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網記者秦瑞報道/中共文聯主席、作家協會主席鐵凝在2023年第一期的中共《求是》雜誌發文,稱要《推出更多優秀作品,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其中出現令人擔憂的信號。
在這篇提及「黨」14次、提及「社會主義」16次的文章中,鐵凝聲稱,「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不僅是物質上的共同富裕,同時是精神上的共同富裕」。
而一些專家、學者認為,在中共的不斷干預下,所謂的「共同富裕」最終會走向「共同貧窮」。經濟上如此,精神上當然也會如此。
這並非聳人聽聞,在中共歷史上,這樣的場景確實出現過。據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嚴春友撰文回憶,在文革時期:
「文革」以前的小說都被列為禁書,禁止出版,人們只能從私人渠道秘密閱讀。
「文革」以前的歌曲全部被禁止演唱,包括現在所謂的那些「紅歌」,如《洪湖赤衛隊》插曲、歌劇《東方紅》裏的插曲等等。舊京劇也被當作「四舊」禁止演唱。
「文革」式的歌曲,歌詞基本上都是口號式的,曲子則是進行曲,極少有抒情歌曲。那些歌曲,聽起來像是呼口號。最典型的是《文革大革命就是好》,其歌詞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嗨!就是好!就是好來就是好就是好!」簡直是在抬槓。
「文革」期間只有「革命歌曲」,以至於「革命歌曲」成了歌曲的代名詞。當時是'貧下中農'管理學校,有一天有個學生唱的歌曲不是"革命歌曲",結果被貧下中農聽到了,他向領導打報告說:那個學生唱「黃色革命歌曲」!
「文革」前所有的電影幾乎都禁止演出,唯有幾部可以演的,便是《英雄兒女》、《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地雷戰》等,《上甘嶺》那樣的影片都不允許上演。
總起來說,這個時期的文藝作品單調乏味,品質單一,存在着嚴重的概念化,創造的原則是所謂的主題先行論,實為政治概念翻版論;它們無一不是歌頌'紅色革命者'的"偉大與勝利",無一不是控訴"舊社會"的"黑暗",無一不是消除人的個性,無一不是強調個體犧牲自己,獻身於所謂的整體;缺少人情味,均為政治觀念的符號,甚至是政策的形象化。經過這樣的洗禮(洗腦),人們的思想就變得"單一"而"單純"了。因此,不難理解,這種所謂的"單一"與"單純",實質便是愚昧和無知。
在現行制度下,中國作協擁有相當大的實力、權力和資源。它掌控着全國各類文學刊物,手中還有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兒童文學獎等重要獎項的發獎權。
因創作《芙蓉鎮》而獲得中國茅盾文學獎的著名作家古華,曾經指出「中國作家協會基本上是延襲了蘇聯的制度,由黨派出官員來領導,管理作家。雖然說是作家自願參加的組織,事實上它是中宣部下面一個二級機構,定位是副部級,有上面指定的黨組書記。這個黨組書記從來不是選舉產生,是在作協中掌握實權的人,而且往往是中宣部的某一位副部長來兼任。」
在中共歷史上,一些前輩的言論和遭遇,值得鐵凝等人深思。
1957年,劇作家吳祖光曾經憤而指出,中共「把擁有幾萬出戲的古典戲曲生生擠兌得只剩寥寥幾齣戲在舞台上苟延殘喘」,『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真是這些戲改幹部的活活寫照』」。
「對於文藝工作的『領導』又有什麼必要呢?誰能告訴我,過去是誰領導屈原的?誰領導李白、杜甫、關漢卿、曹雪芹?••••••」
而另一位文聯主席老舍,在政治上一直緊跟中共,1949年以後創作了從《龍鬚溝》、《春華秋實》到《青年突擊隊》、《紅大院》和《一家代表》等一連串的劇本,為中共政權歌功頌德。然而,即便這樣在文革中同樣不能逃脫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