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歐盟鼓吹對華去風險 英媒:與中國的貿易聯繫卻愈發緊密

歐盟鼓吹對華去風險,英國《金融時報》:歐盟與中國的貿易聯繫卻愈發緊密。(路透

歐盟緊跟美國腳步,在今年稍早時提出「去風險」戰略,尋求「降低與中國的貿易風險」。觀察者網引述英國《金融時報》8日報導,儘管歐中緊張關係有所加劇,歐盟從中國的進口卻在持續增長,歐盟想要減少與重要貿易夥伴的經濟聯繫是非常困難的。

歐盟在2019年將中國列為「系統性競爭對手」,但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2年間,歐盟從中國進口的總額幾乎翻了一倍。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依然是歐盟最大的商品供應國、最大的稀土和其他關鍵原材料供應國。

經合組織(OECD)的分析也表明,儘管歐盟官員一再強調「國家安全風險」,歐盟從中國進口手機、電腦、機械產品等商品的金額還是出現大幅度增長。

中國快速崛起的電動汽車產業更是在歐洲迅速擴張。報導稱,去年歐洲最暢銷的三款電動汽車都來自中國,占歐洲汽車註冊總量的3%到4%。歐洲最大的保險公司安聯集團預測,到2030年,中國製造的汽車在歐洲的銷量可能達到150萬輛,相當於歐盟2022年產量的13.5%。

歐盟與中國緊密的貿易聯繫引起了歐盟一些官員的擔憂,例如歐盟貿易專員東布羅夫斯基斯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聲稱,中歐貿易關係「非常不平衡」,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與歐盟的不相稱」。

但歐盟官員也承認,中國是佔到全球商品出口14%的主要經濟體,想要與中國「脫鈎」是極其困難的。上個月舉行的歐盟領導人峰會得出的結論是,儘管歐盟致力於減少「關鍵領域的依賴性和脆弱性」,中國依然是歐盟重要的貿易和經濟合作夥伴。

澳洲國立大學國際安全與情報研究教授約翰·布拉克斯蘭(John Blaxland)直言,中國吸引了許多主要工業經濟體的投資,「除非發生戰爭,否則脫鈎是不可行的」。

報導稱,相比之下,美國似乎在降低依賴方面有所進展。從經合組織的數據來看,自美國在2018年對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25%的關稅以來,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的比例正在持續下降。到2022年,來自中國的進口在美國進口商品總額中的佔比從21%下降至16%。

但《金融時報》指出,美國企業與中國的關係可能遠比官方數據顯示得更為密切,早在美國徵收關稅之前,相當一部分供應商已經採取了應對措施。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專家查德·鮑恩(Chad Bown)認為,數據只能說明這些商品的組裝地點有所變化。

「我們從這些數據中了解到的是,在運往美國之前,商品最終組裝的地點正在發生變化。」鮑恩說,「商品可能來源於同一家公司,原先在中國組裝,只是現在變成了在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國或者泰國組裝。」

針對歐盟推動的「去風險」戰略,已有多家歐洲企業高管發出警告。德國醫藥化工巨頭默克集團行政總裁葛麗鶴在6月的一場記者活動上表示,解除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將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她希望通過對話緩和中國與西方大國間的緊張關係。

葛麗鶴提醒,「全球化給世界帶來了福祉,帶來了更多創新與合作,而我們卻正冒着失去它的風險。」

歐洲最大的汽車零配件供應商,德國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史蒂凡·哈通7月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也表示,歐洲無法通過「孤立自己」來降低風險,歐洲國家不應該炒作「企業在華風險」,而是要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提高歐盟的競爭力上。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中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809/1938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