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 日晚上,中國女足在女足世界盃小組賽第三輪 1-6 慘敗於英格蘭女足,以一場恥辱性大敗結束了自己的女足世界盃之旅。其實對於大多數真球迷來說,這個成績在賽前都是有心理預期的,但是當看到我們的媒體還在說 1-6 惜敗的時候,我們的群眾還都在復讀 " 鏗鏘玫瑰繼續加油 " 的時候,我便明白,一場慘敗顯然不太可能讓人清醒。
比賽本身沒啥好說的,只有小學生水平的中國女足(冷知識,中國女足踢不過男足國少隊)被已經有大學生水平的英格蘭女足摁在地上暴打。無論是開場 4 分鐘閃電丟球,還是只有 20% 多的控球率,在絕對的實力差距和科學的發展體系面前,一切戰術安排或是所謂的精神力量都失去了意義。這時候還繼續強調所謂的女足精神、鏗鏘玫瑰、拼搏精神,對比賽已經沒什麼意義。
因為我國媒體長久以來的宣傳,在賽前除了持續關注國際女足發展的小部分球迷外,大多數人對於女足還抱有很高期待。畢竟剛剛拿了女足亞洲杯冠軍,在普通人眼裏,中國女足可是代表了亞洲女足的最高水平,怎麼會如此的不堪一擊?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
還有一部分群眾堅稱女足好歹進了世界盃,男足都沒進去,到這時候了還要拉踩一腳,所以本文的前半部分首先是問答環節。
問題一:亞洲女足在國際上是什麼水平?
和亞洲男足一樣菜,國際各大洲里排名倒數第二,僅比南極洲厲害。而且亞洲女足由於歷史、宗教等原因,比男足更菜,整個亞洲女足只有中國、朝鮮、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五支職業球隊(職業球隊的意思是球員從小接受過系統的足球訓練,國內有相對比較完整的女足培訓體系,球員靠踢球掙錢吃飯),以及越南、菲律賓兩支半職業球隊,其他亞洲國家並沒有職業女足球隊。
西亞伊斯蘭教國家因為宗教原因,大多數國家並沒有開展女足項目,僅有約旦、伊朗等個別國家擁有業餘球隊(伊朗女足還天天被舉報都是男運動員,好奇的朋友可以搜一下新聞,約旦女足舉報過)。
那麼 2023 年女足世界盃,亞洲區有幾個名額呢?答案是 6 個。所以這一次菲律賓女足和越南女足都能夠晉級決賽,因為澳大利亞是東道主直接晉級,朝鮮女足被禁止參賽,直白點說,對於亞洲這幾支職業和半職業球隊來說,基本上報名就能參賽,畢竟你要在預選賽階段輸給業餘球隊的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問題二:歐洲女足和國際女足發展到什麼程度了?
發展極快,且男性化特徵明顯,無論是對抗強度還是個人技術都在向男子化發展,作為對比的話,如果說亞洲女足還處在小學或是幼兒園水平,歐洲女足普遍已經進入初中或是高中階段了,幾支強隊明顯已經進入了大學階段。
非洲和南美洲作為依附於歐洲體育產業的殖民地,依託歐洲女足的發展體系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從本屆女足世界盃美洲球隊和非洲球隊的表現就能看出來,雖然他們本國經濟拉垮、局勢動盪,但是體育上依託歐洲的俱樂部體系,依然可以讓本國球隊有着不錯的發揮,就像賽前大多數中國人都覺得海地是個很菜的球隊隨便踢,結果真比賽了發現怎麼贏得這麼艱難?因為海地的主力球員都在法國踢球,一直都在高水平聯賽鍛煉的球員和一直在低水平聯賽鍛煉的球員,水平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至於為什麼歐洲女足崛起的這麼快,其實道理很簡單,歐洲男足那套體系實在是過於成熟了,高度的市場化、職業化和商業化,依託成熟的、科學的發展體系,資源隨便往女足那邊傾斜一點就足夠歐洲女足跨越式發展了。前段時間進行的女足歐冠半決賽,在西班牙踢的,上座率超過了 9 萬人,英超女足一個賽季平均上座率超過 6000,重點比賽也能到五六萬,而咱們中超女足上座率能超過兩位數就已經是謝天謝地了。
問題三:為什麼日韓男女足就挺厲害的?
