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從焦尾琴到文姬歸漢

作者:

金朝張瑀所繪《文姬歸漢圖》

記得從少年起就聽說蔡文姬的故事,後來又讀到其父蔡邕焦尾琴的典故,但一直沒有細想。

最近翻閱古書,聯想到這父女各自的人生經歷就像那焦尾琴一樣,雖經許多磨難也沒能挫其才華與人格,反而給悠久的中華歷史增添了一段感人的章節。

焦尾琴

蔡邕不僅精通音樂,而且對樂器材料的了解也非同尋常。當他被人陷害後去吳地避難時,聽到有人焚燒桐木,聽到木料燒裂的聲音,知道是良木,因此用它製作成琴,果然音色優美,被稱為焦尾琴。另外一個典故就是當他應邀去鄰居家赴宴時,到達時在門口聽到琴聲中有殺機,因而返回;當鄰居得知此事後,才知道彈琴者看見螳螂捕蟬,因此緊張情緒在琴聲中表達了出來。當蔡邕聽了這番解釋後,與主人歡笑如故。

除了在音樂上的造詣之外,蔡邕還是辭賦大家,精通經史,而且在書法上,尤其隸書與飛白體上很有成就。再加上他為人正直、有高義,以至於被收買殺害他的刺客都為此感動而住手。

雖然擁有這樣的才華與品行,蔡邕的一生卻像那焦尾琴一樣免不了災禍,由於為董卓嘆息而被王允所殺,只有英名流於後世。

文姬歸漢

就像她的父親一樣,蔡文姬也很有才華,留下很多文學與《胡笳十八拍》等音樂作品,並且憑記憶默寫了父親四百多篇文稿。

在命運上,蔡文姬的遭遇也非同尋常,丈夫早逝,因戰亂被匈奴所掠十三年,甚至生了兩個兒子,直到被曹操重金贖回後,第二任丈夫又因違反軍法被處死罪。

然而,最重要的也是最精彩的,就是她能夠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能從大處考慮,不因人生的波折而改變其志向。這也就是為什麼蔡文姬能夠在被匈奴虜掠十三年後,仍能返回故土,為丈夫的性命向曹操求情,並且在多年漂泊後仍能憑記憶回憶起父親的數百篇文稿。

危難不移其志

人生在世,冥冥之中有其志向,也在履行着上天賦予的使命。

音樂與文學作品一樣,有曲折起伏、悲歡離合,述說着人生的經歷與情感,也記載着風雨和滄桑。

如果說焦尾琴在焚燒之際,由其音顯示了本性,從而被蔡邕所識,流芳百世的話;那麼蔡文姬父女在所遭受的磨難中,充分展現了他們的才華與志向,在危難中不自暴自棄,因此為中華文明增添了一份難得的財富。

2016-07-19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425/1893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