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83歲英國鄰居的抗癌故事,給人信心給人希望

83歲英國鄰居的抗癌故事,給人信心給人希望

  我與鄰居Adrian和Chris夫婦

  我至今仍記得三年半前我第一次見到鄰居Adrian時,他以一副淡定從容的神情與語氣告訴我,他已經癌症晚期,醫生說大概還有三個月,所以預計等我房子裝好時,他已經不在了。

  錯愕之下我愣在了那兒,一時不知該如何面對這樣的直白。等我緩過神來,心虛地說了一些自己都認為沒有意義的空洞安慰,對這個第一次見面的英國老人感到十分抱歉。

  然而  他不時隔着花園和我打個招呼說幾句,指點我應該找公司做個下水道檢查啦,做那種花園小木屋和更換木柵欄要注意些什麼啦。那時候我知道他以前是個工程師,已經80歲了。

  更神奇的是,我還在那個夏天看見他一個人把自家花園的柵欄給里里外外刷了遍oil(防腐防曬的)。

  有一次我忍不住對他表示欽佩,也為他依然健在感到高興,他回答我說:面對癌症這種無可奈何的事事情,擔憂並沒有用,他非常感恩活着的每一天,希望過好每一個剩下的日子。

  後來,我和他太太Chris有時會喝個茶聊個天,也寫過這位了不起女性的故事:在丈夫支持下,她是60歲那年去讀了本科,64歲以優等成績畢業。

83歲英國鄰居的抗癌故事,給人信心給人希望

  Chris是個內心彪悍且極有執行力的女人,在Adrian的抗癌鬥爭中,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83歲英國鄰居的抗癌故事,給人信心給人希望

  Adrian和妻子Chris

  Adrian後來去做化療了,真正的考驗在這時來臨。

  化療讓80歲的Adrian經歷了巨大的身心痛苦,人異常虛弱,下床也變得艱難。但醫生說了,每天堅持下床活動一段時間而不是徹底攤在床上,對康復極為關鍵。Chris後來告訴我,Adrian在那段至關重要的康復期里,也曾多次因為痛苦想要放棄,但是在她的積極鼓勵和幫助下,Adrian還是克服了巨大的痛苦與虛弱,每天都堅持下地行走幾回。

  就這樣,過了艱難的幾個月後,Adrian逐漸地恢復了體能和氣力,癌細胞也得到了控制。他甚至可以出門遛狗了。

  如今,三年半過去了,這個原本被醫生預言活不過三個月的老人,依然健在,還能和我們談笑風生。

  前陣子,我還應邀去他家喝茶,聽他們興致盎然地講述各種年輕時的奮鬥故事。聽着聽着,我就愈發明白,為什麼Adrian能夠創造奇蹟,因為:

  他們倆的心態都十分積極、樂觀,是那種腳踏實地想要把每一天過好的人。

  這對老夫妻把家裏收拾得十分潔淨,花園也萬紫千紅、生機盎然。

83歲英國鄰居的抗癌故事,給人信心給人希望

  Adrian和Chris整潔溫馨的家

83歲英國鄰居的抗癌故事,給人信心給人希望

  Adrian的花園

  園藝、寵物、上網、閱讀、美食,是他們晚年生活的幾大喜好。在他家書房,我還看到一大摞工程師雜誌,Adrian說雖然退休了,但他依然還喜歡訂閱這些行業刊物。

83歲英國鄰居的抗癌故事,給人信心給人希望

  Adrian家裏工程類的雜誌,最上面的一本是2023年3月刊

  儘管他們也不知道Adrian的抗癌之路究竟還能走多久,但是他們有一種「盡人事聽天命」的從容態度。對待生命中之無可奈何,他們接納卻不自我放棄,他們不會浪費時間去埋怨、哀怨命運的不公,只想珍惜每一個和上帝借來的日子。他們既積極,又淡定。

  Adrian說:做自己能做的,剩下的就交給上帝和命運。如此,餘生儘管難,卻走得不灰暗倉皇,依然可以有顏色。

  我一直都想把Adrian抗癌的故事寫出來,這幾天,這個念頭變得尤為強烈。

  因為愈發覺得,人的一生中其實註定要遭遇各種不可控制無可奈何之事,不止是癌症病痛生離死別,也包括一己之力無法改變的經濟形勢、職場環境、文化語態,以及人的原生家庭、出身環境、天賦基因等等,那我們又要去如何面對這些呢?是向命運徹底投降,自怨自艾嗎?還是振作起精神來,想辦法做好力所能及之事再說?

