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拼多多總部遷址 中國公司紛紛淡化中國背景

圖為拼多多APP(唐詩韻/大紀元

隨着美中地緣緊張關係的增加,在全球貿易往來中,政治與意識形態不再是一個可以忽視不計的因素。西方國家越來越在意產品或服務的來源地,在這種預期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試圖淡化其中國背景。

最近,擁有中國低價電商網站拼多多和全球子公司Temu的PDD Holdings,在美國交易所文件中,將都柏林列為其「主要行政辦公室地址」,把總部所在地從上海改為愛爾蘭。Temu的做法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中國公司淡化中國背景,可能會成為潮流。

專家表示,未來美中的競爭格局不會改變,民主跟專制兩個二元化的對壘越來越明顯,最終會影響到中國與世界的經貿關係,也許中國公司也面臨一個選邊站的問題。

中國公司紛紛淡化中國背景

直到一個多月前,中國購物應用Temu網站「關於我們」部分還說,Temu「於2022年在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成立,母公司為PDD Holdings Inc,在中國經營拼多多。」但現在,該網站刪去了PDD Holdings Inc和拼多多的說法。

Temu不是第一個這樣做的,比Temu先在美國火起來的中國電商Shein,也一直在淡化其中國背景。2021年,當Shein在美國初被人所知時,它的網站只說是一家「國際」公司,沒有說總部設在哪裏,也沒提中國。如今,Shein網站明確指出總部在新加坡,同時還有「美國和其它主要全球市場的主要運營中心」,但沒提到中國。

另一家極力避免中國標籤的公司是幣安(Binance)公司,這家2017年在上海成立的全球加密貨幣交易所,不希望被稱為中國公司。其行政總裁趙長鵬一直呼籲,認為幣安公司是一家「中國公司」是一種誤解。

實際上在過去一年多里,已經有多達500家中國公司悄悄地在東南亞國家重新註冊或登記,以規避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緊張局勢升級帶來的地緣政治風險。《金融時報》報導說,包括快時尚零售商Shein、電動汽車製造商Nio和IT服務提供商Cue,第一批將母公司搬往東南亞,在當地建立合資企業,尋求合併或收購,僱用更多當地高管,讓自己看起來不像一個中國公司。

最引人關注的就是TikTok,TikTok一直在辯解自己不是一家中國公司。

這一趨勢發生在西方對中國企業進行空前審查的時候。專家表示,北京字節跳動旗下的TikTok等公司所受到的審查,已經成為中國企業海外定位的一個預警。

過去幾個月內,美國兩黨國會議員一直在推動法案,支持禁止TikTok的主張。圖為手機上的TikTok軟件標識。(Olivier Douliery/AFP via Getty Images)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Wong)對大紀元表示,「表面的原因就是走向國際化、跟國際接軌,也方便商品出口到美國跟歐洲。第二,可能是拼多多想把海外業務跟國內業務進行分割,有點像TikTok和抖音分割,迴避國外製裁。第三個原因是由於最近中歐關係、中美關係的緊張,想儘量華麗變身成一個歐洲公司,來減少大家對它的反感。」

台灣韜略策進學會副秘書長吳瑟致對大紀元表示,拼多多這樣的動作其實很明顯,他們希望能把自己塑造成非中國企業,畢竟國際市場講究的是盈利和企業品牌形象,他們希望失去中國標籤,這也是目前中國企業國際化最頭痛的問題。

台灣安保協會副秘書長何澄輝告訴大紀元,「拼多多和抖音之所以會有這一連串的動作,主要是要撇清它作為一個中資公司的地位,特別是在海外的這些公司,希望被視為一般的公司,不希望在當前美中對抗日益劇烈的狀況下,被視為中國企業而因此會受到追究。」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網絡安全所副研究員曾怡碩告訴大紀元,數據安全也可能是拼多多總部遷址的一個因素:「如果瞄準的市場是歐盟尤其是美國的話,像美國有雲端法案(The CLOUD Act),這些數據中心的地點會是一個考量,他不一定要設在美國境內,那樣等於讓他在中國的母公司,會很難對北京交代。他設在第三國,但又跟美國簽署雲端協定,對美國也是有交代,讓美國知道數據並沒有回傳到中國,這是目前所能提出來的一個折衷方案。」

為什麼西方不信任中國品牌?

