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多發了幾篇關於富豪外run和留學的文章,挨了不少罵,有人覺得我這是忽悠大家出去。
不,我從來沒有鼓動過大家潤,從來都沒有。
我一直以來的論調都是:沒有最好的地方,只有最合適的,適合自己的地方就是最好的,並且待在哪裏都需要奮鬥。
想換個地方躺平還蹭人家福利的,待哪個國家都不受歡迎,真的。
但是呢,我就發現不少人對海外生活,以及在海外生活的人有偏見。
比如到現在還有人覺得,移到外國就是去做二等公民,去餐館刷盤子。
首先,出去就刷盤子的不叫移民,叫偷渡,黑出去的居多,至於為啥刷盤子,一來他別的幹不了,二來就是刷盤子工錢也不少。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這麼做了,因為留在國內做跑腿小哥,一個月也能賺很多了,犯不着出去吃苦。
至於二等公民,這麼說吧,只要是正常社會,沒人跟你一等還是二等公民的計較,大家都是正常過日子而已。
如果你非覺得有,那麼請問,你待在國內就是一等上等了麼?你是當上村長了,還是選上代表了啊。
其實說白了,你就是覺得會有歧視唄,我這些年一直在外跑,還沒經歷過什麼真正的歧視呢。
就是有一回在溫哥華過馬路,被一個白人酒鬼推了一下,那人是個流浪漢,後來我才知道,每年隔壁省份都給流浪漢買火車票,把他們送到暖和點的溫哥華,這樣大冬天在大橋底睡覺不至於凍死。
我被他推了一下有點懵,旁邊一個白人小哥馬上拉了我一把,跟我說sorry,還幫拎了下行李。
像這種情況你說算歧視還是不算呢?算的話,流浪漢歧視我,我應該很難過嘛,不啊,我當他是深井冰啊。
對比之下,我覺得在國內的歧視明顯更多。
就像我之前在留學那篇文章里講過的,中國孩子小的時候受打壓,長大了則是受歧視。
沒錢被歧視,有錢也被歧視;沒學歷會被歧視,學歷高了也被歧視,生在山溝溝里被歧視,長在大城市也會被歧視。
也不光是外人,連家裏人都可以光明正大的歧視你,比如你很努力的學習但考分不高,就會被罵怎麼這麼笨,你看誰誰誰家的孩子。
比如你年過三十,什麼都好就是沒結婚,那真的是歧視的巔峰,誰都可以對你評頭論足,連隔壁村老光棍都覺得你好可憐,一把年紀都沒人要。是不是很搞笑?
再說了,就算在海外真的遇到了歧視,那別人歧視你,是你的問題,還是別人的問題?只要不是你的問題,那有問題的就是別人,大膽的去削他唄。
千萬不要覺得被歧視了還是自己的錯,那是自卑不是歧視。當一個人自卑的時候,別人幹啥他都覺得是在針對他,這屬於有病,得治。
第二個偏見,是覺得出國會錯失國內的風口和時代紅利。
比如上個世紀90年代傾家蕩產去海外的,錯過了國內的房地產紅利;再比如早些年各種手段去HK的深圳人,遠不如啥都不干,待在村里等拆遷的……
怎麼說呢?所有的紅利也好,賺錢行情也好,都是事後才悟出來的,在當時大多數人是沒感覺的,否則的話,大家肯定啥都不干,都跑北上廣買房了。
這跟股票有點像,就是你也不知道哪裏是最低點還是最高點,只能跟着感覺走,或是隨大流,至於抄底還是逃頂了,那都是事後諸葛亮。
實際上早些年出去的,有混的好的,比如什麼朝陽啊,彥紅啊,也有混的不好的,混的不好的,你就讓他回來也吃不了國內的紅利,認知不到位。
更多的,則是兩邊觀望着,看哪邊好就往哪邊跑的,這種人不在少數,只不過不講而已,你以為他們在做單選題,A還是B只能二選一,但其實人家那是多選題,選項里有ABCDEFG。
你一個沒得選的人,因為狗屎運,僥倖過上了好日子,就去嘲笑人家有的選的,那就屬于格局小了。
你應該抱着一種開放的心態,而不是一根筋,然後拼命找例子來印證留下才是對的,那就讓人笑話了。
還有一種偏見則是認為,國外生活沒有國內方便。
我不知道這種方便具體指的是啥,但據我所知,只要不是非主流國家,以及太偏遠的城市,華人聚居的地方,你逛個中超、吃個中餐、點個外賣,跟住在北上廣沒什麼兩樣。
硬說有區別,那應該就是國內跑腿費低,外賣還有優惠,搞得商家都沒錢賺了,只好都用調料包。
而國外人工費用高,大家都有的賺,違法成本又在那裏,只好老老實實做飯,認認真真接單了。
我一直都說,如果你受過良好教育,有個一技之長,懂英文會開車的話,其實在哪裏生活,都沒有什麼不方便的,想去哪裏也就一腳油門的事,有不懂的開口問就可以了。
華人那麼聰明,稍微動點腦筋,都能過上當地中上產生活。
說不方便,或者覺得國外過的不如國內的,一般都是國內的有錢人,或者說是在國內有些關係和人脈的人。
我舉個栗子,大學同學的媽媽,具體是什麼職位就不說了,就記得她有任何交通違章,給親戚打個電話就全部搞定了,從闖紅燈到貼罰單都可以。
這還算是有點關係的老百姓,那更有錢更有關係的人,日常生活是什麼樣子,我們普通人是想像不到的。
要是他在國內出入VIP通道,看病買房什麼的,打個招呼就搞定,潤到海外了之後,所有的前呼後擁、資源關系統統都不好使了,身邊連個拍馬屁的都沒了,那這個失落感是很大的。
所以才有那麼多老闆級的人物,早些年拿了美國綠卡,最後都退了回國了,他不習慣做回普通人了呀。
如果您在國內也是差不多情況,又特別在乎身份和體面,那麼我的建議就是國外玩玩可以,定居就不要了。
比如你在國內大小是個局長行長,出去了只能做個小職員,哪怕收入上講差不多,但落差感你是受不了的。
既然海外生活仁者見仁,為啥還有那麼多潤的呢?答案是:為了子女的教育。
坡縣銀行界有份報告,說國內的高淨值人群,也就是家庭淨資產1000萬人民幣以上的群體,他們中76%以上的人都很關心孩子教育;
6成以上傾向於送孩子出國讀書,希望他們思想上更開放,能獨立思考,因為他們這一代人缺乏這方面的能力。
而這些人里有1/3的是期望孩子畢業後回國工作,認為他們回到中國會有更好的發展前景,並傾向於孩子根植於中國傳統的社會價值觀,而不是老外的那一套。
那有人就說了,既然都要回國工作,幹嘛還要出國念書啊,國內教育不好嗎?
