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生理上做了父親,孩子就天然會親你、愛你、敬你。
想要孩子出色,父親就要管好自己,做好引路人。
前兩天在醫院眼科看到這樣一幕。
一位爸爸對着七八歲的小男孩頤指氣使地罵道:「叫你玩手機,多玩點啊,現在眼睛看不清了吧!」
男孩一臉不服氣地回懟:
「那你自己天天玩手機刷抖音怎麼不說?天天讓我學習,你自己學習了嗎?」
父子倆你一言我一語,互不相讓:
「我是你爸,小孩能和大人比嗎?」
「你自己都管不好,憑什麼管我?」
不禁想起一句話:有其父,必有其子。
同樣在醫院,有位爸爸卻被全網點讚。
過道人來人往,陪兒子打點滴的爸爸,沒有不耐煩,也沒有自顧自玩手機,而是拿出隨身攜帶的書本看了起來。
整整兩個小時,爸爸沒有碰一下手機。
受爸爸影響,一旁的兒子,也在認真地看書。
教育的關鍵,首先在於自我教育。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一個家庭里,爸爸是孩子行為習慣的模板,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指明燈,是孩子精神世界的力量支柱。
爸爸暴露給孩子的樣子,就是孩子未來的模樣。
爸爸若是管不好自己
很多教育都是無用功
一位從業多年的教師朋友曾分享過一件事。
她班上有個小男孩,看着聰明伶俐,就是一身壞毛病。
斟酌再三,她決定到男孩家做家訪,想和他父母好好溝通一下。
朋友反映的第一個問題是:男孩上課時總喜歡打斷老師的話,坐姿也總是東倒西歪。
不等朋友說完,男孩爸爸就插話:
「老師,他是哪門課愛說話,是你發現的還是別的老師反映的?
……」
說話間,爸爸還各種翹腳晃腿。
這溝通方式、神情動作,朋友覺得太熟悉了。
朋友接着反饋:男孩喜歡說髒話,脾氣也暴躁衝動,經常和其他人起爭執。
爸爸聽完,啪的一聲拍在桌子上:
「媽的,這小孩,回來看我不好好教訓他一頓。」
當朋友說到男孩做作業特別馬虎,字也特別潦草時,這位爸爸更多的是抱怨:
「老師這真不怪我,從小我就把他送去練字,讓他學這學那,上了學後每天也送晚托去,專人盯着他,可這孩子太不爭氣了,我花了那麼多錢,他卻越學越差勁......」
朋友忍不住問道,那你在家有沒有陪他一起學習呢?
爸爸一臉不可思議:
「我都這把年紀了,還學什麼,不就指望着他了嗎?」
孩子身上的種種問題,都在父親身上找到了答案。
朋友很無奈地感慨,孩子出不出色,與父親的關係太大了。
心理學家柏燕誼曾指出:孩子的缺點,大多數源於父親。
有研究也顯示:父親的角色,對孩子的學習、性格、情感、品質、價值感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影響。
一個父親,如果自己得過且過,就不要指望孩子自律上進;
自己行為習慣缺乏規範,就不要指責孩子缺乏教養;
自己眼界不夠寬闊,就不要怪孩子目光短淺。
爸爸在家庭里的樣子,藏着孩子的未來。
所以,與其費力拉扯孩子,爸爸不如先用心做好自己。
好的教育
都是往自己身上使勁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父親都是使者,只有使者不斷進修,端正自己的觀念和品性,所培養的出的孩子才能自立於人群之中。」
比起在孩子後面不斷鞭策、催促,爸爸更應該做的是,走在孩子前面,挺直腰杆,樹立榜樣。
1.控制好脾氣,塑造孩子好性格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協會曾對遺傳和性格之間的關係進行了一項實驗,結果表明:
「孩子的智力受母親的影響較大,而性格則受父親的影響較大。
脾氣溫和、愛讚美子女的父親,教育出的孩子會更自信、更樂觀、更堅強。」
爸爸平和的情緒,就像是孩子前進路上的一座燈塔,永遠能帶給孩子光和力量。
電視劇《我們的日子》裏,王憲平就是這樣一位爸爸。
女兒王雪花從小調皮搗蛋,四處闖禍,他從不紅臉,總是耐心地教育女兒。
女兒在學習上不開竅,古詩背不出,數學也不好,他從不着急上火,還勸解媽媽:「雪花是將才,將才都晚熟。」
即便老師請家長,他也不生氣,而是第一時間站出來,為女兒說話。
因為爸爸的溫柔以待,王雪花雖然成績不好,卻一點不影響她成為自信的女孩。
因為爸爸的善解人意,王雪花長成了一個活潑開朗、仗義善良的「小太陽」。
爸爸的脾氣,會潛移默化地滲透進孩子的人生態度里,成為孩子性格的一部分。
一個遇事能控制好自己脾氣爸爸,才能教會孩子情緒管理。
