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仍未停息,下一任總統候選人川普近期提出,再執政還將加碼對中國貨物的關稅。儘管中國在世界製造業中的地位很難替代,但有觀點指,這並不意味着美中註定不能脫鈎。
美國商務部公佈,去年美國商品貿易逆差總額從2022年的1.2萬億美元縮減至1.1萬億美元,其中的大部分縮減是通過對華貿易縮減來實現的。
去年,這一數字縮減1,000多億美元,降至2,810億美元,為2010年以來最低水平。
據《華爾街日報》,儘管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降至低位,但美國並沒有像相關數據顯示的那樣戒斷中國進口商品。
原因之一:
美國對墨西哥去年的貿易逆差躍升至1520億美元,是2017年的兩倍多。美國對墨西哥的進口額去年超過中國,為至少15年來首次。美國與越南去年的貿易逆差為1050億美元,幾乎是2017年的三倍。而在美國從越南和墨西哥增加的進口中,很多商品的生產要素實際上原產於中國。
由於數據上的差異,很難說其中有多少。不過,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最近的報告說,從2017年到2020年,即使中國在美國製成品進口中所佔的份額有所下降,但中國在美國消費的商品的附加值中所佔的份額實際上卻在上升。
美國並沒有像相關數據顯示的那樣戒斷中國進口商品。圖片來源:RICHARD VOGEL/ASSOCIATED PRESS
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的Brad Setser預測,中國將加大力度規避或抵消更高的關稅。他說:「拆解產品,取出幾個螺絲釘,找到另外的螺絲釘供應商,運到第三方,這樣就不是百分之百的中國成分了,然後在第三方包裝出口,這樣做的動力是巨大的。」
原因之二:
中國公司可利用美國貿易法中一項已有數十年歷史的條款,該條款允許價值低於800美元的包裹免稅進入美國。
報道指出,中美經濟脫鈎的根本障礙在於,中國在世界製造業中的主導地位讓人很難找到替代品。但這並不意味着美國和中國註定不能脫鈎。從歷史的角度看,供應鏈的變動是循序漸進的。通常的情況是,先是一個步驟或一個部件轉移到境外,然後就會發展出整個供應商生態系統。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從第三國進口產品中的中國成分勢必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