  有個熱愛寫作的讀者朋友之前給我寫了一封很長的信,講述自己遭遇的種種不幸以及壯志未酬的遺憾。看到那種種不幸和困境,連我這個旁觀者都生出了深深的無力感,不知道該如何安慰她、鼓勵她。

  她原生家庭不好,沒機會接受到很好的教育,只考上大專,酷愛寫作卻只能去做派遣工,又因為父母親催婚催育,不夠堅定的她被匆匆安排相親、結婚、生子。結果孩子出生後先天有疾,她不得不辭去工作,全心照料孩子。這幾年家中老人接連患病,挨個住院,過去三年她先後失去了父親母親,眼下公公婆婆的身體也不太好,她除了照顧孩子還得照顧兩位老人,以及她體弱的先生。最關鍵的是,公婆壓根就不支持她讀書寫作,認為那沒什麼用處,不如帶好孩子來得實在,對家庭有貢獻。

  面對這樣的人生重擔與不被理解不被支持,她縱然是有心追夢堅持寫作,也有心無力。甚至,她連在公婆面前讀書都得遮遮掩掩打游擊,而日常生活的負累也早將她的時間與注意力切得稀碎。原來,安靜寫作,對於很多人而言,竟是一個巨大的奢侈。

  另一位讀者朋友,生存境遇看似要好很多,但卻陷入了她自己很難走出的心理困境,患上了重度抑鬱。她是985名校的博士在讀,雖然不喜歡自己的專業,也不喜歡讀博,更不喜歡學校功利又勢利的教學環境,但卻無法放棄讀博。她覺得自己出身普通,家裏沒背景沒資源,沒有博士學位根本不可能找到好工作。「這個社會就是這麼現實的,我無比痛苦。」

  面對社會這架龐然機器感到無力的年輕人,不止是這位在讀博的讀者朋友。客觀上,眼下全球經濟都經歷着艱難時刻,今年國內的本科畢業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更別提找到「理想工作」。

  前幾天我師姐和我聊天,說自己同學的孩子,南大西語系研究生優秀畢業,但找不到工作,無奈準備出國留學了。而那些找到工作的年輕人呢,比如她朋友的孩子,雖然托關係入職了海南一家名頭響亮的大國企,但每月拿到手的收入也不算高,每月四五千元,還得經常加班。

  師姐還告訴我,她那些在南京有辦公樓出租的朋友,都說現在收租難,有的租客欠租已經一年了,只能打官司申請強制執行,但也前景不容樂觀。

  怎麼說呢,每每聽到這樣一些事情,難免心情沉鬱,會泛起無力感。如此現實之下,那麼多人會選擇擁抱張雪峰的生存主義,當然可以理解。

  即便是我自己,又何嘗能全然倖免於壓力。現在公眾號流量整體流失下滑,廣告因為各種原因在大幅下滑,甚至很多做公號的同行已經接不到什麼廣告了。而人到中年,也不得不開始了與「衰老」的直接過招。事業、健康的挑戰和壓力,恐怕只會越來越大。

  但是,我也問自己:面對這生命中的種種不如意,尤其是一己之力難以即刻改變的困境、束縛與限制,我們作為個體,究竟又要拿出什麼生命態度去面對?

  是氣餒認命,帶着失望甚至絕望、怨恨,喪氣地去過每一天,還是說,依然懷抱信心和希望,勇敢地、積極地、努力地,去做好自己能做的那部分?並且,努力在生命中尋找美好、感受美好?

  我自己的選擇會是後者。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非非馬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727/193281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