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遠見快評:矽谷銀行倒閉會是雷曼2.0嗎?美國財政部為何大反轉

作者:
一夜之間,資產排名第16位的美國矽谷銀行突然破產,無數儲戶的資金猶如出了故障的過山車,懸在半空可望不可及,美國崩潰論瞬間席捲大陸,無數粉紅激動狂歡。一夜之間,美國政府出面救市,過山車平穩落地,無數眼鏡跌落,一地碎片。

朋友們好,今天是3月13號星期一,歡迎來到遠見快評,我是唐靖遠

一夜之間,資產排名第16位的美國矽谷銀行突然破產,無數儲戶的資金猶如出了故障的過山車,懸在半空可望不可及,美國崩潰論瞬間席捲大陸,無數粉紅激動狂歡。一夜之間,美國政府出面救市,過山車平穩落地,無數眼鏡跌落,一地碎片。

今天我們就先來說說這個多年罕見的過山車事件,這個事件因為與河南村鎮銀行暴雷事件形成了對照,無形中成為了中美之間對標的一部分。

2023年的第一場風暴,比人們想像的來得更突然一些。3月9號,總資產規模位列美國第16位的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宣佈增發22.5億美元新股,以便投資於短期債券來修正自身資產負債表所面臨的利率風險。

同一天,矽谷銀行還宣佈說,出售其所有210億美元的可銷售證券,並將因此遭受18億美元的虧損,它還計劃通過出售普通股和優先股募資22.5億美元,從而避免流動性危機。

有道是怕什麼就來什麼,矽谷銀行想避免流動性危機,卻反而引發強烈恐慌情緒導致災難性的擠兌潮。據報道,投資者和儲戶在上周四這天試圖從矽谷銀行提取超過420億美元,這是10多年來美國最大規模的銀行擠兌之一。

擠兌潮導致矽谷銀行股價也暴跌60.4%。這個事件很快引發投資者對整體美國銀行業穩定性的擔憂,導致四大商業銀行股價走低——摩根大通股價下跌5.4%,美國銀行跌6.2%,富國銀行跌6.2%;花旗集團跌4.1%,總市值合計蒸發超520億美元。美股與美債利率明顯走低,三大指數跌幅都超過1.5%。

僅僅一天之後的3月10號,套用魔術師經常愛說的一句話,叫做「來到了見證奇蹟般災難的時刻」,加州金融保護與創新部(DFPI)宣佈,關閉矽谷銀行,理由是該行流動性不足和資不抵債,隨後DFPI就指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作為矽谷銀行的接管方,矽谷銀行就此成為2023年美國第一家倒閉的投保銀行機構。要知道,僅僅3天前的3月7號,矽谷銀行還是一家剛宣佈「連續五年登上福布斯年度美國最佳銀行榜單」的明星銀行。

創立於1983年的矽谷銀行(SVB)並非等閒角色。這是一家高科技商業銀行,其經營策略是服務於初創企業,或者說從那些獲得風險投資基金投資的企業吸收存款,後期業務範圍擴大至風險投資基金的銀行融資服務。也就是說,矽谷銀行不是服務於普通的個人或者企業的銀行,而是服務於高科技初創企業及其背後的風險資本的銀行。

一時之間,矽谷銀行倒閉將重創美國產業的說法甚囂塵上,大陸中新網和環球網等一線黨媒甚至紛紛使用了「矽谷銀行48小時破產!驚動拜登,或導致科技公司滅絕?」這樣聳人聽聞的標題。不誇張的說,幾乎在一夜之間,大陸連廣場舞大媽都知道了這個連我過去都不知道的矽谷銀行。有黨媒甚至已經替美國列出了即將連環爆雷引發雪崩的未來十家銀行名單。

客觀的說,矽谷銀行倒閉的衝擊力的確不小,而且也不是孤立事件,就在最近幾天內,還有另外一家叫做「標誌銀行」(Signature Bank,又譯「簽名銀行」)也發生了倒閉。

論體量,這是美國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的銀行倒閉事件,而且還被人挖出矽谷銀行的首席行政官(CAO)約瑟夫•金泰爾(Joseph Gentile)在2007年加入SVB之前,曾經擔任過雷曼兄弟全球投資銀行的CFO。雷曼兄弟於2008年倒閉,引發大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也被中共一直視為中美之間東昇西降的轉折點。

所以,儘管金泰爾與雷曼兄弟和矽谷銀行的倒閉其實並無直接關係,但黨媒的集體狂歡,背後顯然有這樣一套敘事潛台詞:矽谷銀行在重演雷曼兄弟危機,我黨彎道超車的好機會又來了。

