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父母付出所有愛,孩子受了一身傷|「控制式教育」的最大悲哀

為什麼有些父母口口聲聲說愛孩子,卻在做着傷害孩子的事?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是:

如果能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要定製嗎?

理智上,很多父母會說「那肯定不,孩子的人生由他自己做主」。

可事實上,絕大部分父母都在無意識中,按下了這個鍵,試圖「定製」孩子的「完美人生」。

還合理化地披上了以「愛」為名的外衣:

「我都是為你好」。

今天,我就想和你聊一聊:

為什麼有些父母口口聲聲說愛孩子,卻在做着傷害孩子的事?

被壓抑的孩子

只能用傷痕表達憤怒

大概在五年前,諮詢室里來了一位小姑娘,叫梅子。

拉開衣袖,赫然出現在我眼前的,是她手腕上、胳膊上數十道深淺不一的口子。

這位16歲的小姑娘,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自傷行為。

當時梅子的話,讓我至今印象深刻:

「我太難受了,實在該不知道怎麼辦了。

我發現,崩潰的時候,我割自己就能感覺好一點……」

一個本應在美好年華快樂成長的孩子,卻在經歷着極度痛苦的、難以承受的情緒體驗。

甚至很難用語言把這種感受說出來。

只能將自己割傷,通過這樣「慘烈」的方式表達。

這個小姑娘,到底經歷了什麼?

斷斷續續地講述下,她被控制的童年逐漸呈現:

都高中了,她去哪都還要提前報備。有次放學她回家晚了,迎接她的是父親的一衣架;

房間從不被允許關門,有什麼動靜母親都要知道,朋友都要把關,通話記錄每月一查;

時間表被安排地滿滿當當,休息時間少得可憐,想學畫畫卻被安排了數理化的提高班……

在這個家裏,她的人生目標只有一個:成為重點本科的大學生。

她試圖反抗過,父母卻回應道「這都是為你好」「你只管好好學習,其他事你都不用操心」「要不是為了你,我們才不會這樣」……

面對父母這樣的「犧牲」,憤怒和內疚同時充斥上她的心頭。

她不知如何是好。

她也曾說過自己不開心,很痛苦,希望喘口氣,父母卻以一句「你就是想太多了」蓋棺定論。

一次語文考砸後,母親認定是她開小差畫畫影響了成績。

於是找出她藏在書架里的畫稿,毫不留情地一張張撕掉。

「那次撕成一片一片的,不止是我的畫稿,還有我的心。」

梅子沒法向父母訴說她的憤怒,只能通過自傷行為,來擺脫這種無能感,並試圖反轉控制。

之後,每當她痛苦時,不被理解時,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時,她都會通過自傷行為,來表達自己,懲罰自己,同時獲得「能夠掌控自己」的感覺。

真的,太令人心疼了。

更令人難受的是,生活中這樣的家庭還有很多。

一方是難以平復焦慮,試圖為孩子鋪好每一步路的父母,一方是想反抗又常懷內疚,被無力感包圍的孩子。

而由於實力上的差距,最後受傷的往往是孩子。

他們不會停止愛父母,只會不再愛自己。

所以,只能不斷地向內攻擊,甚至走上自殘、自傷的極端。

強控制的父母

陷入逃不出的宿命輪迴

當然,我們說上面的話,不是要指責讓孩子變得無法感受自己真實地活着的父母。

因為,這些父母的出發點,確實是愛。

可為什麼最後卻成了「以愛為名」的控制,讓孩子倍感窒息呢?

一是父母自己內在的無法轉化的焦慮。

曾奇峰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人與人關係的本質,是誰向誰投射了焦慮。」

我想,這非常形象地形容了拿着「遙控器」的父母與孩子間的關係。

父母在家庭養育和關係中,應該承擔的是作為「容器」的一個部分。

這個「容器」,要去幫助孩子去承載、消化孩子沒辦法承受的那些情感的部分。

但實際上,我們大多數父母卻根本做不到。

因為我們自己就有非常多的情緒和焦慮。

而這份情緒和焦慮,我們最方便投射的,就是孩子。

因為孩子在家庭當中是最弱的,是最沒有辦法去表達反抗的。

所以大多數時候,父母往往無意識的,就把這樣的焦慮投射給孩子。

在這些情緒中,比較大的一個焦慮,是分離焦慮。

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我也是一位母親。

在給孩子要斷母乳的時候,我自己就有一個很深刻的分離焦慮的體驗。

那時候我才發現,原來不是孩子不行,是媽媽不行,媽媽做不到跟孩子待在一起時讓孩子斷奶。

孩子的成長,會讓他們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

所以,就在無意識下,試圖通過奪過「遙控器」讓孩子離不開自己。

二是父母自身缺乏安全感。

強控制的父母,往往有一個不安全的內在。

可能是本身來自於沒有安全感的原生家庭;

也可能是年少時經歷過分離的創傷經歷,或被忽視、被指責甚至不被肯定的部分;

還可能是總被放到各個家庭當中寄養,始終沒有固定地待在他們父母的身邊等等……

這一切都會讓他們產生不安全感。

因為缺乏安全感,在長大後,他們就會想全面的掌控他們的生活,也包括他們的孩子。

這樣,他們的內在才不會感到恐懼。

在這樣的不安全感下,不管孩子要不要,他們都會一股腦地把自己所有未曾得到都丟給孩子。

比如,當年自己因為家裏條件不好,沒能成為大學生,就拼了命地幫孩子鋪路,讓孩子成為自己未能成為的大學生。

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難受的一件事,因為他自己的情緒不但沒有被承載,還要去承載來自他父母的這一部分情緒。

三是父母本身的自戀。

當父母說出「我做這麼多,還不是為了你」的時候,這裏面,還藏着我為了你的「犧牲」。

而這種犧牲,有一部分,就來自於他想要的支配感。

我為什麼要為了你付出這麼多?

