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青春期是場拉鋸戰,被叛逆、爭吵、冷戰困住的父母如何突圍?

身為美劇愛好者,我發現每每劇里家長提到「You know, teenager」時,所有人臉上便都浮現一副「你懂我也懂」的或嫌棄或同情的表情。青春期少年這個詞,就猶如洪水猛獸般攪動着全家的心——原本乖巧的孩子怎麼忽然變了一個人一樣?

這個奇妙的階段摻雜着泛濫洶湧的荷爾蒙,伴隨着父母不解、棘手、憤恨和難熬,孩子的苦悶、迷茫、躁動和敏感。同時,對於互聯網一代來說,他們所面臨的外界壓力和誘惑則更多。那麼,與少年們和諧相處、有效引導的終極秘笈是什麼?讓我們先從青春期孩子親歷的「巨變」談起。

01

由內而外的巨變時期

人類有兩個親歷大腦到身體的巨變期,其一是0-3歲,其二就是青春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前額葉片的發育。這是大腦中控制理智、智慧、推理、計劃、控制衝動、進行思考的部位,青春期時候前額葉片會得到飛速發展,但仍不成熟。若孩子情緒化、自我主義、不為他人考慮;熱愛冒險、尋求刺激、不計後果;看重朋友勝過父母、重視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容易學壞、上癮;喜歡熬夜、睡懶覺;一心多用,愛忘事、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等……

先別忙着數落他們,告訴自己,這是大腦發育的正常進程。青少年叛逆,就像2歲時初步擁有自我意識的孩子一樣,通過自行探索、犯錯來試探自己能力邊界的方式,來建立一種獨立感,和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

在這個階段,無論家長讓孩子做什麼,他們都會先通過反對來表明自己獨立的態度,總是想證明,「我是個大人了,我有權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父母逼得越緊,孩子就越發與父母疏遠。

同時,前額葉中的大腦灰質減少,那些用不到的神經突觸,被淘汰殆盡,換之以更加高效的神經突觸。這會讓青少年在自我意識增強之外,想問題開始抽象化、邏輯化了,不再只靠記憶和模仿來學習,而是推理思考、歸納概括能力增強,很多時候家長會覺得孩子「開竅」了。而除了大腦外,身體外貌也在發生這巨大變化,孩子們開始愛照鏡子,特別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同齡人的評價——

女孩子開始發胖、月經來臨,荷爾蒙水平變化,胸部發育、皮膚油脂分泌增加、變得粗糙、出現粉刺;男孩身高猛增、睾丸發育、聲帶變粗、長痘痘,胃口變好等等。

簡單來說,青春期孩子們的劇變這都是正常成長規律導致的自我意識覺醒。

而青春期孩子的自負又自卑,追求獨立又從眾的矛盾心態,也源自對自我意識覺醒的兩種方式的摸索。其一源自對自我性格、人生理想、未來目標的獨立探索,這決定了青少年對「獨特性」的追求。

進入青春期時,原本順從父母的他們大腦深處關於自我意識、自我反省的部位開始被激活(活躍程度高於成年人),開始質疑父母往日對他們的定義,找尋真實的自我。

其二源自他人對自我評價不斷塑造自我價值,這決定了青少年時刻都在追求融入同齡人群體的「從眾性」。與其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肯定,他們更在意同學是否喜歡自己。這一代互聯網無孔不入信息影響下,青少年所面對的外部評價指標壓力更大。

簡單總結,青春期孩子並非故意要跟父母對着幹,而是在大腦和身體發展導致了以下三大變化:

有了私隱,不聽從父母,開始建立起自我的認同感。

非常在意外在形象,時常處於自大又自卑的矛盾中。

朋友越來越重要,同齡人的認可和影響超過父母。

02

青春期的四大任務

由這些變化,孩子在青春期就必須完成自我獨立的任務,有人曾這樣總結:

自己做主、與眾不同、尋找自我、離開父母和尋找夥伴若孩子沒有順利完成這四大任務,則可能長久停留在青春期,無法成熟,很多中年人的問題也都可以歸結到青春期沒有完成這四大任務。

當面對孩子的叛逆,感覺走不進孩子的心情,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在穀雨星球一期00後分享會上,有家長問一位被芝加哥大學錄取的學生是否有過叛逆期?他的回答堪稱滿分:「在我看來,家長們不如把其當成一件好事,因為叛逆證明着孩子的自我覺醒,是成熟的第一步。

而家長們花費那麼多心血和金錢,不就是想把我們培養養成一個有自我的人嗎?」

但青春期並不意味着放任不管,這個階段的親子關係幾乎可以決定了孩子成年後與父母的關係。

各種研究顯示,青春期的孩子正如幼年一樣,大腦敏感、情感豐富,需求也不少,他們做各種事試探父母是否愛自己,通過各種怪異行為,來未迷茫和焦慮找到宣洩口。

而溫暖、健康的家庭關係,幫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積極的自我認同,知道父母永遠站在自己身後,從而以輕鬆自如得態度探索自我,大多也會收穫好結果。

