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政黨 > 正文

陳奎德 夏業良:中國地下公民社會——毛澤東去世四十七周年回首

北京目擊蘇東劇變,驚詫莫名,鄧氏掌舵,韜光養晦,向美國伸出橄欖枝,經過一段修正主義改革而「中興」後,竟然盆滿缽滿。至習氏上台,錢令智昏,作為暖身之蛇,竟然反噬「農夫」,挑戰國際社會。是故驚醒西方,多國憤而攜手,聯袂回擊,天下圍中。致使習氏小兒,煢煢孑立,八面風來,百國「圍觀」,能不顫乎?

招來毛魂

習應對無計,黔驢技窮,只能急招毛魂。於是,毛式亡靈的內卷如今已滲透到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生活的方方面面了。他使這個國家比20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啟動改革時代以來的任何時期都更加孤立和停滯。它已經愈來愈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冷戰時期的精神與政治氛圍接近了。

唯一的重大區別在於:現在中國國民的主體,是已經嘗過智慧果的人群了。而五、六十年代的國人,並非如此。

即是說,雖然中共目前以全球最嚴厲的措施給年輕一代洗腦,但是經歷三十多年半開放國門時代啟蒙的整整兩代人,可稱為八十年代的「遺民」,是吃過智慧果的人,不可能整體再次返回蒙昧混沌的狀況。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開,萬物就收不回來了。簡言之:啟蒙是不可逆的。鋪天蓋地的網絡留言和民調預示了這場當局挑起的「意識形態鬥爭」的結局。正像毛澤東時代晚期,1976年毛鎮壓了「四五」運動,對「謠言」實施輿論鬥爭,泡製「反右傾翻案風」文章的命運一樣,那些反人類的垃圾文字很快變成了歷史上的笑料。

內卷與內循環

2023年春天,作者張彥(伊恩.約翰遜)在中國呆了幾周,與一些有遠見的思想者進行了交談,比如商業期刊的編輯。但他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更廣泛的中國人身上——醫生、企業主、公交車司機、木匠、修女和的學生——作者已經認識他們很多年了。他們的經歷以及民間社會和政府的更廣泛趨勢表明,習氏中共殫精竭慮地追求穩定,不惜犧牲同輩技術官僚、企業家乃至民眾支持,至於知識階層,像反智主義的毛澤東一樣,習近平從一開始就打擊了他們。當前,習近平恐懼主流國際社會,尤其仇視美國西方,為了逃避西方壓力,除了像毛一樣,用錢拉攏幾個亞非拉的專制國家外,習轉向內部,實施「內循環」,像毛一樣,主張「自力更生」。

當然,這種「內卷」,必定使習亦步亦趨,走上前社會主義國家在冷戰中的失敗之路。

三、地下公民社會

當代習統治下的中國,正如我們觀察到的,與毛時代末期的1976年四五運動及1989年中國天安門民主運動以及1989至1991年的東歐、前蘇聯已經非常相似了,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地上

在地面,有去年四通橋勇士彭立法掛出討伐國賊的橫幅,有鄭州富士康工人大規模罷工逃亡,最後爆發為11月全國風起雲湧的白紙運動,吶喊出了習與中共下台的最強音。

地下

在地下,有張彥(伊恩.約翰遜)所觀察到的,中國國民在數碼技術的幫助下,比蘇聯時代的同行更加靈活。在中國受過教育的精英中,許多人堅持反對該政權的現實版本。儘管虛擬專用網絡被禁止,但允許用戶繞過互聯網控制的虛擬專用網絡現在仍然很普遍。地下電影製作人仍在製作新的紀錄片,地下雜誌出版商仍在製作通過 PDF、電子郵件和拇指驅動器等基本數字工具分發的作品。

這些地下努力當然與上述地面上的電閃雷鳴式的媒體關注的街頭抗議和其他形式的公眾抗議相去甚遠,但它們對於建立和維持對政權構成長期挑戰的個人網絡仍是至關重要的。

民間刊物

2023年5月,作者拜訪了位於北京南部相對偏遠地區的一家地下雜誌的編輯。他出版了一本半月刊,收集了中國各地學者的貢獻,這些學者經常使用筆名來保護自己的身份。他們的文章挑戰了該黨對其歷史上重大危機的描述,填補了被粉飾的事件。部分編輯工作現在由在國外工作的中國研究生完成。這種地下數字出版模式去年被抗議者採用,他們使用 VPN將視頻上傳到 Twitter、YouTube和其他被禁網站。這些在線平台起到了倉庫的作用,讓中國人可以下載國家試圖壓制的信息。

留下歷史見證

在這種情況下,編輯委託文章進行編輯,然後將其發送到國外妥善保管,以防當局突擊搜查他的辦公室。該雜誌的版式也是在國外設計的,國內外的志願者將每期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中國各地的數千名公共知識分子。該雜誌是一個不斷壯大的社區的一部分,該社區一直系統地記錄共產黨的暴政,從過去的饑荒到新冠疫情。儘管他的日記和類似的努力通常只能影響到數萬名中國人,但當政府犯錯時,這些文章可能會產生更大的影響。例如,在新冠危機期間,該雜誌的編輯和他的同事注意到讀者數量激增,其他人發現他們的文章甚至像病毒一樣傳播。

而在經濟繁榮的時候,這種對真理的追求可能會顯得不切實際。現在,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它開始顯得至關重要。隨着它們的傳播,這些匿名的非正式網絡為該黨與反對派的鬥爭開闢了一條新戰線,現在控制反對派需要的不僅僅是將持不同政見者投入監獄。

張彥和編輯在其花園裏坐了幾個小時,「在他用來釀酒的葡萄架下。天空是深藍色的,陽光很強烈。北京夏日的蟬聲淹沒了背景噪音。有一段時間,我們感覺好像可以去任何地方,甚至可能在法國,一個編輯很喜歡參觀的地方。他出版該期刊已有十多年了,現在已將大部分工作交給了國內外的年輕同事。他很放鬆,也很自信。

「在中國你不能公開做任何事情,」他說。「但我們仍在工作並等待。我們有時間。他們沒有。」

正如中國古人曾經說的:君視民如草芥民視君如寇讎。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縱覽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909/1951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