因為他們已經脫亞入歐了。前兩年日本男足在歐洲拉練,22 人大名單完全由旅歐球員組成,一個本土球員都沒有。說到底,天天說讓咱們學日本的其實沒意識到,現在的日本足球已經學不來了。
關鍵是在於,日韓一直有一個穩步推進的足球發展規劃和足球發展理念。比如日本,1960 年德特馬克拉默來到日本當日本國家隊的主教練,當時他對日本足球的發展提了五點建議,一是強化國家隊,二是開展聯賽,建立完善的聯賽體系,三是建立教練員培養體制,四是充實教練員組織,五是整備草地球場和訓練中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從 1960 年開始,日本足球圍繞着這 5 點建議出台了日本足球發展的規劃,雖然歷年都有微調,但是核心思想不變,因此克拉默還被稱為日本現代足球之父。
問題四:中國女足未來前景如何?
未來幾年一定會達到與中國男足同樣的水平。核心問題在於,中國足球的發展長期以來一直是靠搞歪門邪道,試圖彎道超車,這和男女無關,底層邏輯就是歪的。
經是歪經,不可能男的念是歪的,女的念就能把歪經給念正。如果靠歪門邪道取得一時的成績(比如亞洲杯),只會助長繼續搞歪門邪道之風。所以只要中國足球亦或是中國體育繼續熱衷於搞歪門邪道,那無論男足女足都沒戲。
這裏的歪門邪道有很多,比如熱衷於集訓,忽視聯賽建設,總結起來就是無視足球產業的科學規律,缺乏長期規劃,即使是足球產業早已被踢出體工隊體系內,卻還是要接受行政指導。
什麼是足球產業發展的科學規律?
最近有個很有意思的新聞,在女足世界盃小組賽結束後,日本足協突然宣佈,在即將到來的杭州亞運會上,日本女足將派二隊參加。原因是國際足聯規定的國際比賽期即將結束,各國女足聯賽即將重新開打,由於日本女足主力球員基本都在歐洲踢球,為了不干擾球員回歐洲參加俱樂部的賽事,因此決定派二線隊參加,而日本男足情況類似,也將派出日本國奧隊參加杭州亞運會。
這樣的安排一方面不會干擾國家隊成員在參加俱樂部賽事,另一方面高水平的聯賽對抗也可以幫助日本女足更好地開展 10 月底的奧運會備戰工作。
那麼中國女足呢?為了備戰亞運會和奧運會預選賽,中國女足計劃在 8 月底開始集訓(大家熟悉的集訓又要開始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矛盾。首先集訓期間,本土國腳必然要錯過部分輪次的女超聯賽,其次,許多留洋球員正在尋找新的機會,不希望因為國家隊的集訓來干擾自己的留洋規劃。
這其實就很好地體現了中日兩國在足球產業發展認知上的差異。
商業化的聯賽是當代足球產業發展的基石,由於足球選才上的特點,一是層級豐富的聯賽系統可以最大範圍擴大選才面,提高成材率,二是聯賽系統可以為踢不出來的球員進行兜底,擴大就業崗位,三是聯賽系統可以保證球員在一年中大多數時間都有比賽可以踢,保持更好的競技狀態。
所以歐洲國家很少會集中國家隊球員開展集訓工作。以今年女足世界盃為例,此次賽事 7 月 20 號開始,大多數女足國家隊基本都是要求球員 7 月初來到國家隊報道,進行適應性訓練、團隊磨合以及球隊整體戰術演練等訓練工作。
而中國女足 5 月 18 號中國女足就開始集訓來備戰世界盃,也是所有參賽隊伍里最早開始備戰的隊伍,為此連正在進行的女超聯賽都停了,而 5 月 18 號的時候英超女足還在進行第 21 輪的比賽。
聯賽的停擺必然導致球員沒法通過比賽來保持狀態,而且集訓期間中國女足也並未安排國際 A 級熱身賽,實際上以開賽前一年為界,中國女足一年內所參加的高水平熱身賽是所有 32 支參賽球隊裏最少的,總共 11 場國際 A 級賽,同組球隊裏連海地都踢了 12 場。
聯賽也不踢,熱身賽也沒有,那我們超過兩個月的集訓,到底在訓練啥呢?傳接球?那為啥 15 號陳姓球員在對陣海地的比賽中,連續五次在無對抗無壓迫的情況下出現接球失誤?
