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英國拍攝的致敬屠呦呦短片,讓無數國人汗顏

青蒿素,屠呦呦,是近些年來中國對世界的最大貢獻。國外科學界對屠呦呦評價:「這是一位足以與居里夫人和圖靈並列的科學家」。

不算楊振寧,楊的諾獎畢竟是在美國獲得,屠呦呦是唯一一個中國本土自然科學諾貝爾獎得主,無論對本人還是中國都是無上榮譽。

2019年1月8日,英國BBC新聞網版塊「偶像(ICONS)」欄目發起「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選出了對人類當前生活影響最大的傑出人物,並公佈了獲獎名單,屠呦呦位列28位候選人名單中。

這份名單含金量不言而喻,沒有在某個領域對人類做出傑出貢獻根本不夠資格入圍,而且,屠呦呦也是28名科學家中唯一活着的候選人、唯一的亞洲人。

看看這份獲獎名單中都是什麼人?愛因斯坦,圖靈,居里夫人……足以證明我們屠老在國外受到的跪拜?

英國電視台的中英雙語屠呦呦專題片——致敬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一問世就轟動了世界,也讓中國網友瞬間不淡定了,不少人嚷嚷,我們的媒體呢?咋就拍不出這麼好的紀錄片?

英國電視台此舉讓國人汗顏,世界敬仰的科學家不僅在國內沒有得到應該的膜拜,甚至連中科院都進不了。

這部英國拍的——致敬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短片中,詳細介紹了青蒿素的問世背景、經過及對人類貢獻。

「在這份文件中,有着青蒿素問世的原始資料,一個偉大名字映入眼帘——屠呦呦……

屠呦呦研發青蒿素的動機,並非始於中國,而是在越南叢林中。當時正值越戰,雙方士兵因瘧疾大幅度減員,第三方敵人是蚊,美軍1/3的士兵感染了瘧疾。雖然我們無法精確估計到北越士兵有多少人死於瘧疾,但敢肯定,一定損失慘重。當時的胡志明主席向他的中國盟友伸出手,請求援助,希望中國能幫助找到治療瘧疾的方法……」

1967年5月,中國「523項目」上馬……她查閱了大量古醫學典籍,尋找靈感……但嘗試了200種中草藥後一無所獲,偶然的機會在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找到靈感……這位中國科學家不喜歡公共場合的聚光燈,如果要用拯救多少人的生命衡量一個人的偉大程度,她一定是人類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實際上,屠呦呦發明青蒿素經過遠比英國電視台拍攝的這部短片複雜的多。

當時,523攻關小組匯集了全國500多名優秀科研人員,屠呦呦最初不在其中,後經課題組推薦進入了攻關小組……青蒿素研發成功後,當她興高采烈地回北京時卻發現實驗室被莫名其妙的一把火燒了,緊接着有人站出來,指責她提取的青蒿素有毒,還有人誹謗她特立獨行、不合群。

實際誰也明白,這是中國體制內一大特色,太能幹就是「出風頭」,同事和領導不會讓你好過的……

ZG實驗室里為何很難生長出世界級碩果?制度和官僚土壤扼殺了一切。

為了自證清白,屠呦呦立下軍令狀:以身試藥……實驗證明,青蒿素不僅無毒,效果還出奇的好,是傳統抗瘧疾藥的10倍。

根據世衛統計,截止目前被稱為「中國神草」的青蒿素已拯救數百萬人生命,每年治癒患者幾個億,為全球瘧疾防治、佑護人類健康作出了卓越貢獻。

即便如此,屠呦呦依然進不了中科院?諾獎後記者採訪屠呦呦,首先就大家關心的這個話題進行了詢問:

「您為何不申請院士呢?」

「申請幾次了,很多人鼓勵我去申請。1978年青蒿素獲得「中國重大科技成果獎」後,衛生部部長親自推薦我當院士,未獲通過,後面又申請了幾次,也都沒有成功,很多因素在起作用,情況比較複雜……」

老人說完,眼中閃過一絲落寞。記者沒有再問,箇中原因誰也清楚,可清楚後的無奈與不清楚有什麼區別?

坊間傳聞是某領導在從中作梗,稱屠呦呦的青蒿素並非她一個人功勞,屬於團隊合作的晶果。

真是奇思怪調,世界上哪個諾獲團隊不是集體合作?這其中總有學術帶頭人吧?院士是對學術帶頭人肯定。

其次,行政是行政,科學是科學,行政的手為何要伸到科學領域阻止世界級科學家進入中科院呢?

屠呦呦被拒絕進入中科院主要障礙是: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論文數量不夠,和曾經的袁隆平一樣。

沒有留洋背景?中國本土科學家就沒有進入中科院資格?實在荒唐,屠呦呦不夠資格誰夠?

1978年「全國重大科技獎」

1979年國家發明獎

1984年「建國35年以來20項重大醫藥科技成果獎」之一

1987年世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科學獎

1992年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

1997年新中國十大衛生成就獎

2009年,中國中醫科學院唐氏中藥發展獎

2011年,美國拉斯克醫學獎

2015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

2019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獎。

筆者覺的鄭強教授在「正視差距」中的話很有道理:「當我們從上到下爭創雙一流時,從2001年開始日本每年一個諾貝爾獎,2014年日本科學家一次拿了3個物理獎,我們連噴嚏都打不出來,小聰明害了這個國家……15年老太太得了諾貝爾獎,大家歡喜,連中科院都進不了……」

把科學還給科學,讓人才各盡其用為何這麼難?

我們常說21世紀是人才的競爭,現實中卻依然留不住人才,如此下去,最後必然還要給他人做嫁衣,遭到卡脖子,從屠呦呦到顏寧,再從顏寧到許晨陽……很多天才回來又走就是最好的說明。

英國人給我們上了生動一課,也給我們留下太多思索,我們究竟缺什麼?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月綻西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510/1899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