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沒錢寸步難行。」
一路走來,我們辛辛苦苦工作,很大程度上是需要賺錢養家。
身邊有人認為,父子、母女關係好不好,就看父母有沒有錢。這是一個拼爹拼媽的時代。
一部分老人,在難以生活自理的時候,還提出,每個月給兒女或者兒媳、女婿幾千塊錢,他們就願意當保姆了,並且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想像的空間,就像藍天白雲下的花海一樣美,但是現實卻「不容想像」,孝順需要金錢,但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
從因果關係來分析,老人是否被孝順,取決於以下幾點,而不完全是手裏有多少錢。
01
持續關愛子女,獲得「反哺」。
春種一畝田,秋收萬顆子。
當生命在春天的時候,就好好播種,用夏天的時光來管理田地,等秋天來了,就豐收了,冬天也很安逸。
作為父母,應該這樣思考:年輕時,戀愛了,然後有了孩子;在中老年時期,只要自己還健康,就力所能及地幫助兒女,把真情給兒女;等自己很老了,兒女就把曾經得到的關愛,反哺給父母。
也就是說,退休老人,是否得到孝順,其實是在中年時,就埋下了伏筆。
為什麼很多父母,在五六十歲的時候,主動幫助兒女帶娃,不是因為自己閒得無聊,而是給兒女持續的關愛。
人心都是肉長的,不管是兒女,還是兒媳和女婿,都是可以被感化的。
總有一些家庭,兒女不很孝順,但是兒媳和女婿,沒有冷漠,責怪丈夫或者妻子的「態度」。
在「長沙政法」平台上,有一條消息。
湖南懷化的一位婆婆,冒着酷暑,挑來一擔自己種的蔬菜、水果,走了很遠的路,送到城裏的兒媳諸女士手裏。
婆婆來之前,也沒有打電話,只是忽然出現在諸女士面前。
看着大汗淋漓的婆婆,兒媳很驚喜,然後流下幸福的淚水。
不難發現,這位兒媳的心,已經感觸到了「視如己出」的婆媳情感。為孝道,做好了鋪墊。
孝道,從來不是道德綁架,非得讓兒女如何。而是感情的順延,你愛我半斤,我愛你八兩。
02
老人有道德和修養,改善「家風」。
要明白,老人無德,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
我所在的社區,有一塊空地,一些老人就去種菜。
張阿姨佔有了巴掌大的地方,種下了幾棵白菜。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張阿姨故意很早就去摘菜,把鄰居家的蘿蔔等,都順走了。
過節的時候,張阿姨的兒子小李回家,被鄰居堵在家門口,訴說了小偷小摸的事情。
小李頓時就憤怒了,責怪了母親幾句,然後拉着妻子和孩子,迅速離開。
常常看到一句話:「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
把中年時的陋習,延續到老年之後,無疑是毀掉了自己的晚年幸福。
從血脈關係來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子女會延續老人的一些陋習,也變成十惡不赦的人,也和老人臭味相投。但是,十惡不赦的人,會不會盡孝,就難說了。
從個人認知來說,很多兒女長大了,會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且擺脫原生家庭的控制。若是原生家庭的道德崩壞了,他也就怨恨原生家庭,孝順父母的行為,就自然消失了。
《論語》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老人自己的身體是歪的,憑什麼要子女站得端正?上樑不正下樑歪的道理,隨時都要牢記。
不是說,我們退休了,就一定是高素質的老人。
提高素質,為人善良,這是一輩子的修行。七老八十的人,還需要發揮餘熱,引領好家風。
比方說,老人常常幫助別人,左鄰右舍遇到老人的兒女,就給老人點讚。兒女對父母,自然就刮目相看,孝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
03
培養子女謀業的本事,帶來「財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老人把退休金、存款都給兒女,也無法保證兒女一輩子都衣食無憂。
正常情況,老人過世之後,兒女還有活幾十年,其開銷有多大,可想而知。
不懂得逼着兒女去創業,而是溺愛兒女,那麼兒女就失去了賺錢的主動性,老人要得到孝順,就不太可能了。
自媒體人「推理方社長」講了一個故事。
94歲的李鳳玲老人生病住院,幾個兒子不願意出錢。
老人出院後,被兒子們送到小女兒熊麗家。
原來,熊麗沒有賺錢的能力,年輕時嫁給了外地的富商,很快就離婚了,把離婚時得到的十幾萬,揮霍一空。再婚,她嫁給一個窮人。
與此同時,熊麗把老人的退休金,都取走了。
幾個兒子一氣之下,把老人就送到了熊麗家,引發了家庭的爭鬥。
「一粒老鼠屎,毀掉一鍋粥」,若是家裏有一個不願意謀事業的人,就會引發人心的失衡,帶來兄弟姐妹的矛盾。
兒女們亂成一鍋粥、兒女們自己都沒有飯吃,孝順父母,可能是無心之舉了。
有遠見的老人,不管自己能否退休,都會教育好兒女,並且讓兒女有本事賺錢,成立像樣的小家庭。
04
孝順,其實是父母和兒女的互動過程,是情感上的雙向奔赴。
父母單方面要求兒女孝順,應該是很難的,畢竟,兒女心不甘情不願。
人到中年的時候,就努力培養好兒女,建立感情紐帶;一輩子都積德積福,體現好家風。等自己很老的時候,就變成了兒女手心裏的「寶」。
古人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退休老人,子女會孝順你,本是你自己的遠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