從過去的華為到TikTok,隨着美中地緣政治關係的緊張,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受到了審查,如今中國電商Shein、Temu因為利用美國法律漏洞造成不平等競爭,也成為審查對象。

今年四月中旬,美中經濟與安全審議委員會(USCC)發佈一份報告,對來自中國的快時尚購物應用Shein、Temu等進行審查,發現它們存在利用貿易漏洞、強迫勞動、侵犯知識產權等等問題。

報告說,「這些中國公司的商業成功,鼓勵了中國成熟的電子商務平台和初創公司複製其模式,對美國的法規、法律和市場准入原則,帶來了風險和挑戰。」

中國電商平台在美國的崛起,始於2018年。當時美中正在進行貿易戰,中共當局為了反擊川普政府對中國商品加稅,減免了國內出口商的出口稅。與此同時,自2016年以來價值低於800美元的包裹進入美國可以免稅。

這樣一來,就為中國電商進入美國打開了大門,他們既不為其大部分產品支付出口稅,也不為美國支付進口稅,極大地壓低了價格,在國際上幾乎沒有對手。根據中共海關的數據,由於中共政府的支持,中國的跨境電商2018年躍升了67%。

彭博社報導,從2018年到2019年,Shein的銷售額幾乎翻了一番。第二年,銷售額再次躍升。Shein的銷售額同比增長250%,遠遠超過了另一個國外品牌Zara。

USCC報告指出,Shein還存在着剝削性勞動和違反勞動法的行為。在2022年的一項調查中發現,Shein一家工廠工人每月的工資相當於556美元,每天製作500件服裝。在另一家工廠,工人沒有基本工資,而是每件衣服4分錢。報告還發現,Shein工廠的工人每天工作18小時,每月只休息一天,明顯違反了勞動法和Shein自己的供應商行為準則。

《金融時報》評論說,Shein作為一個中國品牌的地位,可能成為其致命的弱點,無論它的背景如何被掩蓋,西方消費者也越來越意識到了,其背後存在中國新疆的棉花和強迫性勞動等問題。

2007年9月22日,一對父子在新疆石河子的棉花地里采棉花。(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此外,CNN報導,美國安全專家發現,中國大陸購物軟件拼多多利用了50個左右安卓系統漏洞,在未經用戶同意的情況下,允許拼多多訪問用戶的位置、聯繫人、日曆、通知和相冊。該軟件還能改變系統設置,訪問用戶的社交網絡賬戶和聊天記錄。軟件還可以防止自己被卸載,跟蹤其他購物應用程式的活動。

安全專家將拼多多描述為主流應用程式中發現「從未見過」的「最危險的惡意軟件」。今年3月,谷歌暫停了拼多多軟件,儘管海外版Temu不太可能像拼多多軟件,但這無疑對拼多多的海外版Temu的安全帶來了疑慮。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商業和經濟高級顧問兼理事長甘思德(Scott Kennedy)告訴CNN:「被(視為)中國公司,有可能不利於開展全球業務,並伴隨着各種風險。它可能會影響你的形象,它可能確實會影響世界各地的監管者如何對待你,以及你獲得信貸、市場、合作夥伴,在某些情況下是土地、原材料。」

數據擔憂

另外一個擔憂就是數據安全問題,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一大批互聯網私人公司,這些私人企業掌握了大量的數據資源,中共一直認為,這些數據應被視為一種國家資產,可根據政府需求而加以利用或予以限制。

2017年通過對中共情報法也規定,「任何組織和公民都應當依法支持、協助和配合國家情報工作」。今年4月26日中共人大又通過《反間諜法》最新修訂,該草案中擴大了國安人員的職權,對涉嫌間諜人員,可以「查閱調取數據、傳喚、查詢財產信息」,還要求任何中國公民和組織如郵政、快遞等和電信、互聯網服務業者,都應「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協助」。

