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香港神童「18歲博士畢業」 現在成美國名校教授

在9歲成為香港最年輕的大學生之後,11歲的他又開始攻讀「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碩士課程, 13歲拿到雙碩士學位,18歲博士畢業,而後去往UCLA、UCI等世界名校擔任客席助理教授

最近,數學博主@鈺子一更新了條動態,稱他們美國大學的系裏招了名98年的教授,算起來今年只有25歲。

要知道,在數學專業,助理教授這個職位,就算再怎麼順利,也得30歲才能勝任。

再說了,25歲,不過本科畢業才3年,大多數這個年齡段的留學生還在職場「搬磚」。

抱着濃烈的好奇心,@鈺子一查了下這名教授的信息,結果發現對方在9歲就上了大學...是的,你沒聽錯,9歲。

而且,當我們18歲還在焦急地等待着夢校offer,擔心被「全聚德」時,人家博士都輕鬆讀完了。

就在我們還在感慨「人類到底有沒有上限」時,評論區里很快就有人認出,這名教授怕不是香港的「神童」——沈詩鈞吧!?

要知道,沈詩鈞所留下的傳奇故事,還不止於此。

在9歲成為香港最年輕的大學生之後,11歲的他又開始攻讀「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碩士課程,

13歲拿到雙碩士學位,18歲博士畢業,而後去往UCLA、UCI等世界名校擔任客席助理教授

9歲的沈詩鈞(右)和父親沈振雄(左)在一起

沈詩鈞驚人的履歷,完全符合我們對神童的認知,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沈詩鈞卻一再「撕去」自己「神童」的標籤。

「請別抹殺我的努力」,是沈詩鈞的回應。

而對於沈詩鈞的父親沈振雄而言,無關聰明與否,「天才」是可以複製的。

沈振雄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沈怡謀在14歲那年被英國牛津大學破格錄取,隨後,沈振雄辭掉了香港的工作,帶着小兒子沈詩鈞前往英國為長子陪讀。

沈怡謀

2005年的那個暑假,才剛上一年級的小學生沈詩鈞異常忙碌,因為英國當地的中小學都已開學,無班可插的沈詩鈞被父親指導着學完了初中的全部課程。

兩個月後,當哥哥入讀牛津大學時,沈詩鈞直接被送進了一所預科學校。

由於在入學面試時表現出了極強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學校允許他直接進了高三。

那年,沈詩鈞才7歲。

當一個孩子有了興趣、理解力和專注力,潛力是無限的。就好比接下來的沈詩鈞,開啟了一路狂奔模式——

在直接跳了10級後,沈詩鈞又花一年半的時間讀完了3科英國高級文憑課程(GCE A Level)(相當於高三和大一之間的水平),和8科英國國際普通文憑課程(IGCSE)(相當於我們高中會考水平)。

2007年6月,沈詩鈞踏入了「戰場」——同時參加了英國的會考和高考,輕鬆完成了共40份的試卷,並在GCE A-Level中獲得了2A1B的成績(純數科A、進階數學A、統計學B),雖然統計學拿了B,但距離A也只差了8分。

可能很多人都覺得,在A-Level里拿A似乎也不是很難的事,但別忘了,數學是英國學生都公認的最難A-Level學科之一,而且因為時間太緊,數學和進階數學沈詩鈞全是自學的。

況且,那一年沈詩鈞才只有9歲,除了攻克知識難點外,他還是一個需要解決語言問題的中國人。

「神童」之名,不脛而走,尤其是在沈詩鈞9歲那年被香港浸會大學錄取之後。

但沈詩鈞本人卻十分不喜歡這個稱號,「我真的不是什麼天才,說我是天才無非是抹殺了我的努力。」

「每個人都有所長,而我不過是找到了自己擅長的領域,並努力投入罷了。」

大學四年,沈詩鈞堅持每天學習至少7個小時,課餘時間他不玩遊戲,不玩微博,常常為了解答數學難題而廢寢忘食,一下課就鑽到浸大圖書館裏,常常和數學題糾纏到晚上9點才回家。