矽谷銀行會演變成「雷曼兄弟2.0」嗎?這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問題,即便在業界權威人士之中,也都看法對立,各不一致。比如對沖基金大佬比爾•阿克曼(Bill Ackman)就認為,這次事件會引發更多銀行倒下,可能出現骨牌效應,因此促請美國政府為所有銀行的存款提供保障,避免引發經濟危機。

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就唱反調,用他的說法來講,就是矽谷銀行只是一家「閒聊及有氣氛的銀行」,和雷曼完全不同。他認為這次事件可能影響創投生態系統,但僅限於相關行業,不會導致銀行倒閉潮,不會有滾雪球效應的出現。

誰更有道理?我個人更傾向於後者,但美國政府明顯更擔心前者,因為我們看到美國財政部在一天時間內出現了180度的反轉。

昨天12號上午,財政部長耶倫接受NBC採訪時還在公開表示政府不會bail out矽谷銀行,也就是不會為其紓困,因為矽谷銀行和2008年那些投行不一樣,美國銀行體系依舊堅韌,因此矽谷銀行倒閉不會引發骨牌效應,當局也不考慮大規模紓困計劃。

但到了昨天晚間,美國財政部突然宣佈,聯邦監管機構將保護矽谷銀行的所有存款,矽谷銀行的客戶們從今天開始就可提取其所有的資金——包括有保險和無保險的存款。這是一項罕見的舉動,因為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通常只為每個投保賬戶提供25萬美元的保險,而矽谷銀行的儲戶中超過九成都沒有投保。

這個180度的大轉彎,來源於聯邦銀行法中的一項條款,但如果財政部長以及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和美聯儲董事會三分之二的成員都認為金融系統存在"系統性風險",它就可以使用其資金來保護未投保的存款。當然,大家都關注的一個重點是,這次使用的資金全部來自為存款保險系統提供資金的銀行,不會由美國納稅人來買單。

拜登也在昨晚馬上發表一份聲明,表示美國政府將繼續加強對大型銀行的監管,以保護美國工人和小企業,保護金融系統安全,美國人和美國企業應當有信心,「當他們需要時,他們的銀行存款會在那裏」,意思就是有保障。

為什麼美國政府和財政部會突然來個180度的過山車動作?首先,這個動作說明政府和金融界相關人士都認為矽谷銀行的倒閉確有引發連環爆的風險,更重要的是,政府需要以一種迅速穩住儲戶的方式來防止下一波的擠兌。

其次,矽谷銀行的倒閉與政府調控——美聯儲的加息密切相關,在很大程度上說,是政府干預成為了矽谷銀行爆雷的導火索,那麼政府干預來救市也可以說順理成章。這其實是一把雙刃劍,我們稍後再討論。

說到美聯儲的加息,我們就必然涉及到最關鍵的問題,矽谷銀行的倒閉是如何發生的?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這個原因其實不算很複雜。2019-2021年新冠疫情期間,美國掀起了科技熱潮,矽谷銀行也借這個東風大幅成長,吸納了數十億存款,並將大部分資金投資於美國政府長期債券,這原本可以說是最安全的投資,因為誰都知道,美國國債利率是無風險利率。

矽谷銀行投資美國國債的當時,市場利率是接近於零的,長期國債的利率也只有不到2%,銀行仍有利可圖。但在去年拜登政府創下40年高通脹記錄之後,美聯儲為遏制通脹不得不展開了激進的加息行動,利率在過去一年間上調至4.75厘。

這個動作當然會引發一系列的後效應,其中最主要一個,就是大量資金從股市、加密幣等市場都掉頭流入了債券市場,這是資本追逐利潤的天性。但如此一來,必然造成大家都要從銀行提款購買國債,銀行流動性緊張的局面就這麼來的。

也就是說,美聯儲的加息可以說是導火索,但背後最根本的原因,追根究底的話,依然是拜登糟糕的經濟政策引發的高通脹。這是從比較宏觀的層面看。從矽谷銀行本身的微觀層面看,它們的CEO存在嚴重的專業度問題。

矽谷銀行剛倒閉,立馬就被人挖出來,該銀行的CEO貝克爾在銀行倒閉前兩周內出售了價值357萬美元的股票。這說明貝克爾對流動性危機是有清楚認知的。但他採取的動作,除了自己悄悄跳船逃生,還拋售矽谷銀行的股票和債券。如此一來,等於公開宣告自己遇到了大麻煩,反而加速了大客戶提款。而且由於國債利率的升高,導致銀行賣的越多,虧損越多,一通操作下來,矽谷銀行虧掉了約18億美元。這成為了壓倒矽谷銀行的最後一根稻草。

