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關於「春捂」的9個知識,家長要早點知道,捂對了孩子不容易生病

「春捂秋凍」這句話估計很多人都是比較熟悉的,不少的人也都認為自己已經正確的認識到了春捂秋凍的含義,但其實,大多數的人都錯誤的認識了「春捂秋凍」。

孩子春天的時候是需要合理的「捂」一下的,但是很多家長卻未必「捂」的對,反而因為捂錯了讓孩子遭罪。如果想要正確的給孩子「捂」,還建議你了解這幾個關於「春捂」的知識。

關於「春捂」的9個知識,對照看看你給孩子捂對了嗎?

①「春捂」的原因

春天要捂,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我們都知道,冬天之後春來到,這時候的氣溫雖然有所回升,但並不是一下子到了暖陽天,在春天的時候還是有可能會出現一些氣溫回落的情況,並且早晚的溫差也是比較大的。

所以,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給孩子捂一下,避免孩子在這個溫差比較大的季節因為着涼而感冒

另外,孩子本身的抵抗力是比較弱的,春天的微生物活躍性同時會提高,把孩子捂得暖洋洋的,有注意孩子的免疫力保持,避免孩子生病。

②正確春捂的時間段

春捂並不是說要一直捂,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時候該捂,什麼時候不該捂,這樣才能夠達到最理想的目的。

一般來講,春天的時候通常是早晚比較冷一些,中午比較熱一些,所以家長要注意早晚給孩子捂一下,但是在中午的時候要適當地減少捂的程度,避免孩子捂出來太多的汗,不利於孩子的健康。

③春捂要捂的部位

在春捂的時候,並不是像有些家長一樣,要將孩子捂得像個包子一樣。我們要知道,孩子的哪些部位需要捂,哪些部位不需要捂,哪些部位捂的效果最好等等。

一般來說,孩子最需要保暖的部位就是孩子的前胸後背以及腰腹部了。所以,在捂的時候,家長就需要注意在這幾個部位做好保暖工作。

另外,孩子的足部也需要注意一下,不過只要孩子不感到腳冷,就不需要額外的捂,因為孩子本身活力就比較旺盛,幾乎是一刻不停的跑來跑去,一般足部是不會太冷的,捂太多了反倒可能會出腳汗,引起孩子的不適。

④春捂的程度要根據天氣變化進行改變

春天的天氣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並不是說每天都是早晚冷中午熱的,有時候可能一天都比較冷,有時候可能一天都比較熱,有時候可能孩子不出門在家裏,一天的氣溫都比較恆定等等。

所以,家長在給孩子捂的時候,要注意天氣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衣物的增減。

⑤春捂並不是整個春天都要捂

有些家長認為,春捂就是要捂整個春天。其實完全不是這樣子的,因為天氣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就算是春天,也並不是說所有日子的天氣都是一樣的。

初春的時候天氣大多較冷,但是春末的時候天氣又大多較熱,所以我們主要捂的時刻就是初期和中期的部分時間,而不是鄭愕春天。

⑥春捂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表現

有時候,就算是天氣的溫度較為固定,對於不同狀態的孩子,也要實施不同的捂法。

比如孩子一天都呆在家裏,是一種捂的程度。孩子出門上學,是一種捂的程度。孩子參加運動,又是一種捂的程度。

如果說孩子感覺捂得很熱了,要出汗了,那麼就應該減少捂的程度。如果孩子後頸發涼,那麼說明捂得輕了,需要捂得更嚴實一些。

⑦春捂不是讓孩子窩在家裏面

有些家長可能對春捂有一個錯誤的認識,覺得春捂是讓孩子呆在家裏不出門。這裏要澄清一下,春捂說的就是孩子的衣物穿着情況,而不是說不讓孩子活動。

在春天的時候,萬物復甦,陽光明媚,可是孩子出門運動的好時機,讓孩子適量的運動能夠對孩子的身體發育與健康有更好的幫助,對於孩子的長高也有很大的幫助。

⑦春捂不僅是白天捂

很多家長都知道春捂是要給孩子穿上厚厚的衣物,卻不知道,其實春捂不僅需要白天捂,在晚上也是需要捂的。

因為春天大部分的晚上都是比較冷的,所以這時候一定要注意給孩子選擇足夠保暖的被褥,並且做好防踢措施,避免孩子睡到半夜踢了被子導致着涼。

如果說孩子經常喜歡踢被子,那麼家長可以給孩子選擇穿睡衣,或是使用睡袋,以免孩子晚上着涼。

⑧春捂要注意場合

春捂的時候,要注意場合,比如說在家裏的時候,室溫比較恆定,並且溫度比較高,那麼這時候就可以捂得輕一些。

但是,當我們帶孩子出去的時候,就需要注意目的地的溫度情況了,同時在路上也需要注意行程間的溫度變化,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⑨春捂結束時不要猛然減衣服

當春天的天氣逐漸趨於穩定,氣溫逐漸回暖的時候,大概就是春捂馬上要結束的時候了。

在這個階段,家長可不要一下子猛然的給孩子減太多的衣物,而是需要循序漸進的,一點一點的給孩子減衣服。

並且,在給孩子減衣服的時候,不要將厚衣服直接減掉,而是需要換成相對較薄的衣物,慢慢的讓孩子適應外面的氣候。

寫在最後

春捂秋凍是多少年傳下來的箴言,家長們要認真的對待春捂這件事,及時的幫助孩子做好防寒保暖工作,讓孩子能夠在春天更健康的成長。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C媽學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205/1863208.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