僅讓專業學者感到苦惱,道德家對於貨幣的猜忌也幾乎沒有一刻鬆懈。貨幣好比是萬能工具,誰掌有了它,誰就有力量,能夠以最不着痕跡的方式,實現或影響最多種類的目的。對於這個萬能的工具,海耶克舉出兩個讓道德家猜忌的理由。

一是雖然一般人一看就明白許多別的財富項目被用來做了些什麼事;但我們通常無法分辨使用貨幣究竟給自己或別人帶來什麼具體的影響。二是即使在某些情況下,貨幣所造成的影響可以分辨出來,但貨幣雖然可以用來行善,也同樣可以用來為惡。

因此,對於有錢人來說,金錢之功用在於其萬能;然而,對於道德家而言,正因為金錢萬能,所以金錢更不值得信任。而且,經由巧妙地運用貨幣,進而取得的巨大利益,看起來一如商業買賣,和體力付出無關,也看不出有什麼其它的功德。

貨幣就是這樣讓貨幣專家感到迷惑,同時也讓道德家感到憤怒的東西。

這兩種人都因為發覺整個事態的發展,已經超出了我們能力關照得到的範圍,以及因為我們已經不再能夠控制我們賴以生存的事態發展順序,而感到震驚。似乎一切都已經超出我們的掌控,難怪有人談起貨幣,往往措辭強烈,乃至誇張。事實上現在還有許多人,相信借錢取息和謀殺一樣壞。

貨幣制度就像道德、法律、語言,以及各種生物那樣,也是來自於自化的秩序,因此,也同樣受到變異與演化選擇過程的淬鍊。然而,貨幣制度終究是在所有自化長成的結構當中,最不令人滿意的產物。

海耶克曾舉例說,自從基本上含有自動調整機制的國際金本位制,在專家的指導下,被由政府刻意操縱的「貨幣政策」取代之後,迄今已過了七十多年(至一九七六年);但,很少人敢說,在這段期間中,貨幣制度的運作有任何改進。

事實上,根據人類過去的經驗,貨幣確實並不值得信任,但不是因為一般人所設想的那些理由而不值得信任,而是因為貨幣經歷過的演化選擇過程,比別種制度受到更多的干擾。由於受到政府壟斷貨幣,阻撓市場競爭進行各種試驗的影響,演化選擇機制在貨幣方面,未曾充分發揮作用。

海耶克進一步說,在政府的照顧之下,貨幣制度已經發展到非常複雜的地步了。然而,在此一發展過程中,由於政府從中作梗,幾乎沒有市場試驗,也很少讓市場自由選擇可能適合它的制度。因此,我們到今天還不太清楚什麼是好的貨幣,也不知道貨幣可以好到什麼程度。

政府壟斷貨幣並不適當

其實,政府對貨幣發展的干擾與壟斷,並不是最近才開始的,幾乎在鑄幣開始被市場選作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時,政府的干擾就不斷地發生了。海耶克嚴厲地指責說,沒有貨幣,延遠的自由合作秩序,就無法運行,但,貨幣幾乎自始就遭到政府無恥的摧殘,以致它竟然變成延遠的人類合作秩序當中,干擾各種自動調適過程的主要亂源。

除了少數幾個幸運的短暫時期,整個政府管理貨幣的歷史,簡直就是一部詐欺和矇騙的歷史。在這方面,海耶克已經證實,政府自己比任何在競爭的市場裏提供各種貨幣的私人機構,都來得更不道德。海耶克說過不少次,如果政府不再壟斷貨幣,則市場經濟的潛能也許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重讀海耶克對貨幣的剴切剖析,不禁對世人當前面臨的金融風暴打顫,各國政府控制貨幣的欲望不但一如以往,或許還變本加厲。應讓貨幣不再繼續被導入歧途,讓貨幣回歸其單純「交易媒介」的本質。否則,金融浩劫會是慣性的波濤洶湧、沒完沒了的。

平實地說,人類還是有許多睿智者,歐元的統合、歐洲中央銀行及世界中央銀行的構想等等都可以窺知有心人的反省,但是,歐債危機、「量化寬鬆」(QE)「印鈔救市」一再顯示人類仍操弄貨幣、破壞信用,即使實現全球單一貨幣,問題還是存在。畢竟「錢為何物?」世人根本不想了解,何況似乎已無法理解了!

如今雖進入電子錢幣時期,又是一次革命性的貨幣演變,但對於貨幣到底是什麼的疑問,不只是沒有提出更明確的答案,反而讓世人更眼花撩亂,也更為迷亂。「虛擬經濟」毋寧是傳神的比擬,此與「泡沫經濟」同義,僅就我們眼見的信用卡引發的諸項弊端,以及金錢泡沫投機遊戲一再帶來的禍害來看,讓金錢成為單純的「交易媒介」實在是太重要了。廿一世紀出現「比特幣」(bitcon)這種來自民間的虛擬貨幣,受到市場的接受,似乎形成政府壟斷貨幣的反動,或者會實現海耶克所希望的政府不再壟斷貨幣,讓好的貨幣自然出現,也讓信用、道德在市場中重現,則市場經濟的潛能就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不過,儘管金融出現危機,但金融科技仍持續研發,現代人也脫離不了金融。唯有讓金融發揮善和正的功能,才能截窒風暴的出現,讓人類免於沉淪以致毀滅!那麼,讓世人明白「金融的本質」,就是一條明路。

其實,由於人類的貪婪被金融商品所誘引,導致投機炒作橫行,欺騙、不誠信成風,倫理道德被揚棄,金融科技脫離人文,於是走向敗壞之路。必須讓已分離的科技與人文兩種文化相互結合,發揮金融智慧,挽救人類文明免於衰落、直至滅亡。一千多年前唐玄宗開元時期的宰相張說,在七十多歲時寫的《錢本草》奇文,就值得再三回味並重拾其智慧。

以道德發揮金融智慧

這篇僅二百餘字的文章,將錢比作藥材,其「味甘、大熱、有毒」。錢讓人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保證人們的生存,故其「味甘」。但對錢的追求要有度、要講道,否則便會讓人變成瘋狂,挖空心思斂財,導致「大熱」成了金錢的奴隸。錢是有藥性的,服過量便會產生副作用,會「中毒」,使一些貪婪的官員最終鋃鐺入獄,甚至喪命。

張說告訴世人,「一邊積攢,一邊施財,可稱為道;不把錢當珍寶,稱為德;獲取和給予適當,稱為義;不求非分錢財使用正當,稱為禮;能廣泛地救濟眾人,稱為仁;支出有度歸還有期,稱為信;得到錢又不傷害自己,稱為智。」若能用「道、德、仁、義、禮、智、信」這七種方法精煉金融(錢)為藥材,將可長久地服用,使人延年益壽。如果不是這樣地服用,就會消減情志、損傷精神。

在將基本經濟學理應用於日常生活事務之前,下兩章分別就「競爭」、「價格」這兩種常被誤解的理念作清楚解析。

(作者是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918/1955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