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人的野心有多大?明朝王爺的一首《不足歌》說透人性,警醒無數人!

人性本就是貪婪的,人心總是不滿足的,大多數人都是得了千錢想萬錢,當了皇帝想成仙。

然而,欲,人之常情,但須有度;若貪婪,終會自我毀滅。

明朝王爺之子朱載育,歷經人生百態,看透了人性,留下一首《不足歌》,說透了人性的欲望與貪婪!

《不足歌》

明·朱載堉

終日奔波只為飢,方才一飽便思衣。

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思嬌柔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

門前買下田千傾,又思出門少馬騎。

槽頭栓了騾和馬,又思無官被人欺。

一品當朝為宰相,還想山河奪帝基。

心滿意足為天子,又想長生不老期。

一旦求得長生藥,再跟上帝論高低。

不足不足不知足,人生人生奈若何?

若要世人心滿足,除非南柯一夢兮。

朱載育的一生,從王爺之子,到罪人之子,再到一介布衣,可謂是嘗盡了人間冷暖,也許只有這種看清了人生百態的人,才能對人性的貪婪做出如此深刻的評價。

01

不知足者,貧富皆苦

古人云:"人心不知足,常逢災與愁。"

人生之所以苦,往往就苦在不知足!

禪宗里記載着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人到沙漠裏尋找寶藏,走了很久,寶藏沒找着,水卻喝光了。

這是,佛出現了,賜給他足夠走出沙漠的水。

他卻在返程時,發現了寶藏,他非常興奮,把所有的口袋都裝滿了寶物。但寶藏太沉了,在不斷的消耗他的體力和水分。

漸漸的,他開始體力不支,水也所剩無幾,他不得不捨棄一些寶藏。就這樣,他一邊走,一邊丟。

最後,寶藏丟完了,他的水也喝完了,還是沒走出沙漠,最後渴死在沙漠裏。

老子言:「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人就長了兩隻手,就是進了金山銀山,也只能拿兩樣東西,拿了金銀鐲,就拿不了玉如意,哪能要什麼有什麼。

我們總是在不停地追逐美好,卻往往錯過了當下的美好。

其實,貪婪才是最真實的貧窮,滿足才是最真實的財富。

享受自己所擁有的,不羨慕自己所沒有的,這樣才能保持愉快的心情。

02

知足者,快樂常在

《知足歌》

世間萬事怎能全,少得溫飽即感天。

我雖淡飯充飽腹,還有飢餓叫可憐。

我雖布衣遮身暖,還有露體冷悽然。

我雖破屋蔽風雨,還有茅蓬常漏天。

我雖妻小多負累,還有孤苦獨自眠。

我雖薄田種幾畝,還有地無一壟田。

凡事但將下等比,我今所得已多焉。

日月兩輪懸,乾坤幾萬年;

華屋量人鬥,嬌妻送客船。

良田身外物,兒女眼前冤;

世人誰不染,知足是神仙。

《道德經》有云:「知足者富」。

知道滿足的人,內心更富有,生活最幸福。

有個明朝金溪人,叫胡九韶。因為家境很貧困,他一面教書,一面努力耕作,但也僅僅可以保證衣食溫飽。

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麼談得上是清福?」

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

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挨餓受凍。

第三慶幸的是家裏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什麼?」

知足的人最幸福。

他們不做非分之想,不好高騖遠,不利慾薰心,不巧取豪奪,他們內心沒有憂慮,安寧快樂。

生活欠我們一個「如意」,但我們卻欠生活一個「知足」。因為生活不會事事如意,心卻可以因知足而常樂。

知足是一種活在人世的態度,常樂是一種豁達釋然的情懷。

知足常樂,方能看見內心的豐盈絢爛,尋回真實的自我。

03

知不足者,通透明朗

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人會活得更通透。

冰心先生的祖父謝子修,曾撰寫過一副對聯:

「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

一個人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放平自己的心態,才能想明白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

朱載育身為王爺之子,卻能拒絕奢華的生活,拒絕權利的誘惑,體會到普通百姓的困苦。

就是因為他看的清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並且去正視、改正。

孟子》有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人們總是將錯誤推給別人,誇大自己的成績。

自以為有一點小聰明,就自我感覺良好。

這種人,往往沒什麼大出息。

中國有句老話:「人貴有自知之明。」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每個人都有缺點,如果你害怕它,迴避它,它就永遠是你的硬傷;

只有正視它,克服它,才能看清前進的方向。

讓我們在知不足中找到方向吧。

人這一生,面對大千世界,有三種心態:

不知足,知足,知不足。

不知足,是一場災難;知足,是快樂的寧靜港灣;知不足,是反省的晨鐘暮鼓。

簡單知足,快樂才會長駐,心生光芒,何懼黑暗?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一根藤上七個字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520/1904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