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聯軍打到北京之後,被迫跟洋人簽約的大清,事實上已經接受了按照西方的模式建立國與國關係,西方國家使節駐京,使節覲見大清的皇帝,遞交國書。然而,簽約之後,咸豐皇帝藉口有病,賴在熱河不肯回京,不久真的翹了,做了貨真價實的鴕鳥。小皇帝尚未成年,兩宮太后,就以此為藉口,就是拖着不讓見。所以,此後西方公使雖然來了,也在北京紮下了,但卻始終見不到皇帝。西方那一套國家間的外交模式,在形式上,始終完成不了,這讓公使們很是着急。
同治十二年(1873),同治皇帝載淳親政。英法美德俄五國公使,聯合發出照會,要求見皇帝遞交國書。皇帝親政,意味着成年了,以前的藉口不好使了,再怎麼羞羞答答,琵琶半面,也得見人了。清廷這邊,居然又節外生枝,在覲見禮儀上提出要求,要各國公使行跪拜禮。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了,但是,各國公使急於見皇帝,還是做了一點妥協,說是他們在其他國家的使節見駐在國的元首行三鞠躬禮,在大清可以五鞠躬。
然而,議程排好之後,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以天皇特使的名義,來華換約,正好趕上覲見,也要參加。當時的日本,還不是列強,清政府建議他單獨見,行跪拜禮,副島不肯。排在各國公使一起呢,副島又要求把他排在第一位,因為他是天皇的特使,跟各國公使地位不同。鬧來鬧去,總理衙門最後都答應了他,覲見時,將其列在第一位。其他國家的公使,倒也沒有意見,雖然日本地位不高,但畢竟副島的地位比他們都高,按西方禮節,理應如此。
最奇妙的是,覲見地點,安排在中南海紫光閣。這個地方,是朝貢時代,皇帝安排各國貢使舉行宴會的所在。安排西方公使在此見面,事實上暗含了西方公使仍舊是貢使的意思。只是,這層意思,不諳熟大清禮儀的人,是無從了解的。而西方公使,能見大清皇帝一面,完成手續,也無暇考慮這麼多。西方公使跟大清皇帝的第一次面對面,就這樣完成了。
覲見之後,清政府這面,有人不僅偷着樂,覺得鬼子終於着了他們的道兒。而且,官方的京報,也就是刊登官方消息的半官方邸報,居然胡扯八道,編了好些西方公使覲見時的所謂八卦,誰誰渾身發抖啊,誰誰說不出話來呀,還有誰誰把國書都掉在了地上云云。還說,各國公使覲見結束之後,都汗流浹背,緊張得不行,好像,他們揭開人家的燕尾服看了似的。當然,這一套,跟當年英國使節馬夏爾尼見乾隆之後一樣,都是好事者編出來的(當年大清的子民,知道這事兒的,都信)。只是,當年編,大清還能關起門來,維持一個天朝上國的自我感覺,現在再編,事實上大清的朝貢體系已經瓦解,本尊已經被洋人用槍炮拖進了西方的威斯特伐利亞世界體系。這樣的編法,如果讓老外知道了,只能是讓人笑不夠的笑話。
其實,當年的西方公使一定要見大清的皇帝,無非是要完成一個外交上的儀式,這個儀式,象徵着大清的徹底屈服。真正的交涉,他們也知道,去總理衙門鬧就行,當年,不止法國公使脾氣不好,經常到總理衙門咆哮,其他國家的公使,也並不好應付,但總理衙門還都得應付,因為如果應付不好,人家的炮艦就打進來了。
西方國家,從骨子里根本瞧不上大清,這麼大的國家,連個大使都不派,使節只是公使級的。然而,緊是這樣,大清這邊,還在偷偷摸摸地做着萬國來朝的春夢,一個紫光閣,就等於圓夢了。
這樣的夢,其實好久好久,我們這邊的人都沒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