因為我要讓你感覺你離開了我,你就活不了。

這,就是暗藏其中的自戀。

父母通過「控制」,讓孩子沒有辦法獨立,沒有辦法離開,以孩子的無能來鞏固自己的自戀。

我不斷地對孩子好,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把我所有的東西都給到孩子,我對孩子如此全能,就是我的成就。

但凡孩子獨立了,我的成就就沒有了,我的自戀就會受傷害。

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怎麼能夠不痛苦,怎麼可能不累呢?

如何拿回自己

人生的「遙控器」?

或許,你正處於像梅子一樣的年紀,苦於父母無處不在的控制欲卻又難以逃離;

或許,你已經長大成人,卻帶着強控制的養育環境留下的創傷,變得自卑敏感,過度依賴或難以管理自己的情緒;

又或許,你正是在這樣的環境長大,不想讓孩子再走自己的「老路」,卻又無意識將孩子扯如輪迴的父母。

這些年,真的辛苦你了。

我能感受到你在這其中掙扎的擰巴與痛苦,也感受到了你想盡力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消極影響的堅強,很累,但你還在努力着。

所以,我想陪着你一起,進行一些自我療愈,去試着做些改變。

首先,接受我們的憤怒。

面對強控制的父母,我們有憤怒,是合理的。

這意味着獨立的自我的覺醒。

如果一味地去順從,其實就是在壓抑你的自我。

我常遇到一些來訪者,他們聊到父母的時候會說:

「我知道他們對我挺嚴格的,管得很多,但我沒辦法。因為他們這樣做,是對我好,是愛我。」

每當聽到他們說這樣的話時,我都能體驗到很憋,很難受的感受。

這些感受,是來訪者的。

他們在壓抑着父母對他的過度的管教的那種生氣和憤怒,無法言明。

所以,接受你的憤怒,並適當地表達你的憤怒。

當然,這個表達憤怒,並非讓你天天跟父母打在一起,而是接受你對父母有這樣的生氣的過程,它不與你對父母的愛衝突,也並非不孝。

你氣的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生氣父母本身。

從心理上接受這個點,我們在情緒上才更能自洽,活得更舒服自在一些。

然後,去覺察。

覺察在這個原生家庭里的局限,看到父母和自己在無意識地重複哪一些代際傳遞。

更要去覺察我們與父母之間有區別的部分,我們能發生改變的地方,就從這裏開始。

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去做一些切斷,並去做新的改變。

比如,當我意識到,我對孩子重複了我的父母常做的吼叫,指責,那我下一次,就減少這樣的一個舉動。

這樣的減少特別重要,因為量的變化,才能帶來質的變化。

最後,立足當下,着眼未來。

有一句老話,叫「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簡單說,就是過去無論我們有再多的懊惱也好,後悔也罷,那都過去了。

我們更要去定義的,是未來。

過去,在強壓之下,我可能壓抑了自己的一部分內在。

那現在,我就要重新去認同我壓抑掉的部分,把我的身份認同放在未來的期待和目標之上。

過去的痛苦需要表達,但過去沒辦法改變。

而未來還沒發生,我們可以去做調整和改變。

如果我們一直沉浸在內在的創傷,沉溺在過去,我們就很難發展自信。

所以,去改變我們能改變的,去接納我們不能改變的。

當然,接納已經過去的這些,並不容易。

長期飽受這樣的控制,深陷無力,我們也許很難有足夠的力量去釋然自己的恨,接納滿是傷痕的過去,爬出深陷其中的漩渦。

試着去尋求專業幫助吧。

相較於父母,我們這代人有一個幸運,就是我們能找到人求助。

很多覺知、釋然的部分,我們可以試着去跟諮詢師這樣的專業人士探討。

比如,跟諮詢師討論覺知自我後,如何應對與父母的衝突:

如何委婉但明確地表明自己的堅持,樹立屬於自己的邊界;

如何在與父母的溝通不歡而散後,接納化不開的這部分矛盾;

如何在衝突和危機中,始終傾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

我們還能在諮詢師的幫助下,去看到自己不一樣的資源和力量,去更多角度地看待早年經歷對我們帶來的影響。

我們常說,心理諮詢是在修通和構建。

修通你內心隔離的情緒,封鎖的創傷,構建新的情感體驗,看到自己。

你能在諮詢師的接納中,把自己說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倒入諮詢關係這個容器里,慢慢沉澱、分層、澄清。

通過看見自己的感受,看見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這份從諮詢中得到的力量,或許能給你帶來比你的一輩子還長的價值。

因為它會帶你看見、覺察、接納自己,解決你當下的困擾,改變你的認知,並把這份改變傳遞到你的下一代,下下一代。

也許,從你開始,乃至你的孩子,孩子的孩子,都能將人生的「遙控器」,抓在自己的手裏。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大珠小珠落玉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202/1837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