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詩古文 > 正文

李煜感傷落紅寫下一首詞,短短36字道盡世事無常,感動世人一千年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沒錯,清代詩人趙翼的這句名言如果安放在李煜的人生和詞作上,無疑是最完美的註腳。

李煜的身上,有兩個顯著標籤:後主和詞人。

李煜的第一個標籤之所以是後主,因為他是南唐的末代皇帝。作為南唐最後一任帝王,他無疑是失敗的,他主政期間,優柔寡斷,用人失察,沉迷聲色,疏於治國。南唐在他的職業生涯里經歷了進行時和過去時兩種時態,而南唐成為過去時也為他的人生履歷表填寫了不太光彩的一筆。

但是人們在歷史評述時,總是客觀的,南唐的更迭,有其歷史必然性,南唐被歷史的車輪取代這口大鍋,不能讓李煜一個人背。宋太宗趙光義曾經問南唐的舊臣潘慎修:「李煜果真是一個昏庸無能之輩嗎?」潘慎修毫不避諱地答道:「假如他真是無能無識之輩,何以能守國十餘年?」由此也可見,李煜並非是沒有治國理政的才能的。

李煜的人生際遇,毫無疑問是不幸的。他生在帝王之家,卻又偏逢亂世,他尚未繼位之時,南唐就已經是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了。李煜即位後,尊事北宋,對內寬刑罰、輕徭役,讓百姓休養生息,南唐才得以偏安十五年。可以說,他既生錯了年代,也生錯了家庭。

李煜的第二個標籤之所以是詞人。這當然指的是他為後世留下的一闋闋動人心扉的、有着頂流文學藝術與音樂造詣的歌詞了。正所謂詞人不幸詞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悲慘的人生際遇,卻越發促生了李煜的創作欲望,提升了他的藝術造詣。

作為詞人,李煜無疑是成功的,他是一個文學天賦極佳、文學素養上乘的人。李煜的詞,按照內容和情感,基本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亡國之前,他的詩詞基本上都是香艷瑰麗的艷詞,描寫的大多是縱情歌舞、沉醉聲樂、縱享人生的歡樂頌。

亡國之後,他的詞都是感時傷月、嘆春悲秋之作,並把自身所經歷的慘痛遭遇泛化,獲得一種廣泛的形態與意義,通向對於宇宙人生悲劇性的體驗與審視,詞意感慨深沉、意境悠遠,藝術成就超過其他南唐詞人。甚至可以這樣說,在整個詞史上,李煜都是佔有一席之地且極具影響力的詞人了。

李煜雖然只有三十餘首留存,卻對後世影響頗深。亡國之前,他全身心地體驗快樂;亡國之後,他全身心地體驗悲哀。也正是李煜對生命的投入,成就了他「一代詞宗」的歷史地位。

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可以說,李煜上承晚唐,下啟兩宋,對詞這一文學樣式的發展,具有承前啟後和開宗立派的成就。

相較於李煜前期的詞作,他後期詞作的文學藝術成就更高,也更被人們熟知。如在生命最後時光里寫下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一詞,李煜將不堪回首的往事,把經歷過的物是人非,化作了無以名狀的愁思,將個人情感升華為人生的普遍性悲哀,將個人的人生感受上升至哲理性的人類共感,使這首詞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普遍的包容性。

同樣是李煜後期的詞作中,還有一首名為《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的詞作,該詞無論是情感的深沉,還是詞作本身的文學藝術性,與《虞美人》一詞相比,也是不遑多讓的,《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原詞如下: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如何從文學角度去評價李煜的這首詞?「知其人,論其詩」無疑是優化方案與選擇,這也就是所謂的「知人論世」。

也就是說要去了解作者,了解李煜前後期生活現狀的變化,尤其是對詞人的心理變化也要有一個了解,這樣才能充分地理解好這首詞,只有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做出貼切的評價,才能解讀出詞境中的心境。反之,不去知人論世,就會陷入斷章取義、浮於表象的文學鑑賞誤區。

李煜其人

李煜,字重光,南唐中主第六子,也是南唐最後一位君主。李煜在政治上並無多大建樹,然而他卻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工書、善畫、能詩,尤精於填詞。據史書記載,李煜「為人仁孝,善屬文,工書畫」。

李煜即位後,不理政事,沉溺於宴飲的歌舞昇平之中,國事日衰。後來南唐也被宋朝所滅,李煜成了亡國之君,史書中也將李煜稱為「李後主」。

李煜被俘後,被宋太宗封為「違命侯」,這個爵位很明顯只是名義上的,其實李煜被俘之後過的是囚禁的生活。據史書記載:李煜也說他的這種生活是「日夕以淚洗面」。

李煜過着被嚴加看管的失去自由的生活,就是在這樣的境遇中,李煜度過了人生中最後的三年時光。《宋史》對李煜去世一事描述相當簡略,如同春秋筆法:「三年七月,卒,年四十二。廢朝三日,贈太師,追封吳王。」