相反,若父母不理解孩子,對其行為進行壓制、責罵和疏遠,則會讓他們感到自己被父母拒絕,真實的自我這個身份不值得被接納。

這會造成糟糕又深遠的影響,比如無法獨立,缺乏自信,形成消極的自我身份認同,還會因為大腦此時更為敏感,有更大的幾率患上抑鬱。

同時與父母的關係也會在心靈上越走越遠,可能會封閉自己,沉迷遊戲或壞的社交關係。

父母最好在孩子青春期時最好的角色,就是成為「放風箏的人」——我們可以讓風箏獨立飛翔,飛得越遠越高。同時,風箏這根線仍抓在手中,該松時松,該緊時緊。允許孩子進行一定距離的自行探索,又能設立好家庭原則,讓孩子不被壞的社交關係影響,及時拽回他們,還能在孩子需要依靠的時候,堅定地與他們站在一邊。

■美國一項針對8000多名青少年的調查顯示,71%的孩子欣賞父母有原則。

03

有用的親子溝通要訣

每個人都走過青春期,但是當為人父母的時候,常忘了當年的自己也是如此的固執、倔強、獨立和臭美。那麼,我們該如何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呢?

1、家庭環境依然需要溫暖、安全、穩定。

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變化,所謂不聽話,就不再無條件支持他了。家長們一定要讓孩子知道,我們愛的是真實的他們,而不是只是順從父母之命的他們。對於青春期孩子來說,「有求必應,不問不應」。

我們會給予空間,讓他們擁有自己的小秘密,也別忘了在撐不住的時候,父母隨時提供幫助。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父母之間婚姻關係有危機,儘可能不要在孩子面前爆發衝突。

2、從親子關係來說,孩子希望父母不要粘自己太緊。

如同武志紅曾說,唯有父母的愛,是指向分離。隨着孩子的成長,父母最大的挑戰,就是把曾經捧在手心裏的小寶寶,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

他會有優點有缺點有個性,長大成人的標誌不就是我們在父母面前不再是透明人了嗎?這個過程很重要,有助於他們日後形成堅實自信的自我認知。父母一定給予孩子空間,不能過度管教,以至於孩子主動疏離,尋求一些上癮的東西,從而更難以管教。

3、當孩子對自己身體和內心變化產生困惑時……

當孩子表現出對外表、身材的過度在意和焦慮時,家長需要了解其中原因,並予以重視。如孩子對身材感到焦慮時候,認真傾聽真實想法、困惑和壓力,而不是以「你一點也不胖」敷衍,也不要過快提出建議,甚至否認真實感覺。

在這個時候,性教育特別重要。

性教育是個範疇非常寬的系統性工程——從性別意識、保護自己、防性侵知識、生殖健康、親密關係、倫理認同、不畏強權的價值觀都等包括在內,每一個主題都能延伸出很多值得關注的點。

父母可以跟孩子聊聊性教育,或者也有公益組織在組織類似的培訓。

不說不代表不存在,美國一項針對8000多名青少年的調查顯示,孩子經常對父母說謊的也都是我們常避而不談的那些事。國內國情不同,但是互聯網這一代,所面臨的誘惑更多。

4、多練習萬能句式:YES and……

青春期的每次溝通都可能會爆雷。所以,父母千萬不要直接評價孩子,指責孩子,給出建議,不然小孩會想又讓我聽你的,更怕把別人跟孩子對比。

我們可以練習一個萬能句式:Yes,and……哪怕有不同意見,先肯定孩子,表示YES,再說:「原來你是這樣想的,我倒是有點沒想到。」再闡述你的觀點,點到即可。

這會讓他們感到你很重視他的想法,也會逐漸信任你,將你拉入自己陣營,才可能進行有效引導不做那些對他們不好的事情,與孩子達成彼此認可的共識。另外,孩子會在青春期時出現更多抽象思考,開始考慮未來,所以家長可以多與孩子聊開放性的問題,並且不經意示範出理性決策的過程,但是注意切勿變成說教。

這些聊天,有助於潛移默化幫助孩子形成自己的思考,這也是父母的價值所在.

■也可以多看看關於青少年的影視作品,了解孩子。這裏是評選出的值得看的teen moives,假期看起來。

我也知道,對於家長來說,似乎總是看了很多文章,照樣搞不定叛逆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無論是針對trouble two階段的幼兒,還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永遠不會有一本全能指南。家長先要了解孩子的脾氣、秉性,才能在尊重且接納孩子真實樣子的同時,找到有效的教養方式。

穀雨的文章希望展示教育里核心的「道」,而具體到每個家庭的「術」,則需要各位在日常里去悟。

最重要的衡量指標就是,在青春期,我們幫主孩子孩子實現了自己做主、與眾不同、尋找自我、離開父母和尋找夥伴四大任務了嗎?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簡耕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115/1855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