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福島核廢水:核災廢水與核電廠廢水哪個更可怕

福島核廢水排放問題牽扯着中日關係神經,在日本民間也引起莫大反彈。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發生已有12年,日本政府與管有核電站的東京電力公司準備排放積存的核廢水,引發中共官方與鄰國民間團體的強烈抗議,一些太平洋島國也表達憂慮。

日方強調經處理的核廢水在排放時,與一般核電站排放的冷卻水無異,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幹事拉斐爾·格羅西(Rafael Grossi)等更曾形容日方所稱的「處理水」可以飲用。

但中國持續指責日本「打着科學的幌子誤導國際社會」,質疑IAEA發表的福島核廢水排放計劃報告不公正。日本官房長官松野博一7月19日稱,得悉有日本海產滯留在中國海關的情況,懷疑與此有關。

預計持續30年的排放尚未開始,但一個科學與政治爭議交集的漩渦已然形成。

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發生在2011年3月,是繼1986年切爾諾貝爾(Chernobyl,切爾諾貝爾、車諾比)核事故之後,全球史上最嚴重的一起核事故。

有關囤積核廢水處理方案在2016年起討論,日本政府內閣於2021年4月通過排海方案。據報道,日方最快將從2023年8月起排放經處理的核廢水。

IAEA針對核廢水處理方案發表的最新報告,以及格羅西在同一時間訪問韓國,開啟了中日韓三國之間最新一輪爭論。松野博一7月6日強調,與包括中韓兩國在內的眾多海外原子能設施相比,福島排水計劃中氚的排放量處於低水平。

中共外交部隨即強烈回應。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7月7日說:「日方為美化核污染水費盡心機,包括將放射性元素氚設計成無害的『吉祥物』形象,還發明了『處理水』這樣的偽科學名詞……核污染水就是核污染水。無論日方怎麼說,也不能把污染水變成正常水,不能推卸把污染水強行排海所帶來的後果和責任。」

在這件事情上,有兩种放射性物質備受矚目——氚(tritium)和碳14(Carbon-14)——它們分別是氫和碳的放射性同位素,兩者均難以從水中分離,而同時也常見於大自然,甚至是人體。含有氚的水可稱為氚水(tritiated water)。

量度氚等物質放射性濃度的單位為貝克勒爾(Becquerel; Bq,又譯貝克勒或貝可勒爾,簡稱貝克),在水而言,其量度單位為貝克/每升(Bq/L)。

北京表態後,格羅西在《朝鮮日報》7月10日刊登的專訪中說:「福島即將排放的水中所含有的氚等充分滿足所有國際標準。」

《朝鮮日報》報道說,格羅西指着餐桌上的水說:「那裏也有氚。當然,我可以喝,也可以在裏面游泳。」

這換來汪文斌11日反駁稱:「如果有人認為福島核污染水可以飲用、可以游泳,我們建議日方把核污染水好好利用起來,供這些人飲用或游泳,而不是排進大海,讓國際社會擔憂。」

福島排放水到底能否飲用,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物理系高級講師大衛·克羅夫切克博士(Dr David Krofcheck)對BBC中文說:「只要放射性核素被過濾和稀釋掉,至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飲用水上限以下,那我會喝這處理水。」

曾到福島視察的英國朴次茅斯大學環境學教授吉姆·史密斯教授(Prof Jim Smith)接受BBC採訪時說:「我們知道排放水中的氚含量將是每升1500貝克,這聽起來量很大,但這比世衛組織允許的飲用水中氚含量低約七倍,因此理論上將要被排放的水是可以喝的。」

目前,按照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指引,飲用水中氚含量的指標水平為每升1萬貝克。

氚的半衰期——即輻射量減半所需時間——為12.3年,但香港核學會主席陸炳林博士向BBC中文介紹,氚的生物半衰期——即該物質進入生物體內之後的半衰期——只是7到14天,且氚水同樣會透過人體排汗、排尿排出體外,在指標範圍內攝入人體的氚因此不易積聚。