矽谷銀行的風險管理現在已經成為業界新的反面標杆,嗅覺靈敏的美國商家立馬將「矽谷銀行風險管理團隊」印在T恤上開賣了。

以上就是矽谷銀行倒閉事件的概況,頗有點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感覺。這個事件當然是美國金融界的大事,它折射出拜登極左的經濟政策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就給美國金融領域製造了系統性風險。儘管美聯儲可能會以暫停加息來緩解危機,但這實際上只是治標不治本。

從另一面說,相比拜登以政府干預的方式為所有儲戶兜底,矽谷銀行儲戶兩天就全身而退,足額拿回存款,大陸河南村鎮銀行爆雷後的儲戶遭遇,只能用不忍目睹來形容。

自2022年4月起,就有儲戶在網上舉報多家村鎮銀行無法取款、轉賬開始,到6月13號爆發儲戶被「賦紅碼」事件,再到7月中旬開始扭扭捏捏墊付一部分儲戶資金,一直到8月29號,最後一批最高上限的儲戶墊到50萬元為止,不僅50萬以上的儲戶沒被買單。

不少人認為,河南村鎮銀行屬於金融詐騙,與矽谷銀行經營不善性質不同,因此不能將二者相比較。大家都知道,河南村鎮銀行爆雷的性質是儲戶存的錢不翼而飛了,到現在都沒找到。在一個號稱嚴密監管的體系里能出現這樣的奇葩事件,只能說明這是制度結構性問題,理所當然要由銀行及監管方承擔理賠的責任。

矽谷銀行的性質是儲戶的錢都明明白白在那裏,被銀行投資了長期國債,在美聯儲加息的背景下出現流動性危機進而爆發了擠兌,屬於風控管理不善經營不善與客戶失去信心的問題,按理說應該由矽谷銀行及其母公司在法定範圍內自己承擔責任,這與監管方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所以這是政策性問題。

也就是說,一個是原本就該全賠的,沒有全賠撒賴了,另一個是原本可以不賠的,全賠了,所以這裏比較的不是兩個案子的性質問題,而是一個政府最起碼的執政道德底線問題。

好的,還剩下一點時間,我們簡要的說說今天路透社與華爾街日報踢爆的新聞:習近平準備下周出訪莫斯科,同時準備與澤連斯基通話。

路透社今天的報導說,有知情人士稱,習近平計劃最早於下周前往俄羅斯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這比此前預期的要早。消息很簡短,並沒有透露相關的細節。而幾乎同一時間,華爾街日報報導說,習近平計劃在他下周訪問莫斯科與普京會面之後,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進行自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的首次通話。

報導說,習近平與澤連斯基的會面預計將以虛擬方式舉行,而且習近平正在考慮訪問其他歐洲國家作為其俄羅斯之行的一部分,但他的完整行程尚未確定。

這個消息與此前報導說習近平準備在4、5月訪問俄國提前了很多。習近平為什麼在兩會後立即出訪,而且破天荒準備接受澤連斯基的喊話與其視頻通話?這背後有什麼算盤嗎?

就我的觀察,習近平大幅提前訪俄時間,有兩個重要的背景:一個是西方援助烏克蘭的主戰坦克等重型武器已經陸續到位,芬蘭和意大利開始討論支援先進戰機的問題,而且烏克蘭在北約國家受訓的大量部隊也即將完成,俄烏雙方在今年春季可能出現攻守相易的大變化。

另一個背景是習近平不久前才在北京高調會見了白俄總統,也以中間人身份促成斷交了7年的沙特伊朗在北京談判4天後宣佈恢復外交關係。這些都凸顯習近平重塑國際秩序的努力有了一定成效。在一向由美國主導的中東地區,中共突然完成了一個重建地區外交版圖的動作,這對助長習近平的自我膨脹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習近平出訪俄國,又準備通話澤連斯基,顯然是想趁熱打鐵利用這個勢頭,用調停俄烏戰爭來進一步擴大自己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此外,習近平也在利用這一系列的外交行動來構建自己的勢力範圍,這是中共與美國在中東、在歐洲等地區爭奪國際話語權,重塑政治格局的一種圖謀,是中共內修武備,外聯盟友,積蓄力量的一部分。

通話澤連斯基,並不意味着習近平「聯俄抗美」的方向會有所改變,這是他的既定戰略,不可能輕易放棄。他實際上只是想要在為普京贏得喘息之機的同時,以中間人身份摸一下澤連斯基的底牌而已。

一句話,習近平徹底搞定連任之後,在開始對美國出招了。好的,今天我們就聊到這裏了,謝謝各位的觀看和收聽,我們下次再見。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遠見快評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315/1877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