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德媒:終止姊妹城市關係 歐洲悄然與中國脫鈎

2023年7月13日,集裝箱在杜伊斯堡港海港碼頭DIT杜伊斯堡聯運碼頭從鐵路上裝載。( INA FASSBENDER/AFP via Getty Images)

近日,德國媒體發表文章指出,歐洲許多城市正在終止與中國大陸的友好城市關係,歐洲正在與中國脫鈎,不是大張旗鼓,而是悄無聲息,自下而上。

2023年8月29號,德國資本雜誌(Capital)刊登了Roland Lindenblatt, Hannah Schwär和 Bernd Ziesemer的文章《悄然的告別: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德國城市放棄與中國的姊妹城市關係》。

文章列舉了很多歐洲國家的城市,包括德國、荷蘭、捷克、立陶宛和意大利等國家的城市,這些曾經與中國大陸的城市建立友好關係的城市,正在終止這種關係。

文章說,許多德國城市一直與中國保持着友好合作關係,但現在卻似乎要結束這種關係。

文章舉例說,德國的杜伊斯堡,曾被稱為「德國的中國城市」,也被稱為「一帶一路」進入歐洲的大門。甚至為此專門聘用了一名「中國專員」——馬庫斯·特伯爾(Markus Teuber)。

英國《衛報》在2018年曾報導說,中國的「一帶一路」基建規劃把杜伊斯堡當作歐洲物流中樞,到達那裏的列車80%來自中國,那裏成了中國貨物抵達歐洲的第一站。

1982年,杜伊斯堡與中國湖北武漢市結成中德之間第一對友好城市。

文章分析,乍一看,杜伊斯堡德一切似乎照舊:中國集裝箱仍在港口的火車上被吊起,每周從一萬公里外的重慶運往下萊茵地區。

中國-魯爾鐵路是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中國希望通過這條路在世界上建立一個現代貿易路線網絡。

然而,今天,新絲綢之路在公眾心目中的分量並沒有在這裏顯現。「每年只有20萬個集裝箱通過火車從中國運來。而整個漢堡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為430萬個,與中國火車的業務僅占營業額的3%至5%」。

如今,中國人在該市經營着117家公司,但幾乎沒有一家公司的規模足以創造大量就業機會。2017年規劃的一個貿易中心本應創造2000個新的就業機會,但卻從未建成。杜伊斯堡希望與備受爭議的華為公司合作實現的數字「智慧城市」項目也已擱淺。

在魯爾區和萊茵河交匯處,失望情緒正在蔓延。當地工商會最近一直在談論重新調整德中關係的必要性。換句話說,就是要淡化。

文章說,不僅在杜伊斯堡,歐洲許多地城市都可以看到這種後果。這是一種普遍的態度,歐中關係明顯降溫。

歐盟委員會和德國政府的說法是,在新的對華戰略中,他們的目標並不是有針對性地降低與中國的關係,而是只在追求「風險最小化」,並希望防止單方面的依賴,尤其是經濟依賴。

2022年春季之前,德國高校校長會議主席彼得·安德烈·阿爾特(Peter-André Alt)強調,科學界尤其正在經歷一個「批判現實主義的學習過程」。無論是在法國、比利時,還是西班牙,各地都有研究機構縮減與中國(中共)機構合作的案例。例如,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現在就將中國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CSC)資助的年輕科學家排除在外。

在德國基爾市,也有類似的情形。基爾與山東青島建立友好城市關係,在沒有諮詢德國情報部門和海軍領導層的情況下批准了與青島的合作,但在當地遭到強烈反對,最終,基爾市政廳改變了主意,他們現在的聲明是,「許多基爾市民對與青島的夥伴關係持懷疑態度。」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新唐人電視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901/1948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