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出口大國地位被東南亞「搶灘」 民間對政治經濟前景悲觀

—消費投資與海外訂單同步萎縮 數據反映中國經濟無法復原

中國終止「清零」,正當中國政府全力拼經濟,國際投資界亦期望中國經濟會從谷底反彈之際,本台綜合多項數據,顯示中國昔日出口大國地位已進一步被東南亞「搶灘」,更失去歐美「大客戶」,最令人擔憂的,是大陸民間對政治經濟前景悲觀,普遍傾向儲蓄而不是消費和投資。

據中國海關總署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去年下半年中國出口出現斷崖式下跌,並創下自2020年2月新冠疫情爆發後最大跌幅。路透社資料圖片

中國終止「清零」,正當中國政府全力拼經濟,國際投資界亦期望中國經濟會從谷底反彈之際,本台綜合多項數據,顯示中國昔日出口大國地位已進一步被東南亞「搶灘」,更失去歐美「大客戶」,最令人擔憂的,是大陸民間對政治經濟前景悲觀,普遍傾向儲蓄而不是消費和投資。

在內需方面,當局借不斷調降存款利率、鬆綁貸款限制等,以促進消費投資。不過,據中國人民銀行最近數字,居民存款規模反而大幅飆升。

數據指,1月份存款增加6.8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多增3.05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6.2萬億元,創下單月新高,創歷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7,900億元。

疫情3年來,居民存款有增無減,2022年全年住戶存款再創新高,增至17.84萬億元,遠高於2021年9.9萬億元的規模,同時定期存款明顯多增,近8成是定期存款。而去年「超額儲蓄」規模增至約7.4萬億元,其會否轉化至消費、地產、資本市場等,備受關注。

儲蓄率比先進國家高出一倍「極不尋常」

香港前有線財經台台長顏寶剛於本台節目《財經自由講》指,中國人的儲蓄情況「極不尋常」,他質疑資金恐難「復常」回流市場,經濟無法復甦。

顏寶剛說:而中國儲蓄率由3成至3成6,遠高於西方國家的1至2成,反映過去1年上海封城以來,中國政治社會狀況不穩,而(中國人)寧願多儲蓄,不消費。即使去年10月「新十條」出台,當局展開復常,新春消費檔次包括飲食、旅遊、娛樂等,惟只是小額消費。而大額消費上,人行、銀保監都很緊張,見不到有恢復,尤其置業需求不見回升、買車需求疲弱,嚴重打擊中國經濟重啟步伐。

事實上,以往中國在經濟衰退時,多以「房地產」作為主要擴大內需的手段。

但中國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NIFD)本周初發佈報告,顯示房地產業沒有復甦跡象,住宅銷售面積下降26.8%,2022年居民部門存款增長規模遠超貸款增長規模,存款比貸款多增了14.01萬億元,兩者差距擴大,反映居民更加傾向減少房貸和一般債務,把現金放在銀行內以備不時之需。

到外國搶訂單失敗中國已被東南亞取代

另據中國海關總署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雖然中國2022年全年出口增長7%,達到3.59萬億美元新高,不過,去年下半年中國出口出現斷崖式下跌,12月中國出口同比驟降9.9%,為連續第3個月下降,並創下自2020年2月新冠疫情爆發後最大跌幅。

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持續創新低,財新/Markit聯合公佈1月指數,跌至49.1,按月下跌1.8,創23個月低位,亦低過市場預期的50.4。數據自去年12月的半年高位回落,並於近3個月內,第2次跌入50以下的收縮範圍。

各大港口空貨櫃堆積如山

據全球線上集裝箱租賃和交易平台Container xChange上月發佈的數據,2022年中國至美國和歐盟的貨運量分別下降了19.5%和17.5%,但中國至俄羅斯的出口卻增長了8.3%,預計今年首季度中國的出口和集裝箱離港量仍會保持低位。

本台日前報導上海、寧波北侖港一片冷清,貨櫃車司機和員工幾乎消失,全國企業倒閉潮、失業潮持續。在廣東深圳一做外貿生意的肖女士向本台稱,受到中美關係和疫情封控措施的影響,產業鏈已經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地區。

肖女士說:外貿生意在大轉向,(外商)訂單都取消了。人家的訂單去了越南、印尼,還有泰國,直接在那邊下單了。產業鏈移到東南亞了。這樣一來,貨櫃運輸也就不行了,所以外貿公司要想其他辦法。

中國與國際關係惡化訂單同時被搶走

事實上,中國與美國、歐洲國家關係惡化,加上中國的清零政策,歐美傾向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在中美方面,中美之間的集裝箱貨運價格已經斷崖式下跌,最近跌逾8成。目前,歐洲取代中國,成為美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國,第二大是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北美國家,中國降至第三。同時美國對東南亞國家的生產需要亦大增。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承諾將對東南亞地區投資100億歐元,以抗衡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德國之聲》早前報道,引述歐盟東盟商會執行董事韓福瑞(Chris Humphrey)的談話,指歐洲商人與中國脫歐和供應鏈多元化卻「已成定局」(the die is already cast),不會因中國的政策而改變。

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等東盟國家則「漁人得利」。自2022年3月以來,印尼的出口同比增長超過40%,越南超過30%,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都超過20%,同時帶動國民生產總值(GDP)增長,而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GDP增長達8%或以上,遠超中國。

同時「工業大國」版圖亦大翻盤,東盟國家不但搶走中國訂單,亦帶走外資。蘋果、三星、Google等巨擘都將大批生產線改往越南、印度。隨需求和投資倍增,東盟和印度的勞動密集型配套供應鏈和設廠已基本成形。

外界分析指,東盟和印度的人力成本以及反映工人質素的人力資本指數(HCI),較中國優勝,是除了歐美科技貿易戰問題上,另一吸引之處。

據各國官方數字,東南亞國家普通平均年齡在30歲上下,顯著低於中國,加上更高的出生率和不俗的勞動參與率,東南亞工廠能夠隨時接觸到大量的年輕勞動力。

勞動力人均國際直接投資(FDI)來看,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的水平都超越中國。全球半導體封測重地馬來西亞為最高額,約12,013美元/人,越南3,045美元/人,均高於中國2,327美元/人,反映該國吸引外資對人力資源的投入度。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218/1868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