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藤校畢業卻成海歸廢物,原來真有魔咒

大家好,我是Serena,名校畢業生一枚。

近期藤校發榜,許多人被精英大學offer刷屏,無比確信頂尖大學就能買來一個金光燦燦的未來。

另一邊,三聯一篇關於「海歸廢物」的故事,提及了一位名校畢業生陷入的「自證循環」:

國內初中名校-美高-西海岸最好美本,畢業後去了紐約金融業,年薪百萬。第一個挫折是被裁員後,回到上海後又進入金融公司,開始接二連三遭遇打擊,裁員、炒幣虧損百萬,以及更大的困難:

「我們這批人,從小就被教育說,你是被篩選的,你是特殊的,你能改變世界,但後來你發現,無論你是什麼出身背景,能改變的事情都很少,大家都被一種無力感籠罩。」

對此,我深有同感。

進入清華時,我承載着全家人的托舉,甚至全市全省人的羨慕,以為未來也能成為社會前1%的人。然而畢業後,所有人被稀釋進幾百萬的畢業生市場,成為普普通通的白領之一,為下個月的房租奔忙。

「優等生」為什麼很少改變世界?既然如此,又為什麼要付出巨大代價去卷名校?

直到最近讀了國外超級暢銷書《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我忽然釋懷了:

是的關於「優秀」的迷信,可能90%都是錯的。?

■Eric Barker,知名博客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的創建者,出版同名書籍被《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大西洋月刊》等知名刊物多次推薦。這本書用科學研究和數據破除關於成功學的錯誤認知,非常緩解焦慮。中文版《有效努力》已出版,但強烈推薦閱讀英文原版

01.優等生的「成功密碼」「優等生」到底是哪些人?

來自波士頓大學的教授Karen Arnold,曾經對81名高中榮譽畢業生做了跟蹤研究,目的就是想看看,這些學術成績接近滿分、遵守學校規則、深受老師喜愛的孩子,未來發展得怎麼樣。短期來看,高中的好成績,幾乎可以延續到大學及以後——

95%的人順利進入研究生階段,GPA達到3.6,60%研究生畢業。

90%如今在律師、醫生等專業領域工作,其中40%已經晉升到了所在職位的最高級別。

毫無疑問,拿到這樣的成就,在大多數人眼中已經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過上了很不錯的生活。

但,這些曾經的第一名們,有多少人對世界做出了卓越貢獻,影響了世界,被世人所記住?

一個手指都數得過來。而反倒是那些不按常規出牌的人,屢屢登上改變世界的頭版。

你也許會覺得,「改變世界」有點不切實際,他們明明已經發展得夠好了,為什麼要求他們做出驚天動地的成就去影響世界呢?或許他們只是碰巧沒有達到那樣的高度呢?

深入研究以後,Arnold教授發現「優等生難以改變世界」是普遍的規律,而不是碰巧。

■Karen的這項研究長達14年,非常有名,她將詳細的研究過程和結果專門寫成了一本書

背後的原因是:學生時代的「成功密碼」,恰恰是阻礙人們在未來取得巨大成就的「絆腳石」。

什麼是學生時代的「成功密碼」?

班裏最受老師喜歡的同學,是不是有這樣的特質:從不違反學校規定,深度融入學校的秩序系統,順從老師的要求,從不當刺兒頭,以及什麼都學得好,很少偏科。

而Arnold在和優等生的訪談中發現,這樣的學生從學校走入現實世界後,反而不容易做出革新性質的成就。

這基於兩個原因:

第一是,學校喜歡獎勵順從的人。

優等生從多年的「聽話」中嘗到了很多甜頭,形成了慣性,認為順從權威,拿到好成績,讓老師高興、讓自己被喜歡,比真正學到東西更重要。為了這個目標,他們會保持自律、自省,付出辛勤的努力。

而現實世界,沒有清晰的準則可以遵守,那些習慣於順從的人,反倒難以撼動既有規則,改變世界。

第二是,學校推崇平均主義。

Arnold發現,這些榮譽畢業生都非常優秀,每一門課程都拿到A,但他們不知道自己最大的特長領域在哪裏,也沒有嘗試過在哪個領域投入大量精力去鑽研,因為他們為了成為平均主義下的「通才」而分身乏術。

而現實世界的規則不是如此,過於均衡等於沒有特點。

進入職場後我們不可能成為樣樣精通的通才,在某一個領域有極高水平才有可能達到卓越。

正如哈佛教授Shawn Achor的研究發現一樣,大學的成績完全不能預測人生成就——他在對700名美國百萬富翁做了跟蹤調查以後,發現他們的大學平均GPA只有2.9(屬於中等偏低)。?■Shawn Achor教授在哈佛最受歡迎的課程中講授積極心理學,他的 TED演講是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演講之一,他寫的書《Before Hapiness》也曾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用有趣的研究,分享了獲得成功、傳播幸福和維持積極變化的5個隱藏關鍵。

優等生不能改變世界。這是一個很殘酷,也是陷入內卷的我們意識不到的事實:真實社會不是「加強版」學校,有時候甚至相反。

「分數執念」是一把雙刃劍,或許能讓孩子在學校過得很好,但也可能讓某些有天賦的孩子無暇深耕,阻礙他們走向卓越。

02.「極端主義者」

那麼改變世界的,都是什麼樣的人?

