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藝術世界 > 正文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塗塗改改好多處,後人臨摹時為何不改正?

宋代詩人蘇軾在詩中寫道:「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意思是說,我的酒喝得酣暢淋漓,豪氣萬丈,沒有一絲一毫的膽怯,就算頭髮已經花白,那又能怎麼樣呢?可以看出蘇軾非常有情懷,其個性亦獨特非常。

大文豪王羲之,從他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現在人工作的時候,寫出的文章如果有錯的話,都會把它給改正過來。學生寫字時寫錯一個字,也用塗改液將它塗掉重新寫。而他則不然,他的《蘭亭集序》中許多處勾勾抹抹的地方,都沒有去修改,而後人在模仿其書法的時候也沒有去加以改正,那這是為什麼呢?

一.王羲之

王羲之出生在魏晉的名門琅琊王氏,他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在練習書法,並且非常擅長。傳說晉國國君一次要到北郊區祭祀,就讓王羲之把祭祀要用的詞寫在木板上,再讓工人來雕刻。工人把木板一層一層地削下來之後,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字跡,直到工人們把木板削到三分的深度後,字跡才消失,這就是入木三分的故事。

作為一代大文豪,他的代表作《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書」,名流千古,而在書法史上,他和自己的兒子王獻之被合稱為二王。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等41人在紹興蘭亭,聚集在一起。大家把酒言歡紛紛即興作詩,展現自己的才華,王羲之也是即興寫出《蘭亭集序》。

二.《蘭亭集序》

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作為天下第一書,最初的版本並不是那麼的工工整整,上面有很多地方寫錯,之後只是隨意,勾抹,塗改。不過想一想也是正常,對於一個喝醉酒的人來說,走路走一條直線都成問題,更何況是工整地寫一篇書法呢?

王羲之酒醒之後,他想要去修改其中錯誤,只是在寫序之時,他是在酒醉靈感爆發下寫出來的,當酒醒之後靈感也就消失,無論如何也無法再找到當時的感覺。也就打消修改的念頭,這些錯誤便被一直留存下來。

而序中最精彩的地方是,同字不同型,同一個字能夠寫出很多種不同的樣子,就像文中有17個之字,但沒有一個是用同一種手法寫出來的。而奇怪的是,後人在臨摹這篇序的時候,卻並沒有將裏面的這些錯誤的地方修改過來,而是把這些地方也一起臨摹出來。

三.博物館的藏品不是原版

其實作者在寫一篇文章的時候,他的情感會隨着文章的書寫會有變化。而序的模仿者將這些寫錯的地方都一併臨摹下來,更多的是想要身臨其境的領會當時王羲之的情感。然而我們現在所接觸到的序,都是來源於另一個人,這個人不是王羲之,他只是王羲之的模仿者,這個人就是馮承素。

他是唐代書法家,貞觀(627-649)時任內府供奉拓書人,李世民在拿到真跡之後,大臣們都嚷着要看一下這序,只是原著在李世民的年代已經有280多年,非常的脆弱,於是李世民就讓馮承素與臨摹下來,此人將王羲之的序模仿得非常相像。被稱為是與原作最為相近的版本。而這一版也被稱為「神龍本」,因其中有唐中宗的神龍落款。

據說王羲之的最初版本是被李世民帶到昭陵,而以現在的考古技術還無法開啟昭陵。儘管知道最初版本的所在之處,也只能等到考古技術更加成熟以後,才能有幸看到王羲之的親筆。

相比於將王羲之工整的版本留存下來,讓大家去模仿,還是將原版流傳下來更好一些,這樣大家不僅可以學習到書法,還能夠感受當時王羲之寫作時的情感。畢竟《蘭亭集序》是「天下第一書」,讓大家身臨其境去感受彼時的飲酒作賦,體會王羲之當時的愉悅之境豈不是更好。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瀾風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701/1769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