烏克蘭國家科學院核電廠安全問題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奧琳娜·帕雷紐克博士(Dr Olena Pareniuk)也在BBC連線採訪中指出,福島核事故發生至今已有十多年,「這意味着至少一半的氚已經衰敗」。

IAEA報告提及,日本已定下排放廢水中氚的最高濃度為每升1500貝克,全年氚排放上限為22太貝克(22TBq;22萬億貝克;日本稱「兆貝克」)。

日本政府與東電為宣傳排放計劃安全無慮,製作了各種各樣的宣傳文件。其中,經濟產業省的一份文件稱,與福島的預定氚排放上限相比,中國其中四座核電站——遼寧大連紅沿河核電站、浙江海鹽秦山第三核電廠、福建寧德核電站廣東陽江核電站——於2019年的排放量介乎87至124太貝克之間,台灣「核三」馬鞍山核能發電廠同期排放量為35太貝克。

但各受訪科學家的說法均說明,眼前是一場僵持不下的爭議。

台灣科普作家、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林基興博士在IAEA報告公佈後,在《自由時報》撰文闡述認同報告的理由。他對BBC中文說:「我這個文章刊出來以後,被我的高中建中同學、台大的同學、台大的教授都來質問我,就『為什麼要幫日本人講話』,『為什麼這樣子』。」

「我就說,我們就科學論科學,如果是隨便猜測的什麼『可能怎樣』……那我們只能一笑置之。」

「此水」不同「彼水」?

那麼,經處理的福島核廢水——即日本官方所稱的「處理水」——跟一般核電廠排放的冷卻廢水分別何在?

IAEA的報告提到,目前福島第一核電站周邊設有超過1000個儲存缸,每個儲存缸容量約為1000立方米,總水量約為130萬立方米,足以裝滿500座奧林匹克標準游泳池。

陸炳林博士曾於今年3月隨團到福島考察。IAEA報告說,福島第一核電站目前每日產生約90立方米的核廢水,陸炳林對BBC中文記者指出,這意味着每28天便能裝滿一個標準游泳池。

廢水包括核電廠機組爆炸後,滲入機芯的地下水,也有本來抽取來冷卻機組的海水。

福島核廢水因接觸到損壞發電機組的燃料堆芯而被高濃度放射性物質污染。

但陸炳林說:「現在福島所排放的廢水,除了一些核電站廢水常見的放射性元素,例如氚、碳14之外,還多了許多所謂的『超鈾』放射性物質,比如鈈、鍶、銫。那麼在一般的核電廠里是不會排出這麼高毒素的放射物。」

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於2021年5月發表的專題文章指出,一般核電廠運行的廢水不會直接接觸機芯燃料棒,這就是福島核廢水與一般核電廠廢水的根本分別。

文章還引用美國馬薩諸塞州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資深科學家肯·布塞勒博士(Dr Ken O Buesseler)發表於2020年8月的論文稱,據估算,現存福島核廢水內放射性氚的輻射總量高達1000太貝克。

不過,日本政府與運營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東京電力公司(TEPCO)強調,這些核廢水將經過「先進液體處理系統」(ALPS,又譯多核種除去設備)處理,再行排放大海。ALPS據稱能過濾多种放射性物質,但氚除外。

綠色和平則在2020年10月發表的自家研究報告中指出,ALPS無法過濾的還有碳14,並指責日本當局隱瞞。

綠色和平香港分部在發予BBC中文的電郵中說:「綠色和平在過去12年,於當地進行超過30次核輻射檢測,並持續監察日本當局對核事故的善後工作。」

電郵強調,該組織一直反對排放福島核廢水。

日本經濟產業省的宣傳文件指出,日本居民每人每年從自然環境中吸收的輻射量——即「本底輻射」——為2.1毫希(2.1mSv),而一旦開始排放福島核廢水,每年所帶來的輻射影響為0.0000207毫希。

