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教育最大的愚蠢,是孩子一犯錯就吼他,使勁吼他

吼叫孩子不會讓孩子聽話,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如果想培養健康、陽光、優秀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放棄對孩子吼叫,在理解和鼓勵中陪伴孩子變好。

昨天去接孩子放學時,看見這樣一幕:

一個小男孩耷拉着腦袋從校門口走出來。

他手裏拿着一個被摔成兩半的奧特曼杯子,小嘴扁着,低聲地告訴媽媽,杯子被同學摔碎了。

說完,男孩的目光偷偷地瞟了一眼媽媽,神情緊張,明顯是害怕被責罵。

果不其然,這位媽媽眉毛一皺,開始了停不下來的斥責:

「誰讓你把杯子帶去學校的?這下好了,杯子沒了吧?」

「昨天跟你說了別帶別帶,你非要帶。」

「現在又要買新的,又要花錢。」

「我掙錢容易嘛?你怎麼一點不懂事?一點不知道心疼我?」

……

聽着這位媽媽斥責主題的不斷「上升」,小男孩的頭埋得更低了,眼淚掉落下來。

作為旁觀者的我,真的是一萬個心疼。

這樣的一幕,其實是很多家庭的常態,當孩子犯錯,不管大小,父母總會毫無意識地開始斥責:

孩子不小心把飯碗打翻,大人張口就是:叫你小心點啦!

孩子忘記帶作業本去學校而被老師批評,大人臉一沉:怎麼早上出門不檢查清楚一點?

不管父母的斥責是輕是重,對於孩子而言,都如一把隱形的刀,句句傷人,刀刀致命。

古人言:「愛之深,責之切。」

父母斥責孩子的背後,固然藏着對孩子的愛:希望孩子更好,別再犯同樣的錯。

可這種愛的表達方式,過於粗暴,也很無效。

要知道,犯錯時被斥責和沒被斥責的孩子,20年後將擁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小時候鄰居家的小姐姐經常跑來我家蹭飯,到了晚上還會賴着不走。

有一次我問她為什麼不愛回家,她的眼眶濕了,說:

「我怕我爸媽,他們老罵我,一點小事就罵我。」

的確如此,我時常聽見她們家傳來的罵聲:

「考試怎麼又退步了?你成績這麼差,以後怎麼辦!我們養你一輩子啊?」

「都這麼大個人了,連碗湯都端不穩,以後能有什麼用?」

「說了一萬次了,睡前要幫忙丟垃圾,怎麼昨晚又忘記了?」

一字一句,都如同刀一般,扎進我這個旁聽者的心,更何況是當事人了。

後來,小姐姐高考特意填寫了外省的大學,寒暑假都鮮少回來。

畢業後,她留在了外省工作,逢年過節連家都不回了。

她爸媽有時會拉着我媽抱怨:「這孩子冷漠啊!沒良心啊!」

我和我媽交換個眼神,心照不宣。

中國少年研究中心曾對1000名未成年人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

在家裏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幾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鬱」,有22.1%的孩子「冷漠」,有56.5%的孩子經常「暴躁」。

總被父母斥責的孩子,內心會築起一堵高牆,保護自己的同時,也把父母隔離在外。

不僅如此,常被斥責的孩子,在遇到危險時,也會因為害怕被父母責罵而不敢求救。

曾看到過一則新聞:

孩子半夜發現房間冒煙了,可她卻不敢告訴父母,只好抱着被子去客廳睡。

後來,房間着火了,父母被煙熏醒,報了警,這才免於一場災難。

原來,由於平日孩子常被父母責罵,當房間冒煙時,雖與她無關,可她依然先入為主地認為,父母會責罵她。

所以,孩子寧可獨自面對危險,也不願向父母求救。

幾米曾說:「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因為身體上的傷幾日便可痊癒,但心靈上的傷永遠都難以癒合。

父母的一句斥責只有短短几秒,可卻將成為孩子一生的隱痛。

知乎上曾有個話題:「如果你過得幸福,最想感謝父母什麼?」

有位網友的分享特別暖心:「我最想感謝父母在我犯錯時,從不疾聲厲色地訓斥我。」

原來網友小時候愛踢足球,有一次把鄰居家幾盆珍貴蘭花踢落在地。

鄰居氣急敗壞地衝出來罵人,父親也跑了出來。

面對鄰居的憤怒,網友已做好被父親揍的心理準備。

可沒想到,父親只是給鄰居賠禮道歉,然後就把網友帶回家了。

回家後,父親笑着說:

「你腳勁兒挺大呀!以後沒準能踢進足球隊!」

「老爸知道今天不是你故意的。」

「下次咱們可以找一處開闊的地方踢球,你覺得呢?」

接着,父親就帶着他找了一處適合踢球的地方,還陪着他玩了一個下午。

「因為父親從不斥責我,後來不管我做錯了什麼,搞砸了什麼,我都有勇氣繼續大膽向前。」

《小王子》裏有這樣一句話:

