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為何御史看不住群臣?

作者:

秦漢以來的中國制度,是一種官僚型的帝制,皇帝的家業,是由他雇來的官員替他看守和打理的,這就是所謂的郡縣制,天下分為各個郡縣,設官分治。自打郡縣制的雛形問世,御史就隨之。沒有王或者皇帝,會放心設官分治的官員,所以,得有人看着點。

秦制的一個特點,就是行政權、軍權和監察權在皇帝之下的分立。其中監察權,歸屬御史台。此後無論制度怎麼變,這個結構大體都保留了下來,所以,人稱歷代都行秦政事。

御史台又稱烏台,因為漢代的御史台,柏樹森森,上面有無數的烏鴉。而御史張嘴,沒有好話,個個都是烏鴉嘴。他們一叫,就沒好事。管他們的衙門叫烏台,倒也貼切。

監察權分立,讓御史看住群臣,大概算是中國古代在制度上的一種創建。後來孫中山設計五權制政府,也是這樣認為的。看住群臣,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防止反叛,在這方面,側重禮儀的講究。二是防止貪腐。

為了讓御史完成任務,御史作為特別的官員,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是不涉其他政務,專管盯人。二是官階低,職權重,哪怕一介七品御史,彈劾一二品大員,可以毫不手軟。三是可以聞風彈奏,無需實據,說錯話可以不負責任。

但是,他們能不能完成任務呢?能,也不能。說他們能,是在王朝建立之初,制度大體有效,盯人也盯得牢。說不能,是說這種制度跟其他制度一樣,其興也勃,其亡也忽。走一段,就形同虛設。套用一句經濟學的術語,邊際效益遞減,一直可以減到零,甚至負數。

為什麼會這樣呢?問題出在皇帝制度身上。監察權的行使,是替皇帝看住人的,御史,都是皇帝的鷹犬。但是,皇帝的賢與不肖,各自不同,即使一個人,前後也會發生變化,昏的時候,也時常會有。萬一彈劾到皇帝的寵臣身上,或者說,彈劾到某個原本就是秉承皇帝旨意幹的事兒上了,皇帝就會不高興。這種時候,說言者無罪,不好使了。皇帝要治你,照樣。歷朝歷代,有多少因言獲罪的御史呢?數也數不清。

再者說了,御史是皇帝的鷹犬,官員也是啊,只是使命不同而已。大家都是皇帝雇來幹活的,出身大抵相同,同屬官僚階層。監察權,也是權,而且是很了不起的權力。時間一長,大家就都想明白了,與其把人看得死死的,大家一起受窮,不如與人方便,大家利益均沾。到了這個時候,所謂的監察權,就變成了分肥權,被看的,和看人的一起分潤好處。漢代的刺史,明代的巡按,清代的督撫,原本是都看住各省大員的監察官,後來都變成了實權的地方官,道理就在這裏。

所以,這個制度走着走着,就變形了,即使皇帝規定御史每年必須說點事兒,他們也會糊弄。再不然,就變成朝廷黨爭和權鬥的工具,御史成了喇叭,助甲攻乙,助乙攻甲。大家說歪理,搞倒一個算一個。有的時候,被彈劾的,恰恰是好官和清官。晚清西太后當家,只要這個老太婆看不上哪個重臣了,自然而然,就會有御史冒出來彈劾這個人,百試不爽。

到了這個地步,反叛這一項姑且不提,貪腐肯定是管不住了。皇帝最恨的欺君罔上,大面積地發生了,所有的事,只瞞着皇帝一個。所以,一個一個的王朝,都倒了。這個看起來很了不起的創造,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張鳴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209/186471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