希沃特(sievert; Sv,又譯西弗,簡稱希)是量度輻射對人類等生物「有效劑量」的單位。1希相等於1000毫希。經產省的宣傳冊子稱:「將ALPS處理水排放入大海的情況下,一整年的輻射影響非常小,不及從自然環境所受的輻射影響的十萬分之一。」

比照中國原衛生部(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文件介紹,拍攝一張X線胸片(又稱胸肺X光片)的劑量約為0.1毫希。

目前,不少國家和地區按照總部設於加拿大渥太華的獨立組織「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於1990年發表的第60號出版物所建議,制定公眾輻射劑量限值。以中國和中國香港特區為例,來自人為活動的劑量限值為每年1毫希(1mSv/年)。

林基興對BBC中文說:「氚的風險非常小。之所以引起這麼多議論,主因是害怕輻射,以為輻射就會傷害。」

「其實,福島處理水的輻射劑量可忽略。恐慌的心態只是阻擋適量使用核電,這將使石化燃料的發電更多。亦即,更多人致死。」

但陸炳林也向BBC中文指出,畢竟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排放,存在着未知之數,因此難怪會引起中國等鄰邦擔憂。

「做錯事的不是我們中國人,也不是韓國人,也不是周邊國家,主要還是東京電力做得非常不好。」

陸炳林指出,2011年地震發生時,離震中更近的東北電力公司女川核電站有足夠的防震措施,不但未發生事故,更是民眾避難場所,這讓人對東電的表現有所保留。

日本長崎大學核兵器廢絕研究中心副中心長鈴木達治郎教授也有類似看法。他告訴BBC新聞網,福島核廢水排放「不一定會引致嚴重污染,或者必然會傷害民眾——要是一切順利的話」。

IAEA的報告說:「原子能機構承認,排放先進液體處理系統處理水引起了與放射性方面相關的社會、政治和環境關切。但原子能機構基於其全面評估得出的結論是,東京電力公司目前規劃的先進液體處理系統處理水排放對人和環境的放射性影響微乎其微。」

奧克蘭大學的克羅夫切克博士對BBC中文指出,IAEA在5月份發表的「第一次實驗室間比對」報告中評定,日本對福島第一核電站排放處理水計劃的測量「精確」,「這些實驗室不光有IAEA在奧地利的實驗室,還有瑞士、法國、美國與韓國的環境輻射實驗室」。

「這給予我們信心,日本是有能力執行低水平放射性測量。」

至於碳14,IAEA報告引述日方數據說,每年排放的ALPS處理水中,碳14濃度約為2吉貝克(0.002兆貝克),「比自然產生的全球庫存低約50萬倍」。

但綠色和平文章警告,碳14的半衰期長達5730年,它能融入到蛋白質、核酸等細胞組成當中,造成的核酸損傷或能導致細胞死亡或潛在的遺傳突變。

然而,中共官方的中央電視台也曾指出,碳14被廣泛應用於農業、化學、醫學、生物學等領域,例如透過在農藥中加入碳14來協助後期檢測判斷農作物上的農藥殘留量,或人類醫學的幽門螺桿菌檢測之上。

克羅夫切克博士評論說,綠色和平正確地指出了碳14在福島核廢水中的存在,但其生物半衰期約為1個月且同樣會被排出體外,因此留在人體內的輻射劑量偏小。反而同樣在福島核廢水中出現的鍶90、碘129和銫137,其生物半衰期長許多,會殘留在人體骨骼、牙齒、甲狀腺與肌肉中幾十年,造成更大的輻射劑量。

克羅夫切克認為,綠色和平等提出ALPS系統存在諸多缺陷,因此福島核廢水得經過多次過濾,確保符合世衛組織飲用水標準後,方可排放。

IAEA報告中包含排放對植物群和動物群(flora and fauna)影響的評估,其中指出:「環境與海產中預計將不會檢測出這些放射性同位素,但它們被包含在綜合輻射監測計劃(CRMP)內。然而必須強調,每年由攝入量引起的待積有效劑量(annual committed effective ingestion dose)對於所有年齡群組而言依然非常低,少於每年0.04微希(0.00004毫希)。」

