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疫情再擾供應鏈 「中國製造」影響力續下滑

紐約聯儲銀行1月6日的一篇分析文章披露,中國目前井噴式的疫情和「大撒把」式的防疫作法,不僅使全球供應鏈壓力減緩的速度放慢,並且對周邊的貿易夥伴也有不利影響。

1月6日,紐約聯儲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發佈了去年12月份的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GSCPI)。紐約聯儲銀行的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是一個可衡量全球供應鏈狀況的標準,整合了運輸成本數據和製造業指標,如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中關於供應商配送時間、積壓和原材料庫存的指數。

GSCPI重點涵蓋了七個經濟體的製造業,分別是美國、英國、歐元區、中國、日本、韓國和台灣。GSCPI數值正向偏離多年平均值越多,表明全球供應鏈的壓力越大。

紐約聯儲銀行於1月6日也發佈了專門分析中國對全球供應鏈影響的分析文章。

文章認為,以往通常中國的供應鏈條件收緊後,世界其它國家的供應鏈也跟着收緊。過去三年疫情中,GSCPI在2021年底的標準差達到正峰值4.3,然後大幅下降;2022年3月,GSCPI標準差降至正的2.8,但受中共「清零」政策和俄烏戰爭的影響,4月份又重新上升。

近幾個月,中國對發達國家的溢出效益在減弱,文章稱可能的解釋是發達國家的群體免疫率較高,防疫限制措施少了。但文章同時指出,中共統計局公佈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在惡化,顯示中國供應商的交貨時間在延長,這非常值得關注。

中國製造業 PMI指數繼續走低

中共統計局於2022年最後一天公佈了12月份中國採購經理指數(PMI)的運行情況。PMI的五個分類指數中,經季節調整後,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連續下跌的時間段最長,從去年7月開始下跌,已持續半年。其中,8月跌至臨界點50%以下,11月跌至46.7%,12月暴跌6.6個百分點,降至至40.1%;12月份比7月份減少了20%。這都表明製造業原材料供應商的交貨時間在不斷延長。

自去年12月初,中共政府面對疫情「躺平」後,中國疫情海嘯般爆發,相關藥品遭搶購,醫院和殯葬系統幾乎崩潰。

染疫導致許多工人無法上崗。浙江慈谿市官網於1月6日的報導,有400多名員工的祈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半個月前,上崗率僅為30%,即70%的工人染疫後不得不離崗。祈禧公司表示,「力爭到2月底全面恢復產能。」

澳洲:2023年經濟將受中國疫情衝擊

澳洲聯邦財長查爾默斯(Jim Chalmers)1月3日接受悉尼2GB廣播電台採訪時表示,中國防疫從「清零」到「大撒把」,如今疫情嚴重,顯然會影響到澳洲,影響澳洲的供應鏈。

查爾默斯把中國的情況列入會影響澳洲2023年經濟形勢的五大因素之一,其餘四項為美國、英國、歐元區和俄烏戰爭。

就調整澳洲供應鏈問題,查爾默斯表示,澳洲在增加供應鏈彈性上已有了良好的開端,但這不是一夜之間能做到的。

澳洲研究所(The Australian Institute)的經濟學家兼執行董事丹尼斯(Richard Dennis)博士對澳大利亞廣播公司表示,隨着中國疫情惡化,全球供應鏈受到威脅,可以預見到澳洲會發生(供應鏈)短缺的情況。

時政評論員馬翔宏1月9日告訴大紀元說:「澳洲依賴於中國經濟體,難以承受供應鏈的損失或中斷,但澳洲政府如果能下決心擺脫依賴,逐步分散中國市場的供應,長遠看是利國利民的。」

「表面看是損失,但中國的損失會超過澳洲。中國(中共)並不如表面看的那麼強大,它實際上政權不穩、糧食危機,政策朝令夕改。所以在世界各國逐步擺脫中國經濟,打造新的供應鏈或建立自己的供應鏈前景下,澳洲從其它國家採購供應應該不難。」他說。

澳洲基金公司BetaShares首席經濟學家巴薩尼斯(David Bassanese)1月5日告訴《澳洲人報》,澳洲可能會面臨化學品和機械短缺,但或許可以避免因中國疫情而引起的、大範圍的供應鏈中斷。

巴薩尼斯認為,擔心中國疫情會導致澳洲的部分關鍵商品短缺是過慮,因為可能受到影響的進口產品在澳洲經濟中佔比較小。

雖然在供應鏈中減少中國製造代價不菲,但和澳洲一樣,更多的日本企業也在考慮減少供應鏈依賴中國的問題。

中國製造業的作用在下降

中國製造業的出口新訂單指數在2022年4月曾降至41.6%,為2020年6月以來的最低值;後續雖有回升,但年底又降至44.2%,為2020年6月以來的倒數第二低。

馬翔宏認為,「中國外貿出口已經出現了下跌,主要的原因是內部訂單難以按時交付,外部訂單轉移東南亞,對中國出口企業帶來了較大影響。同時,美國主導的製造業回歸,使得中國出口美國的貿易出現結構性的下降。同時,隨着各國逐漸看清中共所為,中共信用已難修復,這些都會影響全球供應鏈。」

美國投資公司雙線資本(DoubleLine Capital)創始人、人稱「債券王」的岡拉克(Jeffrey Gundlach)近日接受日本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疫情成了契機,「調整在進口方面依賴中國的趨勢正在加強」。

去年11月中旬,日本經濟新聞對日本100家主要製造企業做了關於中國供應鏈的調查,收到了79家企業的答覆。其中,78%的企業認為,與半年前相比,從中國採購零部件等的風險有所增加;53%的企業表示將減少從中國採購的比例。替代中國產業鏈的主要候選國為日本本土、泰國和越南。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首席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羅格夫(Kenneth Rogoff)近日接受「日本經濟網」採訪時明確表示:「中國的作用將下降,印度尼西亞、韓國和日本等其他亞洲各國的存在感將提升。」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大紀元記者李思齊、王佳宜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111/185392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