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清軍攻入雲南昆明,吳三桂之孫吳世璠自殺,長達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
作為一個28歲的年輕人,面對身經百戰、兵強馬壯的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老江湖」,最終贏得了勝利,無疑讓康熙驕傲。
「是日,以昭告孝陵,車駕次薊州。丁卯,祭孝陵。」《清史稿》記載,康熙趕到順治的孝陵,告慰父親在天之靈。
三藩之亂是康熙執政前期最兇險的政治風浪,搞不好就要捲鋪蓋回東北老家,甚至可能身死國滅。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起兵,各地紛紛響應「反清復明」,短短數月,清朝就丟失了滇、黔、湘、桂、閩、川六個省,廣東、江西、陝西、甘肅等省也參與反叛,大半個中國都已經不受控制。
當時的局勢可謂雲詭波譎,不僅民間,連一些大臣都不看好清廷的前途,充滿了失敗主義情緒。不少在京的漢族大臣紛紛將家眷送回老家,在「淪陷區」主動或被動投敵的就更多。
康熙二十二年,評定三藩之亂後首次「大計」——明清每三年舉行一次考核外官的制度。受到處理的官員有783名,其中70%是因為「從賊」。
因此,能夠取得平定三藩的勝利殊為不易。可以說,平定了三藩,清朝才開始真正坐穩了江山。
皇帝幹得漂亮,做臣子的當然得趕緊頌揚。作為帝王,其權力和地位已經無可再增,怎麼辦?
那就上尊號——在皇帝頭上再加個宇宙無敵的「光圈」。比如唐代武則天加的尊號是「聖母神皇帝」,他的兒子唐中宗的尊號為「應天神龍皇帝」。
02
很快,有大臣上疏蕩平三藩之亂「皆賴皇上一人功德所致」,所以「應加皇上尊號,以彰功德」。
一些官員開始跟上隊形,稱頌康熙超過歷代聖君,「功德巍巍,自古聖君所不逮,理宜恭上尊號」。
於是,大清官場進入了中國人熟悉的「表忠心競賽」,開始是比表態的先後速度,然後是比表態的肉麻程度,最後發展到極致——誰表態不積極,甚至沒有表出新意就是「不忠誠」。
康熙本人對此還保持較為清醒的認識,他自己十分清楚三藩之亂的勝利有很大偶然成分與僥倖因素,「倘復再延數年,將若之何?」(《康熙起居注》)
倘若戰爭再延續數年,結果真還很難說。「倘逆賊未能殄滅,其咎豈不盡歸朕身!」一旦戰爭失敗,康熙將為自己的執意撤藩承擔全部責任。
康熙在三藩之亂中的心態完全可以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來形容,並給他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影響「三逆之事,非終身可忘者也。」
也許,經歷此事,康熙早就看穿了臣子的「忠心」。
同樣的一幫人,今天在喊「皇上聖明」,稱讚你英明神武,打敗了「三姓家奴」;但如果失敗了,兵臨城下,把你扭送吳三桂領賞的也是他們,甚至可能催你「趕緊啦,煤山歪脖樹就在出神武門右拐五百米處。」
當然,在公開場合,康熙還是給臣子講了講自己拒絕上尊號的理由。
一是平定三藩不是自己一個人的功勞,是上天眷佑,祖宗福庇,將士用命,百姓支持,上下一心的結果。如果貪天功為己功,自己給自己臉上貼金,是可恥的行為。
二是長達八年的戰爭席捲大半個中國,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加上各種災害頻繁,民生凋敝,遠不是所謂的太平盛世。此時上尊號是自欺欺人,「朕斷不受此虛名也!」
03
其實,不只是康熙有較清醒的認識,在一片阿諛奉承之聲中,一個高級官員也公開反對上尊號。
他叫徐元文,今江蘇崑山人,順治十六年的狀元,時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也是康熙的經筵講官,可謂「帝師」。
徐元文中狀元時僅21歲,順治皇帝十分欣賞他,親自在乾清門召見,回宮後還高興地對孝莊皇太后說:「今歲得一佳狀元。」
尤其令人稱嘆的是,徐元文三兄弟都是一甲進士,亦稱「同胞三鼎甲」。老三徐元文順治十六年中狀元,老大徐幹學康熙九年中探花,老二徐秉義康熙十二年中探花,這在科舉時代可謂盛事。三兄弟的舅舅來頭更大——顧炎武,明末清初大思想家。
康熙九年,徐元文升任國子監祭酒,相當於國立大學校長。治校四年,他顯示出了剛直的一面,管理嚴格,哪怕是滿族子弟,不認真學習就要被鞭笞。
但是,如果誤觸了龍鱗,再剛直也沒有用。冒着風險,徐元文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景運方新,原皇上倍切咨儆。兼諭大小臣工,洗心滌慮,毗贊大業。勿狃目前之淺圖,務培國家之元氣。振紀綱以崇大體,核名實以課吏材,崇清議以定國是,厲廉恥以正人心,端教化以圖治本,抑營競以儆官邪,敦節儉以厚風俗,正名分以絕奸萌,並當今急務。」(《清史稿·徐元文列傳》)
他建議皇帝不要圖虛名,當務之急是以此為契機,沉心靜氣,整頓綱紀,扶正祛邪,扭轉官場風氣和社會風氣,以圖大業。
康熙認同了他的意見,面對群臣三番五次的勸進,明確表示:
「其上朕尊號之事,斷不可行,此乃朕實意,非粉飾之詞也。自今以往,大小臣工各宜洗心滌慮,砥節勵行,休養蒼黎,培復元氣。爾等可向九卿各官悉諭朕意,不必再行陳請。」
04
在三藩之亂後,康熙後來又多次拒絕了群臣給他上尊號,哪怕到晚年功成名就之時也還是拒絕。
8歲即位,14歲親政,16歲除鰲拜,28歲平三藩,收復台灣,驅逐沙俄,平定噶爾丹……作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乾盛世」的開創者,康熙一生的作為的確不負其身後享「聖祖」廟號。
按理說,作為封建帝王中的佼佼者,康熙完全可以大上尊號,享受勳章掛滿全身的快感,但他卻始終拒絕這樣做。
估計第一是覺得沒意思,作為九五至尊,站在權力之巔,哪還需要什麼光圈加持?何況,皇帝加再多光圈還是皇帝,不可變成玉皇大帝。
正如康熙總結自己的治國原則是:「凡事但求實際,不務虛名。」
更重要的也許是出自一種自信。明君聖主是吹不出來,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
只要在歷史的行程中做出了歷史貢獻,歷史自然會給予千秋萬歲名,康熙有這樣的自信。
不是麼?
大清都亡了一百多年了,以下三件小事仍可顯康熙的歷史地位。
一有學者把康熙拔到了「千古一帝」的高度,懷念「康乾盛世」的美好時光。
二是電視劇《康熙王朝》裏高唱「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要為康熙向天再借五百年——相當於續157.68億秒。
三是現代女性發瘋似地夢想穿越回去,跟康熙的兒子四爺、八爺、十四爺還有其他阿哥來場一女多男的曠世畸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