報告以圖表解釋推算:人體估計從動植物吸入來自排海福島核廢水的輻射劑量,成人為每年0.03微希;兒童0.04微希;嬰幼兒0.03微希。若人體吸收來自人為活動的輻射劑量限值為每年1毫希,則劑量相當輕微。

報告引述東電推算,人體有機會由此攝入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包括碘129、碳14、鐵55和硒79。

IAEA報告於7月4日發表後,中國海關總署於7日重申在2011年福島核事故發生後實施,針對福島與東京等共十個都縣食品的進口禁令,同時宣佈「強化監管,嚴格實施100%查驗」其他進口日本食品。

至7月12日,中國香港特區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和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會晤日本駐港總領事岡田健一等官員時對外宣佈:「基於預先防範原則,特區政府目前計劃一旦日方啟動排放廢水,會即時禁止源自東京、福島、千葉、栃木、茨城、群馬、宮城、新瀉、長野和埼玉十都縣的水產品進口,包括所有活生、冷凍、冷藏、干制或以其他方式保存的水產品、海鹽,以及未經加工或經加工的海藻。」

香港警告將會禁運的地理範圍與中國政府一致,但並非禁止一切食品進口。

海產進口禁令給壽司店等日本料理餐廳帶來貨源壓力。

在香港中環的小巷裏,有一家經營了十多年的日本料理店——壽司喰。行政總廚向川哲在籌謀着一旦禁令實施時如何應對。

向川哲對BBC中文說:「在福島地震之前,我們主要使用福島的米、蔬菜和周邊的海產品。但之後,由於人們避開這些食品,我們無法再提供它們了。」

他估計,要是禁令實施,他的壽司店將有三到五個月時間會變得非常冷清,但他相信之後便能恢復正常。

「如果真的不能使用日本的食材,我們就必須改變。我們可以從澳大利亞、俄羅斯、亞洲和非洲等各地採購食材,並嘗試使它們達到與日本食材相當的水平。」

「但是如果真的有人說不想吃日本食材,壽司店可能會受到影響。」

市面的擔心似乎有一定的普遍性。香港核學會主席陸炳林說:「我丈母娘也很擔心,還問我:『這麼多的魚都能吃嗎?』」

陸炳林對BBC中文說,他目前有食用來自福島的草莓,也有飲用福島桃汁。然而,「對一般市民來說,一聽到你如此大規模的把受污染的水排放大海,就算你做再多的科學研究,其實市民還是擔心的」。

要是開始排放核廢水,日本漁獲還要吃嗎?「我一定會先看看,但如果數據也沒什麼的話,我還是會吃的。」

一些科學家認同氚等放射性物質不會殘留漁獲體內,但該說法備受爭議。

他還指出,東電在福島第一核電站內透過用處理水養殖比目魚與鮑魚等來驗證對海產的影響,但缺陷是未能在金槍魚等受歡迎的大型魚類上做同樣試驗。

在韓國與日本,隨着福島排水開始迫在眉睫,漁業的反對聲音日趨響亮。

朴次茅斯大學史密斯教授接受BBC採訪時說,「我想漁民在擔憂的是感知風險,畢竟這給他們的漁獲蒙上陰影。然而事實上風險意外的低」,而這主要因為氚不會在海產體內積聚。

不過,綠色和平東亞分部資深核能專家蕭恩·伯尼(Shaun Burnie)6月份又投稿中共中央宣傳部主辦的英文《中國日報》說:「有機形態的氚,已被發現會在浮游植物中——即海洋食物鏈的基層——出現生物積聚的現象,令人憂慮。單是至今仍未有任何相關的全面環境影響評估,已是非常荒謬的事,反映或有人刻意低估氚在環境中的積累和潛在毒性。」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IAEA總幹事格羅西7月5日視察福島第一核電站時說:「充分明白福島漁業人員(對綜合報告)的感受不同。如果持續踏實地傾聽擔憂,就能逐漸獲得理解。」