一個最大的共同點是:極端主義者。也就是一眼看上去,就不太「正常」的人。

這類人在政界、商界有很多。比如前英國首相丘吉爾,他在二戰的時候領導英國對德作戰,為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他有明顯的「缺陷」:偏執狂心理症狀,對於任何風吹草動,都視為對英國的威脅,疑神疑鬼仿佛誰都要來害他。

也正是這個缺陷,讓他第一個發現希特拉是一個巨大風險,並當機立斷決定先下手為強,扭轉了英國的命運。

研究發現,對政界、商界的極致成功,心理「不太正常」可能反而是一項有利的特質。

一項發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的研究發現,成功的美國總統,通常擁有更高程度的精神病態傾向。

還有研究發現,很多擁有非凡創造力的人,患上這些心理缺陷的幾率也更高:注意力缺陷障礙(ADD)、強迫症、精神障礙。

還有那些極度成功的矽谷創業明星,他們擁有什麼特質?

從不循規蹈矩,熱愛冒險;

體力極好,幾乎不用睡覺(比如馬斯克庫克);

無法對笨拙愚蠢的人抱有同理心,極有野心,魅力非凡,自信甚至到了狂妄傲慢的地步(比如喬布斯)。

而在心理學界,這些特質加起來很像輕躁狂症。

約翰霍普金大學的研究者John Gartner發現,這些有輕躁狂症的人之所以能獲得極致成功,就是因為這些特質,能夠讓他們以極大的衝勁朝着一個目標努力,對於自己的事業已經到了痴迷的地步。

■去年11月,馬斯克在一個對談節目中透露,自從10月收購Twitter之後,馬斯克的工作時長已經從80小時躍升至120小時。算上周末,馬斯克平均每天工作超17個小時(圖片來自網絡)他也被人稱作有「繁殖癌」,代孕了9個孩子。

許多專門做風險投資的人,顯然深知這一點。

一名知名VC曾在史丹福大學說:我們青睞的是擁有極端特質的異類,因此我們願意忍受他們擁有的明顯缺陷。

正常情境下絕不討喜的特質,有時候反而是極致成就的「成功密碼」。

萬維鋼曾經解讀過這本書,他說了一句頗有哲理的話:

成功的反義詞並不是失敗,而是平庸。因為成功和失敗都是一種冒險和嘗試後的極致主義。

簡而言之:

優等生在學校獲得成功,是因為他們完美匹配這個系統:順從規則,門門拿A,均衡發展。

而改變世界屬於極端成功,恰恰需要完全相反的「極端人物」:打破規則,在某一方面擁有極高天賦、特質,其他方面反而可能很差。

優等生改變不了世界,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

所以,當再有人詰問名校生為什麼沒有改變世界,當名校生自己懷疑自己時,不妨先問問自己:

你/我是極端主義者嗎?

■在經濟上行時代,上名校大概率能保證人生平均式的成功。只不過現在所付出的成本和收益率越來越不成正比。

03.蘭花與蒲公英

極端主義者是靠培養出來的嗎?

是也不是。研究發現,有人有「極端基因」,曾有研究提出了一種孩子類型,叫「蘭花型孩子」,頗有些極端主義者的樣子——

非常脆弱,有很明顯的缺點,需要極高的耐心和培育,否則他們會因為適應不了嚴酷環境而早早凋謝。而如果給了他們恰到好處的照料,他們將開出最美的花朵。

與之相對的是「蒲公英孩子」,絕大多數我們都是如此——

有很強的生存能力、抗挫能力,他們或許不是最好看的花,但即便缺乏細心的照料,依然會茁壯成長。

■關於蘭花型和蒲公英型,作者W. Thomas Boyce是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兒科和精神病學系的兒科醫生和傑出名譽教授,他發現一部分兒童(「蘭花兒童」)對他們的社會條件表現出異常的生物學敏感性,並且在逆境和壓力環境中承擔更高的疾病和發育障礙風險

兩種孩子,都有各自適合的發展道路。倘若人人都手握手握一份標準化「雞娃清單」,試圖追隨大多數眼中的「優等生」模板,結果將會是什麼?

絕大多數蒲公英,因飛得沒有別的蒲公英遠或高而沮喪;

而蘭花們,若沒有父母的慧眼識珠,則早早被社會定義為「差生」,扼殺了成為獨特個體的唯一的機會。

正如一篇論文的發現:

小學時期,如果家長和學校刻意管教頑皮的男孩,企圖糾正他們的行為、削弱他們的攻擊力,雖然可能會提升成績,但也會減少成年後的終身收入。

因為那些「活躍頑皮」的男孩,擁有十足的精力,未來可以勝任更久的工作時間,生產力更高,比安靜的男孩多賺3%的錢。

但試圖扭轉孩子的天賦,就是一場零和遊戲,沒有誰是真正的贏家。

只有破除了成功學的迷信,我們才能找到什麼是做更好的自己。不管我們是內向還是外向,是喜歡堅持還是更偏愛嘗試,是冒險還是謹慎,都可以走出自己的路:

如果孩子適合走優等生之路——

從小非常遵從規則,服從規訓,安心獲得名校學歷,在穩定的系統里一步步進階,獲得平均式的成功也很不賴,這需要引導出堅毅、熱情和抗挫力,不然畢業後「海歸廢物」也不少見,名校光環在畢業五年後就消失殆盡,這考驗的是家長的智慧。

如果孩子從小不是優等生——

敢於質疑權威、挑戰規則,那不妨發現天賦和優勢,擁抱缺陷和劣勢,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不要去優等生的池子裏捲成沒有自信的炮灰,這考驗的是家長的定力。

現在,回到文初的問題,為什麼優等生不能改變世界?為什麼那麼多如我一般的狀元、名校生畢業後也泯然眾人?

你,有自己的答案了嗎?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穀雨星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420/1892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