像TikTok、Temu有中國背景公司的應用,為了規避國外的安全疑慮,區分為國內版和海外版,其海外版里存儲了大量美國用戶的數據。

曾怡碩表示,「民主陣營國家對中國(中共)政府的情報法、反間諜法,還有數據安全法等,會有安全的疑慮,如果你沒有分為海外版符合當地法律,有效跟中國做隔離的話。如果安全疑慮越來越多,除了資安會要求接受檢查合規、有認證、軟件安全來源能夠證明之外,所使用的數據必須要當地化,對於經營者來講,就是完全區分為一個海外版和國內版。」

由於中共政府對中企有重大影響力,這些中國公司可能被迫與之安全合作,包括可能轉移外國用戶的數據,即使是拼多多像字節跳動把海外和國內的業務拆分開來,也有數據泄露的風險。

顧問公司「中國市場研究集團」上海主管卡德文(Ben Cavender)告訴CNN說:「美國政府幾乎自動認為這些(中國)公司有潛在的風險,因為他們可能與中國(中共)政府分享數據,或以邪惡的身份行事。」

中共一直認為,這些數據應被視為一種國家資產,可根據政府需求而加以利用或予以限制。

中共一直認為,這些數據應被視為一種國家資產,可根據政府需求而加以利用或予以限制。(Photo by Feng Li/Getty Images)

何澄輝表示,「中國(中共)政府利用情報法,規定要求中國所有公司在必要的時候,必須要協助政府進行情報工作。在中國(中共)政府直接施加壓力、迫使私營企業配合的情形下,單純地更改公司的地址,只是掩飾手段,無法杜絕私營企業必須要符合中國情報法法的要求。」

黃大衛認為,「情報法裏面規定的東西,拼多多改名的Temu也不能迴避,因為情報法所謂的組織跟公民是很寬泛的,解釋權屬於北京,它覺得你是中國公民、是中國公司,你就必須配合。哪怕像TikTok那種公司,也沒辦法能夠迴避這個法律,這東西北京的一個解釋權。」

曾怡碩說,「從中共所謂數位主權(digital sovereignty)來看,即使中國人在海外所產生的數據,不管是在中國企業還是外企的APP所生產的數據,中共都認為它有權利去管,這是它由上而下的數位主權。雖然它口口聲聲地說跟歐盟一樣,但是歐盟是由下而上,是要保護每一個歐盟公民在海內外的這些私隱,視為個人人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北京只是虛有其名。」

「這樣看的話,如果中國企業海外產生的數據,如果還在在地國的數據中心、沒有回傳到中國境內的數據中心的話,中國(中共)依據其數位主權的概念,是會要求海外中國公民所生成的數據。」他說。

中國公司也面臨一個選邊站的問題

吳瑟致表示,拼多多雖然改了地址、改了總部,並沒有改變它在中國有營運這種關係。拼多多整個經營團隊的組成以及股份配,這些背後是不是有中共力量存在?除非企業的整體經營跟運作,完全排除中國的影響,甚至在海外重新籌組新的團隊,開闢一個新的經營方向,完全符合國際化。但恐怕很難做到,顯然他們能做的就是說一些皮毛上,把總部的登記更改,在一些資料上做一些技巧性的調整,這些很難切割來自於中共的影響。

吳瑟致認為,未來美中的競爭格局不會改變,民主跟專制兩個二元化的對壘越來越明顯。這對雙方的經貿關係,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未來當中比較有可能的方向,是中國依舊還是仰賴了國際市場的發展,但是其影響和角色會慢慢弱化,在對外的連結上,他作為譬如說國際的一個加工市場或比較低端製造面的這樣一個角色。

何澄輝表示,隨着美中競爭日益白熱化的發展態勢來看,未來這場鬥爭本質是價值與意識形態之間的爭鬥,全球化浪潮以協商和解的方式已經不存在,未來的競爭將會是日益白熱化與劇烈。那麼中國企業繼續在國際間的存續與發展,就面臨必須選擇站在哪一個價值體系中的問題了。

「中企要在國際間繼續存力,必須是擁抱自由民主價值與社會的運作理念,才有可能有繼續的發展與存力,否則中國企業仍繼續與專制極權之間曖昧不清,互相狼狽為奸來彼此漁利,在未來的競爭態勢中,恐怕在國際間難以存活。」何澄輝說。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512/1901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