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東北洪水滔天,為何沒人在意?

已經入秋,按照東北習俗,得吃餃子,貼秋膘。

但是今年,有無數的東北人,沒能吃上餃子。

也是,洪水滔天的時候命才是最重要的,還吃啥餃子呢?

01

2023年8月6日,吉林省舒蘭市犧牲的3名公職人員,生前乘坐的車輛被找到。可惜的是,這3個人已經永遠離開我們了。

在此之前,網上曾流傳出駱副市長生前奔赴一線的監控錄像。

以及最後一段語音:

「你不用問誰,氣象局副局長給咱的提示是,形成山洪的可能是100%。所以說,你所有經過的村,必須全部轉移,不要抱有僥倖心理,堅決不。」

但誰都沒想到,這竟然是他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畫面與聲音。

而今天,媒體又報道:「8月3日,吉林舒蘭市人民武裝部上校政治委員周昆訓在救援被困群眾期間因公犧牲,年僅46歲。」

壯年去世,天妒英才,烈士事跡,催人淚下。

造成這一切的,就是這場猶如猛獸的洪水,而這場洪水的罪魁禍首,就是颱風「杜蘇芮」。

杜蘇芮從一開始在福建泉州登陸,就顯得來勢洶洶。後來它持續北上,在北京和河北都大鬧了一場,特別是門頭溝、房山、涿州,影響最大……

因為影響大,即便不用特意關注,也能看到很多相關的新聞報道。

可在杜蘇芮離開河北之後,它好像突然憑空失蹤了一樣,沒消息了……

事實真是這樣嗎?不,不是的。

很快,我就在網上,看到了那個視頻。

02

視頻中,已經渾到發黑的洪水,裹挾着各種雜物,摧枯拉朽。

所到之處,已經完全看不出昔日的痕跡。

在眾多雜物中,有一個幾乎完整的房子,被整個沖走,帶來很強的視覺衝擊力。

面對無情的洪水,我只能在心裏默默祈禱,希望這裏的居民已被安全轉移。

與此同時,視頻里傳出一個中年男人的聲音,他焦急地介紹着現場情況:

「那是一個林場,牛啊什麼玩意兒都沒了,車全沖跑了。俺站這個地方有四棟樓,鄉親們全在樓上呆着呢……」

聽到這個聲音,我有一瞬間的懵逼。

因為我看到的第一個視頻,並沒有標註地點。

我以為,視頻中的地方,是河北某個受災嚴重的村子……

但視頻里的口音,為什麼卻是一股和我同事胡博一樣的東北味呢?

我突然想起,之前並沒有太在意的一個新聞:杜蘇芮可能會繼續北上!

那一剎那,我心裏默念了一句:「臥槽,不會吧。」

但是怕啥來啥。

後來刷到的視頻上面明確標註着地點:

黑龍江,牡丹江。

我知道,這,正是我同事胡博的家鄉,是他長大的地方。

我趕緊把視頻轉給胡博,胡博說他也看到了,心裏很焦急,但又不知道能做點什麼。

他還給我轉來《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就是那篇《林場失聯,河流漫堤,東北人「從沒見過這麼大的水」》。

然後,我的同事胡博,就和我說了下面這段話:

作為土生土長的東北人,對於洪水的印象,就只有1998年那一次。

在那之後,我再也沒在東北見過洪水。

我也從來沒想過,東北會發洪水。

估計很多東北人,跟我一樣。

結束懵逼後,我立馬聯繫了家人。

得到的答覆是,家裏沒事兒,不用擔心。

但說實話,我是一點都沒信。

畢竟報喜不報憂,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隨後,我聯繫了多個還在家裏的同學,結果得到了類似的答覆:

「家裏暫時沒事兒,只要雨別再下了就行。」

同時他們還告訴我,視頻里的那個地方,不是牡丹江(市區),而是附近的周邊市縣(東京城爾站林場附近)。

聽說同事老家沒事,他的老鄉也沒事,我才稍微有點放心。

但隨之而來,一個更大的疑問浮上心頭:

這麼大洪水,到底是哪裏來的?

03

之所以有這個疑問,是因為牡丹江的地理位置有些「特殊」。

雖然提起東北,常說「黑吉遼」,但實際上,黑龍江在東北三省的最東北邊。而牡丹江,又在黑龍江的東南邊,系中俄朝合圍的金三角腹地。

也就是說,杜蘇芮想要在牡丹江搞事,它就勢必要經過整個東北三省。

但在此之前,我卻幾乎沒怎麼看到有關「東北洪水」的新聞。

更諷刺的是,我還是一個干自媒體的。

如果網上沒有太多消息,而牡丹江已經被淹,那麼就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洪水已經「靜悄悄」地淹沒了遼寧與吉林。

但是這可能嗎?顯然不可能。因為遼寧與吉林的人也會吶喊,媒體也會報道,國家也會關注。

我去搜了搜,果然,發現網上其實有不少關於東北洪水的報道。

只是,它們都被其他熱搜,厚厚地蓋住了。

至於具體是哪些熱搜,不提也罷。

但我點開了這些新聞發現:東北洪水的嚴重程度,遠遠超乎了我的想像!