IAEA總幹事格羅西(左)到東京向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右)移交報告文本。中共官方媒體質疑IAEA在審查中的公正性。

中共外交部、國家原子能機構和生態環境部暨國家核安全局在IAEA發表報告後接連表態反對,指責日本「將太平洋當作『下水道』」,強調「報告不能成為日方排海的『護身符』和『通行證』」,要求日方「切實以科學、安全、透明的方式進行處置」。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強調:「報告明確指出,機構既沒有建議日方採用排海方案,也沒有為日方排海方案背書。」

「背書」的事實到底是否存在?奧克蘭大學的克羅夫切克博士對BBC中文說:「我視IAEA報告為蓋章核准了過濾與稀釋福島核廢水的過程。」

香港核學會的陸炳林博士說:「我相信IAEA有盡力作出安全評估,但基於日本政府給出來的框架,它也不能自由發揮,它就在框架內做這事情。」

官方中新社又引述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秘書長鄧戈稱,IAEA邀請多國專家參與對日本福島核污染水處置問題審查評估,但報告卻未能充分反映所有專家意見,相關結論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

IAEA報告中列出了11位參與了是次評估的「獨立外部專家」,他們分別來自阿根廷、馬紹爾群島、越南、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韓國、俄羅斯、英國、美國和中國。

中共《人民日報》旗下《環球時報》找來了中國代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森林——評論報告內容。劉森林基本認同鄧戈提出的局限性看法,但他也透露,對於各評估內容,獨立專家們「既有共識也有分歧,並未完全形成一致意見」。

《環球時報》稱:「IAEA公正性廣受質疑。」

韓國漁業與民間團體對日本擬排放福島核廢水相當不滿。

陸炳林博士接受BBC中文採訪時則分析說,評估有眾多專家參與,要是真的有不足,或是日方有隱瞞,應會從數據等方面披露世人,「但暫時沒有看到,因此也很難有證據證明(報告的)公信力不足」。

但中國確實並非對IAEA評估結果提出質疑的唯一一方。美國夏威夷大學科瓦羅海洋實驗室(Kewalo Marine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Hawaii)總監羅伯特·里奇蒙德教授(Prof Robert Richmond)便在BBC國際台節目上說,評估內容之不足,讓他非常擔憂日本無法檢測出到底有什麼物質進入水中。

「要是這發生了,你沒有辦法將它去除掉……覆水難收。」

也有科學家無奈接受排海是必要措施。

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核能安全主任埃德溫·萊曼博士(Dr Edwin Lyman)對BBC電視新聞台說:「我們很擔憂,但很不幸,日本面前沒有多少處置污水的好選擇。要是它不推進計劃,那麼隨着核電站內積水增加,一來會有被不受控制地排放的風險,例如再來一次巨大規模的地震與海嘯。」

「這對核電站內工作人員來說也是個問題,他們還要面對着歷時數十年的清理與報廢核反應堆工作。」

克羅夫切克對BBC中文透露,他在向日本索要檢測數據時吃盡苦頭,陸炳林也表示曾查詢能否提供核廢水樣本帶到海外檢測,但被告知難以出口。兩人均認同,要提升後續工作的透明度,邀請鄰近國家與地區派遣科學家到福島開展自主調查,將有所幫助。

IAEA報告說:「原子能機構將在整個審查過程中保持在福島第一核電站的現場存在,並將發佈可用數據供國際社會使用,包括提供來自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實時和近實時監測數據。預計將繼續開展更多的審查和監測活動,並通過不斷規定適用相關國際安全標準,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的透明度和保證。」

福島第一核電站目前的130萬立方米廢水預計將要排放30年。

福島排放爭議有多少涉及政治?

