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大才女張愛玲兩個月猛醒 毅然逃出國門

—【欺世大觀】211

作者:
1930年,張瑛10歲時父母離婚,也是在這一年,張煐被改名張愛玲,據稱是為了上中學報名方便。「愛玲」為英文「Eileen」的譯音(艾琳)。又過了4年,愛玲14歲時,父親張志沂和孫用蕃結婚,張愛玲和弟弟張子靜從此在繼母的虐待下長大。

更多好片,就在這兩個連結:https://www.ganjingworld.com/zh-CN/search?s=%E6%AC%BA%E4%B8%96%E5%A4%A7%E8%A7%82

www.youtube.com/channel/UC0A6mt3rWgCHfJPcpFv6aWw

喜歡張愛玲作品的粉絲一定熟悉她身世的一個橋段:有一次,繼母孫用蕃跟張愛玲發生爭執,還打了張愛玲一耳光。她爹呢,居然聽信了孫用蕃的讒言,幫着孫毒打張愛玲,甚至掏出手槍揚言要殺死親閨女。最後這公母倆把張愛玲軟禁了半年,張愛玲藉機逃了出來,投奔生母,一舉和親爹、繼母斷絕了來往。

這麼慘的青春期經歷,自然和張愛玲形成孤僻、高冷、敏感的性格不無關係。

張愛玲在中學時就顯示出了文學天分,她14歲時完成《摩登紅樓夢》,沒發表,不過在張愛玲散文集《流言》中,留下了部分內容。17歲她就在一些刊物上發表了多篇小說。19歲時,張愛玲前往香港大學文學院讀書。1941年底,日軍佔領香港後,張愛玲回到上海,就讀於聖約翰大學,後來因為經濟原因她輟學了,此後通過從事文學創作謀生。在1943年和1944年的兩年中,張愛玲因發表《沉香屑》、《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等中短篇小說,在上海一舉成名。從那些流淌的文字中,你會感覺到她對世態人情的把握如此精緻、圓熟、冷靜而又充滿世俗的情趣。或許正是這份睿智,這種對世事的洞察力,幫她逃避了人生的劫難。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欺世大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703/1922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