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所有的倒行逆施者,都有一個共同的動機

作者:

其實,「倒行逆施」這個成語,一開始並沒有現在通行的貶義。

它甚至還是一個好基友向另一個好基友掏心掏肺的告白。

典出《史記·伍子胥列傳》:

始伍員與申包胥為交,員之亡也,謂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申包胥亡於山中,使人謂子胥曰:「子之報讎(仇),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伍子胥曰:「為我謝申包胥曰,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在楚國,伍子胥跟申包胥是一對好基友。伍子胥的遭遇,我們耳熟能詳——父兄無辜被楚平王所殺,他孤身踏上逃亡之路。臨走時,向好基友申包胥發誓說,我一定要顛覆楚國。申包胥說,那我一定要復興楚國。

《左傳·定公四年》寫申包胥的話更生動,當伍子胥說我一定要顛覆楚國時,申包胥說:「勉之!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勉之」,加油吧。真是好基友才這麼說。要知道,申包胥是楚國王室之後,他當然要盡力保楚;對於好基友一家的遭遇,他也深表同情。所以他拎得清,不但不會告密讓人來抓伍子胥,還勉勵他加油,為你的理想而努力,同時也向伍子胥明確表明立場,你要是真能顛覆楚國,我也一定能復興楚國。

逸之,其實是共勉之,兩個字,感情衝突澎湃,文字張力滿滿,司馬遷實在不應該洗掉這詞。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伍子胥經過十幾年努力,真的實現了他的人生理想,率領吳軍攻進了楚都郢。這時他的仇人楚平王也死了十幾年了,伍子胥原想抓到楚平王的兒子楚昭王,凌辱、虐殺,報父兄無故冤死之仇,但昭王早就棄國逃進深山密林里,伍子胥只好退而求其次,在郢都問了很多人,終於打聽到楚平王葬於何處,遂帶人掘開平王之墓,把他屍體拖出來,鞭打三百下才解恨。

其實,伍子胥到底有沒有鞭平王屍,是件很值得懷疑的事。兩千多年前的楚國,既沒有掌握木乃伊製作方法,更沒有現代某種保護屍體的技術,人死後埋了十幾年,皮膚、肌肉、軟組織早就腐爛掉,只剩一堆朽骨,怎麼還能拖出來鞭打三百下?

《呂氏春秋》只說「伍子胥親射王宮,鞭荊王之墳三百」,用箭射楚王宮,然後鞭打楚平王之墓三百下;同樣,《淮南子》也只是說「鞭荊平王之墓」,這是合乎常識的。司馬遷也只是在《吳世家》和《伍子胥列傳》將鞭墓改為鞭屍,同樣記載此事的《十二諸侯年表》《楚世家》《季布欒布列傳》中,也只說「辱墓」、「鞭墓」。

所以鞭屍說只是司馬遷一家之言,有可能當時民間流行這種說法,司馬遷便把史料和傳說兩種說法都寫進不同的世家列傳里。也有可能,這純屬司馬遷的原創,畢竟,鞭屍比鞭墓解恨多了,司馬遷對伍子胥的遭遇感同身受,故意把鞭墓改為鞭屍,這種春秋筆法的目的是什麼,你猜。

總之,不管是鞭屍還是鞭墓,都是一種對死人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的做法,特別是受害者還是你曾經的王。這邊,伍子胥覺得怎麼鞭都不解恨,那邊,申包胥卻覺得,兄弟你這麼幹,過分了啊。他特地派人去譴責伍子胥,說不管怎麼說,你原來曾經也是平王的臣子,一日為君終身為父,他都死這麼多年了,你還這麼侮辱一個死人,太過分了,會遭天譴的。

對昔日好基友的譴責,伍子胥只是讓人轉告一句,這就是我們今天重點要講的:「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莫通暮,日暮途遠,現在都說成「日暮途窮」。伍子胥一句話,貢獻了兩個成語:日暮途窮+倒行逆施,前者是因,後者是果。直譯過來是:我就像趕路的人,走到太陽快下山了,距離目的地還很遠,內心焦慮,干出什麼開倒車或逆天亂來的行為,也是沒辦法的事。

