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碧桂園這個名字,很多人可能油然而生一種印象:青翠欲滴,生機勃勃。
但這一次,碧桂園能否持續青綠下去,真不好說了。
剛剛,曾經的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園,承認出現階段性流動壓力。
而且,仍未支付應該於8月7日支付的兩筆美元債的票息。
Image聽話聽音,碧桂園這一說明,最讓人擔心的不是階段性流動壓力,而是它現在可能不但歸還不了本金,甚至連利息也兌付不了。
倘若推論屬實,那碧桂園手頭手頭資金有多短缺,可想而知。
消息一出,果然好多投資者一下子雞飛狗跳,碧桂園股價應聲大跌,吞下了13.64%的巨陰。
。
碧桂園100塊的債券,更是跌到了只剩3、40塊。
真是君王掩面看不得,回頭血淚相和流!
唉,太慘烈了!
曾經一片蒼翠的碧桂園,曾經意氣風發的楊老闆,搞成了今天這樣子,真是讓人一聲嘆息!
二
其實,碧桂園的危機,此前已有端倪。
先是業績一路下滑。
據碧桂園2022年披露的財報顯示,該公司的股東利潤虧損60.52億元,權益銷售額下降超過三成。
而到了今年,數據顯示,2023年1-7月,碧桂園銷售額再次暴跌,同比下降38.74%。
這個業績,只能用跳水兩個字來形容。
緊接着,碧桂園的管理層,開始棄船了。
7月19日,碧桂園服務執行董事兼總裁李長江及其配偶,突然減持322.79萬股碧桂園服務,套現2824.72萬港元。
李長江這可是在股票低位,大規模減持套現,而且減持得自己的持股只剩0.11%。
這種不計成本的清倉式大甩賣,現在回想起來,耐人尋味。。。
更讓側目的,是楊惠妍的突然大搞慈善。
7月30日,碧桂園老闆楊惠妍拋出蜜汁操作,宣佈將手中碧桂園服務20%的股權,合計64億捐給捐給了香港的國強公益基金會。
有沒有搞錯?!
本來公司已經水深火熱了,各種債券都快到期,這時候老闆不尋思還錢,還掏出64億做慈善?
事出異常必有妖,果然有眼尖的網友發現,這種操作,恆大在兩年前也有過。
只不過這次楊老闆更精明:國強公益基金會的創始成員,是楊惠妍的妹妹楊子瑩,捐給自己公司,河水不流外人田?
很多人猜測,楊老闆這麼玩,就是為了保住現金,因為後續碧桂園一旦宣佈破產,公司資產被拍賣被清算,但是慈善公益基金裏面的錢是不允許被清算的。
尼瑪,大難臨頭各自飛啊。
楊老闆,你玩得一手好「左手倒右手」啊!
越是這麼玩,越是讓人聞出了熱鍋上螞蟻的那股味。。。
三
當然,冰凍三日,非一日之寒!
碧桂園今天暴露出的問題,有碧桂園的問題,但也暴露出不少房地產企業商業模式的通病。
這種商業模式,一言以蔽之,就是六個字:高槓桿、高周轉!
所謂高槓桿,就是負債率高。換句話說,包括碧桂園在內,很多房企的運轉,就是靠負債推動。
以碧桂園為例,目前碧桂園總資產1.7萬億,負債1.4萬億,如果後面它的資產評估值繼續下降,後面負債規模還會越來越大。
有人也許要問,這麼高的槓桿,以前碧桂園是怎麼抗起來了?
這裏就要提到不少房企盈利的不傳之秘了:高周轉。
看吧,貸款—拍地—蓋房子—賣房—抓緊回款趕緊拍地—再蓋房子再賣,這是很多房企經營的底層邏輯。
還有人是這麼解釋「高周轉」模式:
土地的錢不是自己的,是借來的;開發的錢,是借來的。預售的周轉資金,是從老百姓借來的,甚至還要拖欠工程款,還要拖欠買房人的錢
這種說法,片面,不準確,但形象。
高周轉,玩的就是十個鍋九個蓋的遊戲,只有資金鍊迅速轉起來,這個遊戲才能玩下去。
其實道理也簡單:
既然開發商買地、蓋房,里外里靠的都是貸款,周期越長,債務利息付出就會越高,只能加快周轉,從拿地到開盤最大限度壓縮時間,減少債務付息支出。
但是,沒有一個運動員,能夠在馬拉松賽,持續跑出百米衝刺速度,地產商也一樣。
高周轉總會因為一些不確定因素,一不小心就會馬失前蹄,乃至摔個大馬趴。
更何況,碧桂園走的是下沉路線,項目主要集中在三四線城市,就像他們自己說的覆蓋1000多個縣城。
現在最難賣的偏偏就是三四線城市的房子,不僅難賣,而且預期還差,市場買漲不買跌,短期之內難有回天之力。
所以說,現在大家都是在為過去還債,但碧桂園這債,累計的是太沉太重了些。。。
回頭看,不知道碧桂園今天的「暴雷」,屬於偶然,還是必然?
我不知道,不知道楊老闆知不知道?
既知近日,何必當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