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伍子胥一夜白頭,這座古老的關隘就在馬鞍山,你去過嗎?(圖集)

作者:

從影視中,或在旅途中,見過很多古老的關隘,如山海關、嘉峪關…雄偉霸氣,矗立至今,多少戰爭風起雲湧,多少將士血灑關隘,多少故事流傳至今…

馬鞍山也曾有一座著名的關隘,它在吳楚之間,因伍子胥一夜白頭聞名於世,它就是古昭關。

這裏兩峰對峙,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真正算得上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典型關隘,自古以來都是兵家的必爭之地。

現如今,一條大路從中通過,古老關隘落寞一方,只留下一處遺址,流傳一個傳說。

伍子胥過昭關,興吳滅楚

古隘昭關位於含山縣城以北7.5公里處,東有馬山、西有城山,整個山脈呈東西走向,連綿幾十里,怪石崢獰,地勢險要。相傳古時山四周均為湖澤,唯有昭關一途可通,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雖現在古隘不存,但昭關名稱仍在。昭關鎮隸屬於馬鞍山市含山縣,東與和縣善厚鎮接壤,西與仙蹤鎮毗鄰,南與環峰鎮以昭關口為界,北與全椒縣二郎口鎮隔滁河相望。

春秋時,昭關是楚國和吳國的交界口,關北是楚國,關南是吳國,古有「吳頭楚尾」之稱。昭關之所以聞名遐邇,主要因為這裏曾演繹了一場流傳百世的「伍子胥過昭關」的故事。

《史記》載:楚平王時,伍子胥因父兄蒙讒被殺出逃,經過昭關後投奔吳國,自此後該地名聞遐邇。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平王聽信讒言,占媳為妻,另立太子。太傅伍奢勸諫,平王大怒,遂以謀反罪名處伍奢全家抄斬。伍奢次子伍子胥(伍員)得機逃脫,決心投奔吳國,借兵覆楚,為父兄報仇雪冤。

一日,他逃至吳楚交界處的昭關,此時,關上早已戒備森嚴,並掛着他的畫像,懸賞緝拿。伍子胥無法過關,幸遇東皋公將他隱藏在家中,一連七天,伍子胥心急如焚,坐臥不安。這日早起忽然發現自己頭髮、鬍鬚盡變蒼白,頓生傷感。東皋公見此得計,請來貌似伍子胥的好友皇甫訥,讓他二人相互改裝易形後,由皇甫訥先到關口,引兵捉拿,造成關口混亂,伍子胥則趁機矇混過關。出關後,他一路吹簫乞食來到吳國,幫助姬光奪了皇位,最後,他官封大夫,兵拜副將,統兵十萬,揮師郢都,從而在春秋戰國史上留下了興吳滅楚的光輝篇章。

建祠述史,遺憾毀於戰火

古昭關建制年代不詳,南宋時宋將張浚在此依山築城以御金兵,多次發生戰鬥。關隘兩側建有「烽火台」「回馬亭」,關南正面有「昭關」二字,關北門有「吳頭楚尾「四字,皆為名家所書。

為記述史跡,南宋初年,始建伍相祠於關上。據《含山縣誌》記載,伍相祠始建於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明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和州州守郭繼芳重修,萬曆三十三年擴建。當時的祠為明三暗五的磚瓦青石結構,雕樑畫棟、翹角飛檐、氣勢不凡,遺憾是古蹟毀於戰火。

據當地老人和有關人士介紹,昔日的昭關拱形石門深約七米,寬三米,高四米,伍相祠建在關口拱門之上,是明三暗五的閣樓。祠中伍子胥彩袖塑像,身大腰粗,肩闊臉寬,濃眉大眼,須白且長,怒容滿面地手按一把七星寶劍。祠內匾額、楹聯和石刻碑文較多。

利用文化資源,發展旅遊

伍子胥過昭關的故事世代相傳,不僅編入辭典史冊、搬上戲劇舞台、演譯成評書圖本,還被後人作為「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其中一計「矇混過關」的典例,當作「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的佐證。

昭關伍相祠因地處雄關險隘,歷代都有諸多墨客騷人,文官武將,會與此,談古論今,賦詩抒懷。

古昭關遺址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看到的伍相祠是1993年重修而成,高16米、寬23米,是一座重檐歇山頂五開間的仿古建築。

整個建築由7000多塊、100多種尺寸的青石壘砌而成,異常堅固。高高圈門上方的「昭關」二字由當代著名書法家賴少其手書。門洞上方的篆書「雄居吳楚」由我省書法家葛介屏書寫。祠內的伍子胥塑像高4.2米,代表着當時全縣42萬人口。

昭關伍相祠再顯古隘輝煌,在附近新建涼亭等建築,疏通泉水,整理古道,倚山就勢,開闢遊覽林園等,主要圍繞「一關一街、二園十景」進行建設。

一關即古昭關,一街即明清一條街;二園即嵊山公園和馬山公園,十景即「跑馬寺、嵊山寺、弓駑溝、弓石台、碑廊、觀日亭、石壁、馬踏泉、峰火台、鳴鼓樓」,以豐富昭關遊覽內容。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澎湃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329/1882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