言下之意是我老了,人生路快走到盡頭,未能親手血刃仇人,已是最大遺憾,反正沒幾天好活,還怕什麼天譴,你能理解就理解,不能理解就掰掰。

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伍子胥實現了「我必覆之」的理想,申包胥也兌現了「我必存之」的諾言,跑到秦國去,哭了整整七日七夜,哭來秦兵,趕跑了吳軍,復興了楚國。

不難品出,伍子胥這句「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滿滿的孤憤之言,兩千多年過去,理性上,我們也許能贊同申包胥說他那句「你太過分了」,但感情上,如果你知道伍家是因為什麼而被楚平王搞得家破人亡的,相信不但能理解伍子胥的做法,甚至還想穿越到楚國,當伍子胥的帶路黨,幫他找到平王之墓。

所以,開篇說過,「倒行逆施」這成語第一次出現在這裏,真的沒有太多貶義。

但是,三百多年後,這詞到了另一個人嘴裏,就開始變味了。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載:

(主父偃)尊立衛皇后,及發燕王定國陰事,蓋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賂遺累千金。人或說偃曰:「太橫矣。」主父曰:「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阸è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主父偃,複姓主父,名偃,漢武帝的大臣,也可以算是智囊、國師級人物,原是一個小小獄吏,因為向朝廷建言而被漢武帝看上,君臣金風玉露一相逢,武帝對他幾乎言聽計從,他也絞盡腦汁,貢獻了「推恩令」等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

不僅如此,主父偃在漢武帝立衛子夫為皇后、揭發燕王劉定國亂倫這兩件事上都立了功,朝中大臣都怕他那支嘴,紛紛以重金賄賂他,主父偃則來者不拒。有人好心勸他說,你這樣太橫hèng了吧。主父偃說,我從小懸樑刺股勤攻書史,理想一直無法實現,搞到父母不把我當兒子看,兄弟們不肯收留我,世界都不要我了,我咬牙堅持了四十多年從沒放棄,為的是什麼?大丈夫生不能居高位,死也要受極刑,才不枉來世走一遭。我已日暮途窮,所以要倒行暴施,您就別勸了。

這裏的「倒行暴施」,《漢書·主父偃傳》也作「倒行逆施」,是主父偃借伍子胥的話以自黑。不難品出,主父偃的價值觀,跟東晉權臣桓溫那句著名的「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原文「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一樣,都是指人活着要有作為,不能默默無聞,如果做不到萬民稱頌,那被萬世唾罵,也真真是極好的。

果然,主父偃的自我預言實現了。後來他被武帝任命為齊王劉次景的國相,派他去查劉次景亂倫的醜聞,劉次景害怕到自殺。這時候,兔死狐悲又心裏有鬼的趙王劉彭祖怕主父偃也會查到自己頭上,趁主父偃不在武帝身邊,上書告他大肆收受大臣及諸侯賄賂、逼死齊王等罪狀,武帝一開始還不想殺他,只是朝中其他大臣落井下石,說不殺不足以平民憤,武帝才下了決心。

最後,主父偃終於落得個「狐兔死,走狗烹」的下場,被族滅。

畢竟不是劉家人。

司馬遷在《平津侯主父列傳》最後感嘆道:「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說主父偃當紅時,大臣、諸侯爭相歌頌他、討好他,等到身敗名裂,所有人都在罵他,太可悲了。

這其實是倒行逆施者的求仁得仁,沒啥可悲的。

從伍子胥到主父偃,「倒行逆施」這個詞的貶義值雖然不太一樣,但他們的動機是一樣的:日暮途窮。我已時日無多了,所以要拼命折騰,管他身後洪水滔天。

好在,伍子胥也好,主父偃也罷,他們手中供他們玩轉的權力,畢竟有限。

2022-09-07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後現代聊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722/2082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