9點對於一個9歲的小孩來說,已經是非常晚的時間,但父母的擔心始終拗不過沈詩鈞對數學的熱愛和堅持。

浸會大學為這名特殊的學生量身定做了一套教學體系,三年本科課程,兩年碩士課程。

沈詩鈞在本科階段一共要修32門課程,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課程與數學有關。

在碩士階段,他要修3門研究院水平的課程,並完成論文。

別說是一個9歲的小孩了,對於成年人而言,5年完成本科+碩士的內容都是一件困難的事,

但沈詩鈞只用了4年,比浸大預想的還早上一年,拿的還是數學理學學士和數學哲學碩士雙學位。

「就連香港都很少有人能提前一年畢業的。」

浸會大學署理校長陸大章這樣說道。

沈詩鈞與香港浸大前理學院副院長合照

我們看過太多「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有人因太激進的教育速度導致生活不能自理,最終被名校勸退;有人後半生一直在努力成為一名普通人;還有人最終淪落成了切肉工人。

就在很多人都在等着看沈詩鈞跌落神壇時,13歲的沈詩鈞馬不停蹄地去到了美國德州農工大學(TAMU)攻讀博士學位。

或許有人要說了,TAMU是個什麼「野雞大學」?

在沈詩鈞入學那一年的數學專業排名中,TAMU排世界第16位,著名的耶魯大學排第17位。

曾經批評「揠苗助長」的好事之徒,如今全都啞口無言,而沈詩鈞的數學神話,還在延續——

2016年,18歲的沈詩鈞已經完成了博士學位,隨後又去到了UCLA擔任助理教授。見到比自己還年輕的教授,很多學生第一反應自然是投來質疑的目光:

「這人是我們老師?行不行啊?」

但通常第一節課之後,所有人都會被這位同齡人的數學能力所折服。

與UCLA的學生在一起

沈詩鈞沉醉於數學,認為數學之美在於簡單,他的生活更是一切從簡。

就和「韋神」韋東奕提着饅頭和礦泉水一樣,在UCLA任教的五年裏,沈詩鈞從未去過市中心,在iPhone都出到13的年代,他還在用沒有觸摸屏的翻蓋機。

「用這部手機會節省點時間,讓我更專心於工作。」「就讓生活簡單一點吧。」

提到沈詩鈞的天賦,始終繞不開他的父親沈振雄。

其實,沈詩鈞並不屬於天資聰穎的小孩,調皮搗蛋、好動偷懶,是天性。

但在父親沈振雄看來,沒有不可雕的「朽木」,而孩子的黃金教育期是在4歲-8歲,也就是幼升小前後這幾年。

沈詩鈞和父親沈振雄

為了培養兒子良好的讀書習慣,沈振雄決定身先士卒,首先「廢除」自己看電視的愛好,改以輔導孩子閱讀和思考。

沈詩鈞是個動漫迷,但是見父親都不看電視了,他便也不敢再看了。

5歲的孩子,大多注意力不集中,沈詩鈞也不例外,剛開始學習時,他總喜歡動來動去,好幾次趁父親不注意,偷偷躲起來看動漫書。

於是,沈振雄就讓兒子大聲朗讀課文,從10分鐘,逐漸延長到20分鐘、1個小時...沈詩鈞的注意力這才逐漸集中起來。

9歲的沈詩鈞

但讀歸讀,讓一個5歲的孩子完全理解文章的內容也有些強人所難,沈振雄開始將道理雜糅在故事裏,講給孩子聽。

當然,故事也是通過精挑細選的,就比如沈振雄常講的三個故事:龜兔賽跑——讓孩子明白驕兵必敗和只有堅持才能勝利;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告訴他要有開拓的勇氣;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告訴他只有通過思考才能有所發現和創造。

有了沈振雄的細心澆灌,沈詩鈞的閱讀和思考能力得到了質的飛躍,開始展現出了驚人的天賦——

上小學一年級時,他第一天就把語文課本給全部讀完;第二天,又把數學教材全部學完;到了第三天,剩下科目的所有課程也全部被他學完...

