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引"是中藥獨特的服藥方法,起到引經藥的作用,就是引導處方中的其它藥或成方到達疾病所在的部位(經絡和臟腑),這也是中藥配伍的重要內容。我們若運用恰當就能加強藥效,更好得發揮藥物的作用。
一、紅糖
甘、溫,能補中、祛瘀。治療產婦惡露不暢、少腹冷痛病證時,常取紅糖20~30克為引。
二、食醋
酸、平,有散瘀止痛、收斂固澀之效。治療婦女帶下、血熱崩漏、蛔蟲腹痛病證時,常取食醋一湯匙作藥引。
三、蜂蜜
甘、平,入肺、脾、大腸經,能滋養、潤燥、解毒。治療肺虛燥熱、腸燥便秘病證時,常用蜂蜜1~2湯匙為引。
四、蔥白
辛、溫,入肺、胃經,有散寒通陽、解毒散結之效。治療感冒風寒、小便寒閉不通時,常用蔥白5~7根為引。
五、燈心草
甘、淡、微寒,入心、小腸經,能清心除煩、利尿通淋。治療心火盛、小便短赤時,宜用燈心草一小把為引。
六、食鹽
咸、寒,入腎、胃、大腸經,有清水、解毒之效。治療腎陰虧虛的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宜用淡鹽水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腎。
七、生薑
辛、微溫,入肺、脾經,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咳、溫肺止咳之效。治療風寒感冒、胃寒嘔吐時,常用生薑3~5片為引,以增強療效。
八、粳米
甘、平,入胃經,有益氣健胃之效。治療火熱病證需用大劑量苦寒藥物時,為防苦寒敗胃,常取粳米一小撮為引,以顧護胃氣。如清暑解熱的白虎湯。
九、大棗
甘、溫,歸脾、胃經,能益氣補中、養血安神、調和藥性。使用峻烈藥物(如甘遂、芫花、大戟、葶藶)時,常取大棗10~15枚緩和藥性,以防止中毒。
十、黃酒或白酒
酒助藥行,活血活絡,溫經散寒。用於風寒濕痹、腰腿肩臂疼痛、血寒經閉及產後諸疾、跌打損傷和瘡癰、寒疝等。活絡丹、雲南白藥、三七粉、烏金丸、醒消丸等都可用酒送服。用量可因人而異,一般25-50ml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