這就是你的不對了,我們國內的教育資源,不是好不好的問題,是夠不夠的問題。人人都想讀985、雙一流,但每年這些學校才招多少名額,而高考生又有多少?
如果你的孩子,很拼很乖的學習,高考超常發揮上了一本線,全家喜極而泣,結果發現,隨便一個雙非大學都要很高的分數,而他的成績只能上個廣西還是四川的沒聽過名字的院校(不是說這倆省份不好,就是一個比方)。
但同樣的成績,申請海外高校,有一溜的備選名單,任何一所世界排名都不錯,換做你是孩子爹,你會怎麼想?
是不是想着孩子的辛苦,能夠更值得一些?如果花點錢,讓他有了更好的前途,那為什麼不呢?
還有就是我前一天文章里說的,尊重人的多樣性的問題。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些會運動、有些有藝術天分,還有些會讀書,這都屬於單能力很強的。
就好比蘋果、檸檬、桃子香蕉都是水果,每個營養價值不一樣,教育(澆灌)的意義就在於讓檸檬更算,蘋果更甜,而不是說香蕉最貴,所有的都得長成它的樣兒。
現在的國內環境就有點內味兒,就是明明大家都各有天分,但會讀書的小孩身上就會被附上很光環,仿佛只有會讀書的才是聰明的,有前途的,別的都不是。
那如果你的孩子剛好是個數學稀巴爛的音樂天才,你怎麼辦呢?國內的學校都不要,那就眼睜睜的看着他彈鋼琴的手,去貼瓷磚麼?
再舉個栗子,如果有個家境貧寒的學霸,一路碾壓式讀書,畢業了在北上廣就業,因為在城市裏沒有根基,在國內被稱為小鎮做題家。
但如果他中間出了國,念了個牛校然後畢業進灣區大廠,雖然乾的也是寫代碼的活,但搖身一變,那就是矽谷精英了。
在北上廣待很多年都混不到一套房,但是在加州可能很快就買房買車了,這找誰說理去?你能說他換個地方奮鬥就錯麼?
對於送孩子出國念書,評價也褒貶不一,最常見的就是出國花了幾百萬,回來月薪三千那種。
或者說賣房出國,回來工作很多年都買不了當年的房的。很多人都喜歡拿類似的栗子來證明出國留學不值得。
先不說這種事發生的概率大小問題,我就問一句,如果孩子真這樣了,那證明本身就沒啥大能耐啊,他就是不出國也照樣不會有出息到哪裏。
家長付出代價那麼大,是不是當初把出國當成病急亂投醫時的良藥啦?
我就遇到過一些家長,說孩子在國內成績不好,想送出國,問我行不行?
我一般都會問,為啥成績不好,答案是沉迷網絡、愛打遊戲。他在國內都打遊戲,出了國就不打了麼?沒有了父母的監督,那不得玩到猝死啊。
孩子在國內什麼樣,到了外面大概率就還是什麼樣,不會有什麼大改變,該宅的還是宅,不善交際的照樣還是會不善交際,在問要不要送出去之前,得先看孩子適合不適合。
如果他學習能力不好,自律性也很差,甚至生活都無法自理,你指望買張機票送出去,回來就能換了個人一樣,那不是做夢麼?
國外有好的教育資源不假,但也得看自家的孩子能不能接得住不是麼?
它諾獎得主再多,好教授再多,你孩子常年曠課,有啥用啊?圖書館資源再豐富,客座教授再牛逼,你孩子從來不用,那不是給人白送錢嘛,人家資源再好,跟你孩子有什麼關係呢?
這樣的,你別說花了幾百萬,你就是花幾千萬,該扶不上牆還一樣扶不上啊。
留學不是終點是起點,同樣潤也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個起點啊親。
哪怕咱就是時代的一粒棋子,那每個棋子也得有自己的規劃跟機會,而不是走一步算一步,任人擺佈啊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