這還沒完,在接下來的課堂上,他完全不按照老師的教學進程學習,直接看二年級、三年級甚至五年級的課本…

老師把沈父叫來學校,苦口婆心道:「小孩的學習最好一步一步來,打好基本功。」

但沈振雄卻納悶了,「孩子一天能學完一本書的內容,何必讓他花一年時間去學呢?強行阻止小孩學得快,只能讓他產生厭學情緒。」

老師聽後,氣得直搖頭。

父子倆與浸大英語老師在一起

沈振雄有自己的堅持,且絲毫沒有動搖的意思,他在等一個機會回擊外界對於他「揠苗助長」的質疑。

雖然近年來跳級的人和事屢見不鮮,但很少有人能像沈詩鈞跳得這麼猛的,一下子就完成了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的「十連跳」,到了英國後,沈振雄很快也發現了兒子的問題——

除了數學科目學得輕鬆外,別的科目都學得十分吃力。

那麼,怎麼才能讓兒子在數學方面的超常智力也表現在其他方面呢?沈振雄陷入了深思。

父子倆在英國

一天,沈振雄帶沈詩鈞到牛津大學聽數學課,要求他在聽課時記下教授所用的所有公式,可沈詩鈞聽了半個小時就聽不進去了。

為了增加兒子的興趣,沈振雄獎勵說:

「如果你能堅持記錄下教授引用的公式,周末我就帶你去野餐。」

沈詩鈞一直希望爸爸帶他去野餐或游泳,果然興趣大增,不僅認真地聽完講課,還準確地記下了教授所採用的公式。

然而,時間一長,沈詩鈞對單純記公式的方法也產生了厭倦。

沈詩鈞(右)和哥哥沈怡謀

有一次,沈振雄帶兒子出去旅遊時,發現兒子趴在車窗上,全神貫注地數高速公路上的車輛,這一幕,令他驚喜不已——這說明小孩兒對新事物有強烈興趣。

從此,他經常讓兒子觀察金魚吐了多少個氣泡、自己一個小時內眨了多少次眼睛等,變換着各種法子培養兒子的注意力。

2019年出席數學研討會的沈詩鈞

沈振雄常說,如果決定讓孩子學快點,家長的犧牲會非常大,因為「我們需要支持孩子,並同他一起去做。」

沈詩鈞在浸大讀書那會,每天上學要花費45分鐘——先搭巴士過海,再轉地鐵,然後步行15分鐘。

沈振雄先是陪孩子上了一年,第二年他外出找工作;在詩鈞大四時,他又辭去工作專門陪讀。

「不這麼做沒有辦法。」

「優秀孩子為什麼成功的很少?因為這一路小孩可能會經歷很多問題,但父母卻沒覺察到。」

所以他決定全身心投入。

剛去UCLA時的沈詩鈞

多年來,沈振雄還一直保持一個習慣——

每天至少與沈詩鈞互動談話15分鐘。除了幫孩子理清方向外,沈父還想借每天溝通的機會來提問,迫使孩子思考。

光是這一點,相信就極少有家長能做到。

「好多家長覺得好小事,認為浪費時間,其實很重要。

你不問,子女就不思考,學習就自然慢。」

沈詩鈞就一定比屏幕前的各位要聰明嗎?至少沈振雄不這麼認為——

「天才是無意義的詞語,只要經過後天努力,人人都可成為世俗眼光所認定的「天才」。」

但比天才更重要的,是父母。

「世界上只有1%的天才,其餘99%也可通過努力取得成功,父母就是阻礙小孩成功的絆腳石,問題是父母不肯改變,小孩永遠不會進步。」

那麼家長究竟該如何改變呢?

沈振雄認為,首先至少要區分清楚,把「子女學業放於第一位」與「滿足自己心理需要」的分別。

「很多父母期望子女學業成功,只為光宗耀祖,或要子女超越自己的成就,達到自己以前做不到的夢想等。這些追求只會造成子女很大的壓力,父母最終失望居多。

如果父母有此心理需要,子女卻未能符合預期,自然會責罵和懲罰,安排補習後仍未見效,這些父母多會放棄、逃避培育子女的責任。」

在沈振雄看來,太多父母將教育孩子的責任交給了學校和補習班,而對機構的過度依賴,恰恰是大多數人失敗的原因。

「明天考試,補習班給試卷,他做了、背了,明天真的就得了100分,可是又有什麼意義呢?」

別讓孩子陷入被動的學習,而是陪伴着探索,使孩子獲得內驅力,學習動機比孩子的智商更重要。

「起跑線什麼時候開始?得讓孩子想跑才行,孩子一天不想跑,就不會有起跑線。」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INSIGHT視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308/1874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