2.要求自己自律,帶動孩子上進
「童話大王」鄭淵潔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一直堅持着一個原則:先學爸,後學霸。
他曾堅持每天4點半起床寫作,寫6000字,36年從不間斷。
女兒問他,你為什麼起這麼早。
他說:「先把最重要的事做完,這樣一天就非常輕鬆了,否則什麼也做不踏實。」
在這樣的身教下,女兒從上小學第一天開始,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心無旁騖地寫完家庭作業,之後才做其他事。
一直以來,他從不對女兒說「你要努力」,而總是對自己說「鄭淵潔,你要努力。」
他筆耕不輟,堅持學習,努力把自己活成女兒的榜樣。
受他的影響,女兒說:「我只有成為全校第一,才算真正的鄭淵潔的女兒。」
最終,他女兒真的以以全校第一的好成績被6個名牌大學錄取。
父親,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一個優秀自律的孩子,身邊往往有一位自控力強的父親在全力托舉。
所以,當你的孩子懶散、不求進取時,不妨閉上嘴、抬起腳,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
爸爸對了,孩子自然就對了。
3.承擔起「父職」,給孩子一個幸福的成長環境
曾有一位爸爸向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梅迪納教授請教:
「教授,你告訴我,我怎樣才能幫兒子考上哈佛大學?」
梅迪納回答說:「從現在開始,你回家好好愛你的妻子。」
因為妻子情緒越穩定,家庭情緒就越穩定,整個家庭的幸福指數就會上升,孩子的成績自然也能越好。
爸爸不缺位,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也是一個家庭越過越好的關鍵。
所以,爸爸不妨把刷手機、打遊戲、吃飯應酬的時間,用來陪媽媽幹家務,給她關心、支持、幫助、理解、體諒和希望。
媽媽身上的擔子少了,臉上的笑容就多了,內心也充盈富足了,媽媽自然就會回饋孩子一個溫馨、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
這樣的成長土壤,可以讓男孩長大後更有責任和擔當,女孩長大後更自信地綻放光芒。
4.管好自己的言行,培養孩子好品行
英國教育家曾說:父親的言行就是無聲的老師,自覺或不自覺的榜樣,都會對孩子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
想要培養一個有教養的孩子,爸爸一定要以身作則,時時、處處、事事嚴格要求自己,成為孩子人生的榜樣。
孩子聽不進爸爸的大道理,卻會模仿爸爸的一舉一動。
若爸爸能不斷端正自己的生活態度,完善自己的行為習慣,孩子自然會跟着爸爸的腳印向善、向上。
孩子99%的成功,來自爸爸1%的改變
教育心理學說,媽媽的作用是提供安全感,爸爸則是孩子各項重要能力和價值觀形成的榜樣。
爸爸對孩子的影響,不在於你說了什麼,而是你做了什麼。
爸爸的自身行為,對孩子意義重大。
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個父親喜歡喝酒,他每天都會去鎮上的酒館喝一杯。
有一天下着鵝毛大雪,他照常哼着小曲向酒館走去,走着走着,他忽然感覺後面有人跟着自己。
回頭一看,原來是自己年幼的兒子,順着他的腳印跟了過來,還一臉興奮地喊:「爸爸,你看,這雪多厚呀,我正踩着你的腳印呢!」
兒子的話讓他心頭一震,他想:如果我去酒館,兒子會順着我的腳印走,也會找到酒館。
於是,父親改變了路線,走向了鎮子盡頭的圖書館。
自那以後,這位父親改掉了喝酒的習慣,並且再也沒有去過酒館。
我們常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教育也是如此,只要爸爸願意為孩子做好榜樣,為孩子做出改變,任何時候都不晚。
因為孩子最有可能的成長方式,就是複製現在的你。
所以,在要求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之前,爸爸不妨先成為「別人家的爸爸」。
你努力一小步,孩子就能前進一大步。
你為孩子改變一點點,孩子就會還你大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