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清零掏空財政 中國地方政府頻出怪招籌錢惹議

圖為2023年2月15日,武漢大批老人和支持者們聚集在中山公園門口抗議新醫改剋扣醫保金。(影片截圖)

過去三年中共極端的「清零政策」掏空了地方財政,政府債台高築,面臨違約風險。為籌集資金,地方政府使出各種怪招,但專家認為,這無法實質性解決債務問題。

支出大收入少地方政府遭三重打擊

根據中共地方政府年度預算報告,中國各省份2022年僅在疫情防控方面,就至少花費了3520億元人民幣(約合506.9億美元)。雪上加霜的是,中央為刺激經濟而實施減稅政策,使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減少。此外,中央對房地產開發商的打壓造成了席捲全國的房地產危機,這也打擊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與土地銷售有關的收入通常佔地方政府收入的30%以上。在2019年至2021年期間,該份額約為40%。但2022年的土地銷售收入與2021年相比下降了近三分之一。

支出大幅增加、收入驟減的局面使地方政府財政陷入困境。為填補缺口,地方政府一直在舉債。

到2022年12月,地方政府已經積累了35萬億元人民幣(5.04萬億美元)的債務,高於前一年的30.5萬億元人民幣。這意味着,中國的省級債務負擔要比歐洲經濟大國德國的GDP總量還要多出約20%。

初步估計表明,中國2022年經濟增長下滑至3%,是1976年以來的最差表現。

《衛報》報導,研究機構策緯諮詢(Trivium China)的分析師孫文燁(Wenye Sun,音譯)說,地方政府債務是國民經濟的一個「大麻煩」。

孫文燁說,存在真正的風險,即更多低級別政府將出現債務違約。

「在最壞的情況下,這將引發一場金融危機。」

通過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積累的隱性債務,可能會使總債務負擔增加一倍以上。智庫MacroPolo負責中國經濟的研究員宋厚澤(Houze Song)估計,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持有的債務已經超過了GDP的70%。

一旦LGFV爆雷,中共政府將面臨艱難選擇。《華爾街日報》說,爆雷聽起來有點兒耳熟,因為這種類似的情況過去在中國房地產市場上長期存在。

沒錢了多地轉向新方式籌款

面對日益嚴峻的財政狀況,一些城市正在轉向新的方式來籌集資金。一種方法是出售地方資產。

2022年8月,貴州榕江縣民政局以1.268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公開拍賣了該縣殯儀館20年的特許經營權。

2021年10月,西南聯合產權交易網發佈了有關四川「樂山大佛景區觀光遊覽車和攤點30年經營權整體轉讓」的拍賣,掛牌底價為17.10億元,保證金為1.5億元,項目掛牌起止日期為2021年10月26日—11月29日。到目前為止,尚沒有看到這一拍賣的結果。

《衛報》駐華記者艾米‧霍金斯(Amy Hawkins)披露,在2020年至2021年之間,15個地級市當局的罰款收入增加了一倍以上。一些地方的交通當局甚至還想出辦法,要司機每月支付2000元的「罰款包」,就可應對未來任何潛在的違規行為所產生的罰款。

然而,一些專家對地方政府採取的措施是否有效持懷疑態度。

經濟學家羅志恆(Luo Zhiheng)在一篇博文中,反對地方政府亂罰款、亂收費,試圖從普通人身上榨取現金。羅志恆認為,地方政府採取的一些策略可能相當於「涸澤而漁」。

MacroPolo的宋厚澤說,地方政府一直在「優先考慮債務展期,而不是償還債務」。

「結果是,債務的增長速度繼續高於GDP。」他說,「出售資產或罰款只能為解決債務問題提供微小幫助。」

地方沒錢所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醫保問題。醫保的資金來自地方政府財政。在資金陷入困境之際,武漢等市推動醫保改革,當地政府減少了醫保的個人賬戶返款,引發老年人上街抗議。儘管官方解釋,這是利用個人賬戶的部分盈餘來滿足日益增長的公共醫療需求,但抗議者認為政府拿走了他們的積蓄。

去年9月,已欠工資多月的蘭州公交集團有限公司向職工發出通知書,要求員工自己貸款獲得6月至9月的工資。這家國有企業已拖欠約9000萬元人民幣的員工工資,該企業向工人們承諾,公司將代表他們償還貸款。

當時有職工家屬質疑,這是讓職工自己貸款給自己發工資,如果企業自己都因為各種原因辦理不下來貸款,那無法還貸的風險又有誰來承擔?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大紀元記者張婷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301/1872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