南唐滅亡的這一段經歷對李煜而言自然是痛苦的,但對於文學創作,尤其是對於詞的創作而言,他又是被命運眷顧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李煜不是一個勵精圖治的君主,但這不能掩蓋他是一個優秀詞人的事實。

他的詞具有了真誠感人的情懷和深刻的內涵,在文學史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亡國被俘也宣告他縱享聲色,縱情歌舞的快樂人生結束了,南唐君主的身份在他身上翻篇了,他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

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下,他的文學創作卻獲得新生,並且大放異彩,成為詞發展初期的一道絢麗奪目的光輝,也奠定了他在中國詞史上的重要地位。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這樣說道:「詞之最工者,實推後主、正中、永叔。」

詞人不幸詞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李煜的詞作在歷代都有評價,小話詩詞拋磚引玉,借用王國維《人間詞話》中對李煜詞作的評價作為切入點,簡單說一下李煜詞的特點。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溫飛卿指的是溫庭筠,韋端己指的是韋莊。這兩人都是花間詞的代表人物,也是花間詞的創始人。

王國維將李煜與花間詞派的創始人作對比,可以看出王國維對三人的評價是遞升的,這也表現了王國維對三人詞作欣賞程度的高低。值得注意的是,王國維還用了「神秀」一詞來形容李煜的詞作,也就是說李煜的詞用情很深,達到了神奇秀美的效果。

「神秀」需要內外兼修,不是個別字句的別出心裁。在李煜的詞作中,尤其是他在南唐滅亡之後的詞作中,他將人生的黯淡之感用景物來表現。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所以李煜的詞作都是他情感的集中體現。

這裏的「神秀」不僅表現為貼切的外在景物的描寫,還體現在他平淡的敘述中深入骨髓的悲愁,不用精雕細刻,不用典故,不加修飾,神韻渾然天成,展露無遺。

李煜詞的境界李煜的詞是有境界的。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有一個貫穿始終的關鍵詞「境界」,境界一詞構成了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核心。一言以蔽之,沒有「境界說」,就沒有《人間詞話》。

「有境界」在王國維的心目中是詩詞最上乘的評價標準,他說道:「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王國維所指的五代詞就是以李煜的詞作為代表。

由一國之君淪為階下囚,李煜的人生發生了巨變。春花、秋月這樣的美景此時在李煜眼中成了一種累贅,他以沉雄之筆發故國之思,喚起了無盡的哀愁,喚起了人們精神的認同,投射在事物層面上。

在這繁瑣不變的美景面前,如果說有變化的,當屬人世,人情冷暖自知,物是人非。李煜用「一江春水」來形容愁,極具有長度感、爆發力和厚重感。遠離了脂粉花香的李煜,詞作更顯厚重,這種格調,自成一家,傳唱千年。

李煜的詞蘊含着深切直率的感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李煜的詞,尤其是後期的作品,以深切真率的感情感染着千百年來的讀者;以高度概括的典型形象給人們以種種啟示;以獨特的個人遭遇和情感的描寫,反映了普遍的、人們所共有的某些思想感情。

李煜在表現生活感受的深度上,在美學價值的認識上,在詞這種文學體裁的發展上,都有巨大的貢獻和深遠的影響。這一切,都是李煜詞作的成就,他把痛苦和幸福的不同體驗深深扎進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他喚起了人們千百年的情感共鳴。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相見歡》開篇句「林花謝了春紅」,寫的是已經褪去了鮮妍的春天,顯然是暮春時節。這是這首詞開篇句給人的第一印象。「林花謝了春紅」,無疑是李煜當時眼前的風光,無疑也是此刻讀者眼前的風光、

對於山水的觀照,是詞人豐盈的內心世界與客觀的外部事物之間的直接交談,是詞人情緒漫展與讀者進入詞境的開始,是維繫主觀體驗與客觀感受之間的紐帶。

在中國傳統文學文本中,不論是詩詞,抑或是文賦,幾乎皆由實在的眼前之景開始,是由無限寬廣的自然之風光開始。也就是詩詞鑑賞時常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紅色的林花凋謝了,開篇句這幅畫面里的紅色,是至為鮮妍明麗的色彩,放在春天,放在大多數地方都是如此突出,吸引目光。

這首詞的初始筆調,情感突如其來,毫無迴旋的餘地,這又是為什麼呢?試想一下,遍地都是雨後的落紅,遍地都是風吹雨打的痕跡,這樣的景象對於詞人來說是否也是突如其來?遍地落紅的景象,無論是以何種音樂形式表現出來,一定會是哀婉傷感的旋律。

舉一個例子,歌手沙寶亮為《金粉世家》演唱的主題曲「暗香」里,就有一段傷感婉約的歌詞:「當花瓣離開花朵,暗香殘留,當花瓣離開花朵,暗香殘留,香消在風起雨後,無人來嗅。」兩相對照,落紅在國學與傳統文化中所寓含的傷感之情不言自明,不言自喻。