「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語言,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跌入谷底,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

孩子犯錯時,父母的理解就是一陣清風,吹散孩子心頭的緊張和愧疚,讓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

紀錄片《了不起的媽媽》中,有位媽媽樂樂的教育方式讓我印象深刻。

樂樂是一位單親媽媽,不管孩子做了什麼,她不但不責罵,反而很支持。

兒子何一禾高一時,因壓力太大想從理科實驗班退學。

這換作一般家長肯定是要臭罵一頓的。

可樂樂只說了一句:「好的。」

後來轉學到了國際中學的何一禾想輟學,自學文學創作,樂樂也是同樣說了句:「好的。」

圖片來源:騰訊視頻《了不起的媽媽》

兩個簡簡單單的字,給予何一禾的不僅僅是自由,更是一份莫大的能量。

靠着這份能量,只有高中文憑的他自學編劇,還成為了電影《囧媽》的編劇之一。

有人說,孩子犯的錯就像一枚硬幣,正面是錯誤,背面是成長。

孩子犯錯時,父母用理解替代訓斥,孩子便能無畏挫折,不懼失敗,把每一次的錯誤化為成長幸福路上的鋪路石。

不輕易責備孩子、不隨意訓斥孩子,其實是每個家長都懂的道理。

可當自己忙得焦頭爛額,孩子卻在各種犯錯添亂時,家長的怒氣難免會一點即燃。

那麼,父母該如何做,才能抑制住對犯錯孩子的斥責呢?

這3個步驟一定可以幫到您:

1.穩定情緒,謹記「底線」

兒子去年剛剛進入「可怕的學步期」時,我就跟老公約定:只要不涉及到生命安全,兒子幹什麼都行,不能責罵他。

有一次,兒子吃飯時不小心把最愛的那隻碗打碎了,他一臉懵,杵在原地。

那一刻,我正準備高聲地脫口而出的是:「都叫了你小心一點啦!」

可我想起了之前設下的「底線」,便把話咽了回去,把兒子抱起來問道:「寶寶沒事吧?沒事就好啦!碗碗碎了沒關係的。」

聽到我這樣說,兒子原本緊張的神情總算放鬆了下來。

其實每個孩子出生時,父母許下的願望一定是:願孩子一生平安健康。

只要孩子犯的錯誤,沒有危及到自己的生命和別人的利益,那麼不管是什麼錯誤,都是值得我們原諒的。

當孩子犯錯,我們應該做個深呼吸,穩定住自己的情緒,謹記「底線」:只要孩子健康平安,比什麼都強。

2.平常心態,接納錯誤

有人說,父母在教育上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小事化大。

孩子打翻食物、忘帶課本、推搡了小朋友……這些事情很容易被父母用放大鏡去看待。

他們都忽略了一個事實: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的,是需要時間的。

記得小區裏有個小朋友特別愛搶玩具,搶不過時還會推人。

有一次他又推了一個小朋友,他媽媽帶着他給別人道歉後,抱着他輕聲地說:

「媽媽知道你很喜歡那輛玩具車,你想搶過來是很正常的,媽媽理解你。

但我們有更好的方式,比如你可以用你的玩具跟別人交換呀!」

一段時間後,他沒有再搶玩具,而是學會了用自己的玩具去跟別人交換玩。

孩子最會從父母的眼裏看到真相。

如果父母能夠平常心對待錯誤,把問題看淡一些,孩子便更有信心去改正。

3.分析問題,提前立flag

在理解孩子,不斥責孩子後,孩子就能重新回到父母對他的無條件的愛里。

這時,才是父母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時刻。

在給孩子分析完問題所在,並提出了改進方法後,父母最好提前給孩子立個flag。

比如,當孩子考卷沒填名字而被打0分時,我們可以說:「媽媽相信你下一次一定不會再忘記寫名字了,對嗎?」

比如,當孩子在學校用髒話罵同學後,我們可以說:「爸爸知道你是一個懂禮貌的小朋友,以後再也不會說髒話罵人的!」

有研究表明,當父母給孩子一個正面積極的評語時,孩子會更容易成為這個正面的形象。

因此,多給孩子提前立下正面的flag,孩子就會更有動力去實現這個flag。

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

孩子的幸福,不一定是父母給的;但孩子幸福的能力,一定是父母給的。

擁有幸福能力的孩子,背後都站着不會隨意斥責孩子錯誤的父母。

因為這群父母知道,自己的嘴裏,藏着孩子的未來。

一時衝動的責罵,只會把孩子推出愛的城堡,獨自流浪;

唯有理解和鼓勵,才能讓孩子穩步踏在通往幸福的旅途。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男孩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608/1911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