對陣英格蘭的小組賽結束後,女足球員王霜表示:" 我一直有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比歐洲的那些球員都要練得苦,都要付出得更多,但我們始終沒有拿到我們想要的成績。我敢說,我們比任何一個國家隊的運動員練得都要辛苦,付出得還要多,但這就是足球比賽。"
翻譯翻譯就是,因為我們雖然一直在集訓,但永遠都是跑圈和軍訓,從來不思考如何通過高強度的比賽提升國家隊的技戰術水平。
所以眾多女足球員里,我一直是比較支持王霜的,因為她是目前中國職業運動員里,少有的願意說實話的了。
同樣的,王霜在採訪中還表示:" 就是誰也別學了吧,學多了也挺混亂的。看看鄰近國日本怎麼踢,她們為什麼能夠換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但是她們 DNA 始終不變,而且她們的 DNA 是越來越好。"
這句話算是點破當前中國足球發展最大的問題,那就是無論是學歐洲的多級聯賽模式,還是美國的大聯盟模式,亦或是早年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的群眾體育俱樂部模式,都需要一個長達 20 年甚至 30 年的長期規劃。
英格蘭女足從 1995 年開始職業化發展到今天用了 28 年,這 28 年裏其整體規劃從沒有變化過,當年女足歐洲杯決賽英格蘭 1-6 慘敗於德國女足,但是英格蘭足總也從來沒有因為國家隊比賽成績不好就要調整其發展規劃,而是一直踏踏實實地推進職業聯賽建設以及規範化國家隊的運營。
如果不能堅持一個模式,找到適合自己的足球理念,今天學日本,明天學德國,後天學巴西,大後天學英格蘭,那能有啥發展前途呢?
說句題外話,幾個社會主義國家裏只有中國搞體工隊模式,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都搞的是群眾體育俱樂部模式,這種模式和西歐的社區體育模式差別不大,也是強調群眾參與,同時國內也有完善的聯賽體系和培養模式。所以無論是當年的蘇聯足球還是東歐足球都很有競爭力,哪怕到現在,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足球水平仍然不低,克羅地亞世界盃一亞兩季很說明問題,塞爾維亞球員至今仍然是中國足球的外援來源大國。
中國足球到底要怎麼走?
講了這麼多,其實最後還是要回到,中國足球要怎麼發展這個話題,這個話題很大,我嘗試簡單說說,但是不一定能說清楚。
首先是廣大真球迷熟悉的歐洲模式,其核心就是層級豐富的聯賽體系,這個金字塔的頂層是高水平的職業俱樂部,底層是數量龐大的基層業餘俱樂部,他們共同構成了這樣一個極為穩固的足球產業體系,源源不斷地為本國提供高水平的運動員和大量的就業崗位。
這樣的聯賽系統能夠維持,依託的是歐洲國家足夠高的城市化率,深厚的足球文化,完善的足球基礎設施。實際上英國大量社區業餘賽事也是收門票(5 英鎊一張),僅從這點就能看出英國人對於足球的熱愛。
顯然,這套模式對於當前的中國來說,無論是成本還是文化層面都不具備可執行性,光足球場這一項,2022 年中國每萬人擁有球場數量是 0.75 個,英國是 6 個,德國是 3.9 個,日本是 2.2 個。這已經是快速發展過後的成果了,因為根據 2021 年國家發改委公佈的數據:" 十三五 " 時期,全國共新建社會足球場地 26967 塊,較 " 十二五 " 末增長 4 倍,而且這些場地里包含了大量校園球場和非標準場地。
從可操作性上來說,值得借鑑的還是日本模式,核心要點有四個,一是體教結合與校園足球,二是堅持長期主義和政策連貫性,三是貫徹快樂足球理念,在青訓階段不要過於功利,四是聯賽建設的規範化、透明化,杜絕行政力量對於聯賽的干擾。
實際上上述四點其實也正是中國籃球正在推進的改革措施,特別是全面擁抱大學體育和 CBA 聯賽的規範化經營確實也讓中國籃球的發展走上了正軌,前不久全國高中籃球聯賽小小刷了個屏就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這些措施雖然短期內不出成績,但是長期來看一定會推動行業發展得越來越好。
至於有人問,為什麼中國一定要發展足球產業。當然,咱也不是說一定就非要發展,離了足球就玩不轉。不過僅從功利性來看,從全球來看,足球產業的產值在所有體育項目里佔比接近 60%,也就是說包括籃球在內的所有的體育項目所產生的價值都不如足球多。這樣大的市場,不僅可以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可以提供無數的就業崗位。關鍵是足球不需要摸着石頭過河,所有的成功路徑都是現成的,照抄就行。既然好處這麼多,既然也還在搞,那還是儘可能好好搞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