第二句「太匆匆」,詞人道出了這最真實的嘆惋。自然景觀落在人的眼中,也就是人眼中的湖光山色了,這是李煜對這凋謝的春紅及逝去的春光的感慨,一個「太」字飽含着詞人太多的情感。

這就是詞人所為我們營造的場面,因為落紅,因為寒涼,因為匆匆,而盡顯淒清冷落。然而這令人嘆惋的匆匆卻只是因為朝風晚雨這最尋常也最自然的現象罷了,沒有人能夠改變,叫人情何以堪。

李煜的《相見歡》,正是用簡單尋常的詞彙來表達。上片的展現中,沒有陌生的意象,沒有晦澀的詞組,有的只是這樣一幅花謝春紅的景象,有的只是一聲無可奈何與扼腕嘆息。

下片的開始,仿佛有了人的聲音。從那樣的林子裏,讀者眼前又出現了一個模糊的女子的形象,一句「胭脂淚」,仿佛從詞中滴落了下來。這滿眼的落紅,那明媚的顏色就像是美人臉上滴落的淚,一顆顆變成了胭脂的容顏,一顆顆沖淡了胭脂的彩色,一片片落在了泥濘的地上。

在那片林子裏,胭脂與春紅構成了一個相連的畫面,林花凋謝,春紅無法挽留,而這一顆顆胭脂的眼淚呢?若是可以做酒,定會留下千古英雄的柔腸吧,唯有醉吟寬別恨,眼前的良辰也是眼前的遺憾。這裏的醉有兩重意義,一是悽美的胭脂令人陶醉,二是留別的真情令人沉醉

而這淚也像醉人的酒,仔細尋覓卻又找不到蹤跡,就像林花落在地上要收去它美好的顏色,春就匆匆而去了。何時能夠重逢是詞人的遺憾與追問,也是理解這首詞的遺憾與追問。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當這個被哀怨的曲調裹挾的詞句從詞人的口中流瀉而出的時候,讀者仿佛超越了時空的限制,也就突然明白了詞人對於幾時重的回答,答案就是「長恨」。朝雨晚風下凋謝的花瓣,總是向東的流水,都是自然造化的答案,而在詞人筆下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下片裡的人與事正是在上片的林子裏逐漸蔓延,而讀者的閱讀感悟和閱讀體驗,也隨着詞境的進展和延伸,而經歷着和詞人一樣的心理變化,這樣更能引起讀者的心理共鳴。

從開篇時的匆匆凋謝的落紅,到一片片遺恨的胭脂淚,詞義更深層次地體現了詞人無奈和遺憾的情感。試想即使林花凋零,迎來的應當也是綠意生機的夏日,而不是滿紙的無奈與遺憾,以及詞中對歲月的嘆惋之情。

當時的林花,當時的朝雨晚風,當時的胭脂淚,顯然是當時詞人的心靈體現。也正因為如此,這林花謝了春紅的景象與觀賞它的李煜之間,吟詠出了一種新的意境。

所以,倘若想要追溯李煜當時的心理活動,那麼他的經歷與當時的情境,自然是值得讀者細細品味的。這「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沉哀入骨的腔調,將自然風光與李煜的生活遭際,一切的一切都交融在其短暫的生命體驗中。這也就是所謂的「情景交融」

讀者此時漸漸能夠明白的,這是屬於一個失去家園,失去故國,失去自由與歡樂的李煜,是此刻最真實的詞人。結尾一句正是詞人那無法消去的憂傷與沉痛,那超越個人探入生命的長河中的無限遺恨。李煜的樣貌,在這首詞中,才漸漸顯出,並且變成了讀者所走入的這個詞境中,最濃墨重彩的一個畫面

國學大師葉嘉瑩曾說:李後主的詞是他對生活的敏銳而真切的體驗,無論是享樂的歡愉,還是悲哀的痛苦,他都全身心投入其間。我們有的人活過一生,既沒有好好地體會過快樂,也沒有好好地體驗過悲哀,因為他從來沒有以全部的心靈感情投注入某一件事,這是人生的遺憾。

小話詩詞

李煜的《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全詞只有36個字,卻蘊含着豐沛的情感。這首詞通篇沒有雕飾的痕跡,幾乎全用白描手法,全是直抒胸臆,也正是因為沒有任何修辭的情感宣洩,才讓詞作真切動人,讀來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詞作雖然短小,卻是紙短情長,精美的格律配上深切感受,豐富真摯複雜的情感通過白描手法傾瀉而出,使詞具有了深厚的藝術韻味。該詞感情豐沛真誠,作品自然天成,至今傳唱不衰,永遠地留在人們的心底。

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如果沒有南唐滅亡的痛苦經歷和深切感受,就沒有如此極具情感感染力和極高藝術水準的作品的出現,所以從個角度看李煜的詞作的話,他正是以自己的家國之感和身世之悲釀成了一首首經典的詞作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小話同學話詩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308/1875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