對於國際關係觀察人士來說,政治因素在福島核廢水排放問題上明顯不過。例如東京一橋大學國際與公共政策研究部教授秋山信政便曾在2021年於《外交家》雜誌撰文,呼籲摒除福島核電站工作的政治因素。

香港時事評論員,台灣東吳大學人權學程講師梁啟智博士在社交媒體上對香港擬禁止日本海產進口的範圍——即中國禁止所有食品進口的範圍——提出疑問,也引來過千網民圍觀。十個都縣包含在日本海一側的新瀉和四個內陸縣,讓他不明所以。

自IAEA報告發表後,中日兩國之間的舌劍唇槍再趨頻繁。7月19日,日本官房長官松野博一公佈,政府得悉部分從日本出口的海產品滯留在中國海關的情況,原因可能是與福島處理水排海計劃有關。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翌日回應說:「中國政府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施政理念,必須對人民健康和海洋環境負責。」

而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外辦主任王毅7月14日在雅加達參與東盟(ASEAN)與中日韓外長會議期間會見日本外相林芳正時,堅持將日方所稱的「處理水『稱為「核污染水」,並稱排放核污染水「既是一個科學問題,也是一個態度問題」。林芳正認為中方的主張沒有科學依據。

把時鐘撥回7月5日,中國生態環境部針對日方提出福島核廢水中氚排放量遠低於中國核電廠廢水的說法反駁稱:「要高度警惕這種『惡人先告狀』、企圖混淆視聽、矇混過關的圖謀。我們反對的是日本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從來沒有反對核電廠正常運行排放。」

在這外交交鋒當中,香港的出現似乎讓日本媒體感到意外。

英文《日經亞洲》引述東京立教大學法學部政治學科教授倉田徹說,中國香港特區政府當了外交「戰狼」是個「新現象」;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館副總領事中原直人認為港府「試圖贏得北京讚許」。

香港特區政府回應報道稱:「在『一國兩制』的保障下,香港實行高度自治,並維持香港的經濟和社會制度。香港是一個自由港,也是一個單獨關稅區,特區政府按香港的情況和考量實施食物安全管制制度,以保障本港食物安全和市民健康。」

日本共同社7月16日發表的民意調查顯示,日本民眾「在意」福島核廢水排放計劃所帶來的國際觀感。

報道說,認為排水「會導致很大的形象受損」以及「會導致一定程度的形象受損」的回答合計佔87.4%;認為政府說明「不充分」的回答佔80.3%。

福島第一核電站「ALPS處理水」預計將排入太平洋。

克羅夫切克博士也對中國等擁有核電廠國家強烈不滿日本排水計劃感到大惑不解。他尤其覺得在氚的辯論中,政治味道最重。

「我想這些國家之間的政治與歷史上的長期委屈蓋過了氚的討論中的科學要點。福島海產仍應受到核分裂檢測,各國將自行決定其安全水平。」

然而,福島排水計劃也使聯合國系統內部產生分歧。IAEA並未公開反對計劃,但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辦事處三位特別報告員於2021年4月聯名發文,就日本政府決定推展處理水排海表達「深切遺憾」。

7月10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對日本的普遍定期審議結果報告,當中多個太平洋島國代表專門就福島核廢水問題提出要求,包括叫停排海計劃。

香港核學會主席陸炳林博士認為,日方還是得儘快移走受損核反應堆堆芯,但似乎仍無對策。那麼另一個可能性也許是設法覓地擴充儲存設施,讓核廢水中的放射性物質衰敗,再慢慢排放。

台灣科普作家林基興博士說:「人類一天早上起來,有什麼地方絕對安全?比如說早餐的東西,不管你是用瓦斯爐、電爐還是什麼東西,絕對安全嗎?沒有。吃的早餐絕對安全嗎?不是。那你為什麼特別要求核能或者是輻射、氚絕對安全?」

「核能界在進步。我們當然可以說它可能會有什麼意外,但可能性太低、太低啊。」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BBC中文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722/1930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