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王赫:中國地方債風險莫測

作者:

2022年中國地方債付息支出首次超過1萬億。圖為中國上海的一位銀行職員在清點現鈔。

中國經濟淒風冷雨,中共財政尤其是地方財政日子更難過了,而地方債務風險則是地方財政最大的雷。關鍵是,即使是中共最高層,也不清楚這個雷有多大,爆炸的概率幾何。

中共財政部公佈過一個數據:截至2023年4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370,527億元(相當於2022年中國GDP的1/3),其中,一般債務147,328億元,專項債務223,199億元。

但是,這只是顯性債務。沒有隱性債務規模以及欠債方的官方數據。包括中共最高層在內,各界關注的恰恰是隱性債務。今年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截至2022年底,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隱藏債務總額為66萬億元(相當於2022年中國GDP的一半),較2019年的40萬億元增長迅速。

可隱性債務到底如何呢?中南海也很憂慮。彭博社近日報導,從5月份開始,由中共財政部牽頭,中共啟動新一輪全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摸底,目的是掌握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全面、真實的情況。

事實上,中南海已經搞過多輪地方債務的審計和摸底了。2011年,首次進行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之後銀監會嚴格監管城投平台貸款。2013年,第二次債務審計,繼續堅持總量控制;修改《預算法》,規定地方政府只能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方式舉債(後又發文明確將一般債務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管理、專項債務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理清地方政府和平台間的關係,意圖以地方債和PPP部分替代城投的融資職能。2014年:第三次債務審計,開始對存量非地方政府債券形式的政府債務發行地方債進行置換。

2015年新《預算法》生效,地方債券開始公開發行,從無到有,數額增長迅猛,2022年已成為中國債市最大品類。但是,「前門」——發行地方債券——放開了,而「後門」卻沒有堵住,一些地方為謀「政績」,超出財力上限,繼續通過融資平台、PPP、設立政府投資基金、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變相甚至違法違規舉債,形成了巨額的不透明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

地方隱性債務愈演愈烈,中南海要「防範和化解風險」,於是自2017年起,就開始甄別認定隱性債務了,要求地方政府摸清底數、積極開展化解工作。

2017年起也颳起所謂「地方債問責風暴」,重慶、山東、河南、湖北等等13個地方,公開問責當地個別市縣的違法違規舉債擔保行為,銀保監會公開問責銀行、信託、金融租賃公司共10家金融機構。

但是,這些都是演戲。地方隱性債務背後的水非常深,既關係到中央地方財權事權劃分問題(由來已久),又關係到地方經濟發展策略問題、地方和金融機構合謀問題,以及腐敗問題,等等。

所以,中南海也只是鞭子高高舉起、輕輕落下,玩個拖字訣,賭運氣。2018年8月,隱性債務統計(沒有對外公佈),當局提出的治理思路是:一方面堅決遏制增量,另一方面積極穩妥化解存量,要求在5—10年間將隱性債務化解完畢,即全國層面在2028年前實現隱性債務清零。

不料,2019年疫情突起,重創中國、肆虐全球,地方的顯性債務和隱性債務都快速增加。顯性債務這塊,截至2022年12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350,618億元,雖控制在全國人大批准的限額之內,但地方政府債務率(債務/綜合財力)可能超過120%的警戒線。而且:

(一)付息壓力巨大。2022年地方債付息支出首次超過1萬億(11,211億元),相比2021年增長20.8%,相比2018年增長122.5%。

(二)專項債真實收益很低,靠自身無法償債。地方政府債券之所以分為專項債和一般債兩類,因為前者所支持的項目具有一定的市場收益,用市場收益償還這筆債券;後者用於公益性項目,幾乎不產生市場收益,最終償債資金來自以稅收為主體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專項債在地方政府債券中佔比60%,大多是策劃包裝出來的,這是自我挖坑。

再看隱性債務這塊。中共沒有公佈一個官方數據,而是讓外界競猜。研究者一般把城投企業存量有息債務餘額近似為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可參見筆者《城投債務違約或是中國金融危機的導火索》一文)。據統計,截止2021年9月末,城投債務餘額約為49.30萬億元。截至2022年底,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計,已高達66萬億元。

在經濟不好的大環境下,這麼高的城投債務,至少帶來兩個問題。第一,集中還債的高壓。國際信譽評級機構惠譽國際的數據顯示,中國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台今年到期的海外債券金額增加至7900億美元,約5.5萬元人民幣,達到202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第二,城投債淨融資規模下降。Wind數據顯示,2022年城投債發行規模約4.8萬億,同比下降14%;淨融資1.1萬億,同比下降52%。此外,城投海外發債政策也收緊。

地方隱性債務的巨大風險,中南海也很憂心。2022年4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再度關注隱性債務,首次提出建立「防範化解隱性債務風險長效機制」,要求壓實地方各級政府風險防控責任,完善防範化解隱性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從嚴查處違法違規舉債融資行為。

實際效果如何呢?中共財政部部長劉昆2022年12月披露,地方隱性債務減少1/3以上。那意思是說,全國大部分地區仍有相當規模的隱性債務。

進入2023年,中國經濟風雨飄搖,地方隱性債務爆雷問題成了中南海的心腹大患,所以5月份啟動了新一輪全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摸底。

可問題是,摸了多次底,這個底摸的清嗎?即使摸清了,又拿得出什麼有效的解決方案呢?從2017年首次甄別認定隱性債務至今,6年過去了,問題還不是越來越嚴重嗎?

過去,還有每年巨增的賣地收入(2021年達到峰值,為8.7051萬億元),可以緩解一下。而2021年9月樓市泡沫破裂後,賣地收入銳減(2022年同比大跌23.3%,只有66,854億元;2023年1—5月,同比下降20%,僅相當於2021年同期的57%),騰挪空間幾乎沒有了。

現在,外媒把中國地方債都稱為「黑洞」了,中共還有什麼戲可唱呢?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中文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629/1920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