04

尚志市的城區,已經汪洋一片。

大部分街道都已經被洪水蓋住,只剩下稀稀疏疏的房蓋還能露出水面。

雖然城區裏的居民,已經被安全轉移,沒有造成什麼人員傷亡,但由於是夜裏接到的臨時通知,大部分人都沒來得及收拾東西,損失慘重。

這次降水,是尚志市自1957年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

很多地方的水位,上漲幅度都已經超過了1米。

但這裏是城區,情況相對還要好一些。

尚志市附近周邊的一些市縣鄉村,情況慘不忍睹。

一面坡九江村,不僅被洪水倒灌,整個村子更是失聯了兩天。

由於信號差,道路損毀嚴重,救援人員始終沒能得知村子的具體情況,施救難度極大。

而這只是東北洪水的冰山一角。

牡丹江周邊的很多縣市,早已經被洪水淹沒。大家只能躲在樓房的房頂,等待救援人員的到來。

由於上游泄洪,導致牡丹江水位上漲很快。如今,已經有了倒灌市區的危險。

我們對比一下看看:

這是正常的牡丹江大橋。

這是如今的牡丹江大橋。

為了防止河水倒灌市區,解放軍戰士已經沿河築堤,用沙袋搭起了最後的防線。

但這道防線,能否抵擋住波濤洶湧的洪水,尚是未知之數。

而這次東北洪水,最嚴重的還不是上面說的,而是五常市!

05

由於多日來連續的降雨,五常市洪水泛濫,導致周邊多個市縣被淹。

截止到8月4日,五常市已經安全轉移了2萬多人。

但人能走,地里的稻子卻沒法轉移。

8月4日,五常市受災面積就已經高達40963畝,其中水稻面積36549畝。

36549畝,什麼概念呢?

一個標準足球場,佔地大約有10.7畝。而五常被淹水稻面積,相當於3400多個標準足球場。

這還只是截止到8月4日的數據,實際損失肯定要比這個還大。

很多村民都知道,這場大雨意味着什麼,在被轉移之前,他們錄下視頻發到網上,成為我們了解五常大水重要的信息來源。

有人拍了洪水淹沒稻田,然後衝進村子的視頻。

也有人感嘆說,這場洪水毀掉了自己一年的收成。

還有人拍了村民深夜趕着牛羊一起去避難的視頻。

有人留言說,命都快保不住了,還要這些牲口乾什麼。

可他們不知道的是,現在的他們除了這些牛羊,已經一無所有了。

原本他們拍下這些視頻,是希望得到一些關注。

但事與願違。

這些視頻同樣被淹沒在信息的洪流當中,只有翻開厚厚的熱搜,才能看到。

而很多人,還沒意識到,五常被淹,實際可能和每個人都有關。

06

視頻里,有農戶說:

「莊稼泡水了,再泡三四天,有的就減產、絕產了。」

這話,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當下,水稻剛剛抽穗,處於揚花期。

如果洪水遲遲不退,那麼水稻就無法育種,很有可能面臨減產或者絕產。

一旦絕產,不僅明年糧食供應會出現問題,糧食價格也會有所波動,而這個與所有人都息息相關。

黑龍江一直被譽為「北大倉」,年年為全國提供充足的糧食。五常大米更是享譽全國。

正所謂,全國大米看黑龍江,黑龍江大米看五常。

截止2022年,東北糧食僅北大荒集團產量就連續12年穩定在400億斤以上,成為全國糧食的壓艙石。

可如今,這個紀錄將被這場無情的洪水打破。

但相比這場天災,一些網友的評論更讓我寒心。

河北涿州的洪水,導致很多倉庫被淹,圖書行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當時,無數網友在網上表示支持,願意購買被水泡過的書籍,而且不在意發貨日期。

還有一些人表示,這場洪水讓社會的精神食糧都變少了。

但我萬萬沒想到,當東北洪水的新聞開始發酵時,很多人關心的不是東北怎麼樣了,而是在擔心以後糧食會不會漲價!

雖然這些評論只是少數,不能以偏概全。但看到網上對於東北的各種惡意,心裏還是會被刺痛。

我始終不能理解,一直負重前行的東北,為何卻被如此地區別對待?

07

之前曾寫過一篇文章,講述了東北幾十年短暫又輝煌的過往。文章里多次提到一個詞,「共和國長子」。

似乎東北自從被冠以這個稱號之後,就要以「大哥」的身份,主動負重前行。

當初,東北幾乎以一己之力,扛起了中國的工業化發展。

後來因為經濟轉型的時候慢了一步,就再也沒能跟上「弟弟妹妹們」的節奏。

但即便這樣,東北也一直任勞任怨,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為全國的糧倉。

在剛剛過去的3年裏,東北也掏心掏肺幫助了無數需要幫助的人。

無論是救援隊伍,還是救援物資,東北人的豪爽從來沒讓人失望過。

當時有無數文章歌頌東北,說全中國都欠東北一個熱搜。

但東北並沒有以此來要求什麼,反而深藏功與名。

這既是東北作為「共和國長子」的擔當,同樣也是東北人的性格。

如今,洪水肆虐,很多東北人都流離失所。

而另一個颱風「卡努」,也正在趕來的路上。

沒人知道,卡努會不會造成比杜蘇芮更嚴重的災害。但所有人都知道,這場與大自然的戰鬥,尚未結束。

我的同事裏有東北人,我的朋友里有東北人,東北人是我們的同胞,我希望外界都能聽到東北的聲音,看到這裏發生的事情。

哪怕大家能像網紅李炮兒一樣,說上一句安慰的話都好:

「你們再有什麼事兒啊,就多在平台上發視頻,大家都看着你呢,不怕的啊。」

從始至終,東北人要的都不多。

只是洪水之下,東北人的日子真的不好過。

我們相信,國家當然會保護東北同胞!

但也說一句: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也希望網友們對東北同胞好一點,即使幫不上太多忙,至少不要冷言冷語!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刀和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814/1940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