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知乎高贊回答刷屏:成人社會的4個強者法則

思維不同,人生不同。

知乎上曾有人提問,是什麼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其中一條只有7個字的回答,竟然獲得了上萬人的點讚。

那個回答是:思維方式的不同。

的確,思維方式的差別,不僅關係到你的能力,而且還決定了你未來能到達什麼樣的高度。

通過這幾年的工作經驗,我發現,真正的強者,一般都具備以下四種思維。

完成比完美重要

你有沒有以下三種經歷?

制定一份工作方案,一心想着能夠驚艷全場,結果連最粗淺的版本都沒做出來;

寫一篇文章,總希望能夠把字詞拿捏得恰到好處,可最後只寫了個標題就沒再繼續;

讀一本書,幻想着能夠有大塊的時間一鼓作氣讀完,可惜總沒有這個時間,書也成功落了灰......

這些表現看上去是被完美主義所毒害,但深挖之後,才知道,它是拖延症的一種。

《嗨,心理學》裏提到,拖延症有六大類型,完美主義者正是其中之一。

正如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列奧納多·達·文西,他是非常難得的繪畫天才,但是在他67歲的生命里,他的畫作不過才20幅,其中有5、6幅在他生命的最後也沒有完成終稿。

因為他過於追求完美,所以他的出畫率和完畫率都很低,創作時間也比別人長很多。

而同為文藝復興美術三傑的拉斐爾,在短短37年的生命中,就完成了300多幅畫作。

達文西也對自己的拖延症非常苦惱,他在手稿中寫道:「告訴我,告訴我,有哪樣事情是完成了的?」

可惜,達文西終其一生也沒能戰勝拖延,最後帶着遺憾和這個世界告別。

達·文西如果能夠先把畫作完成,再去完美,或許他留給世人的寶藏會更多。

先完成,再完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行動起來,掌握自己的人生。

就像旅自律博主Kris說的:不必過分苛責自己,小步快跑,快速疊代,才能降低試錯成本,實現自己的目標。

關於如何跳出追求完美的怪圈,Kris曾給出兩條建議:

第一,設置完成任務的時間。以完成為基準線,先從大方向上搞定,暫時不必過多注意細節。

第二,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我們要堅持推陳出新,一點一點改善和提高,或許會出現意料之外的效果。

記住,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一味陷在追求完美的法則里,反而會束縛住自己,這不是追求,而是強求。

真正的成功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在起跑的時候有勇氣大步向前。

堅持利他

曾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深夜,外面狂風暴雨,一對夫妻跑進美國費城的一家酒店,想要住宿。

可惜房間早就訂滿,再沒有多餘的空房。

夫妻非常失望,轉身就要走進風雨里繼續找住處。

接待員博爾特想了想,又喊住他們:請先等一等,如果你們不嫌棄就去我的宿舍休息一晚吧,風雨交加,實在不忍心看你們再去找住處。

夫妻倆內心非常過意不去,但又沒有其他辦法,只好住下。

第二天告別的時候,夫妻倆特地問了博爾特的全名,表達了感謝。

兩年之後,博爾特早就把這件事拋到了腦後。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封來信,信里誠摯地邀請他去紐約最好的酒店——華爾道夫工作。

博爾特驚呆了,原來當年住在他宿舍的那對夫妻,正是華爾道夫的建造者阿斯特夫婦。

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博爾特的經歷正說明了這一點。

極致的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可惜有很多人都不明白這一點,他們一味想着從別人身上得到點什麼,卻不想着自己可以付出什麼。

《嗨,心理學》裏寫道,「人是一種社會動物,是無法與他人斷絕聯繫而獨自生活的。可以說,幫助他人和我們個人的幸福息息相關。「

深以為然。

你為別人考慮得越多,別人自然會投桃報李回饋給你更多;你對待別人越自私,別人自然也不願多為你想分毫。

只有多施以援手,給別人一些善意,才能將心比心,獲得一份來自別人的幫助。

讓別人一寸,分別人一點,才是強者的大格局和大智慧。

反事實思維

在前陣子的冬奧會上,我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

站在領獎台上的運動員,銅牌得主總是要比銀牌得主笑得更燦爛,一開始我以為是個例,但反覆觀察後才發現,幾乎都是如此。

我十分不解,難道得第三名要比得第二名,還令人興奮?

《嗨,心理學》這本書給了我答案:銀牌得主,覺得自己和金牌失之交臂,所以格外惋惜;而銅牌得主,感覺自己是以微弱優勢贏了比賽,所以更容易滿足。

這種思維,在心理學中,被稱為「反事實思維」。

因此,面對同一件事,思維模式不同,效果也不同,收穫到的幸福感也會截然相反。

人要用成長型思維看待失敗,在遇到失敗時不說:「我輸了」,而要學會說:「我又學到了」。

及時調整低谷時的心態,學會換個角度看待事物,才能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裏,該往哪個方向努力。

普通的人抱怨結果,優秀的人尋找原因,而強者會改變舊的思維模型。

正如一句話所說:你相信什麼,才能看見什麼;你看見什麼,才能擁抱什麼;你擁抱什麼,才能成為什麼。

皮格馬利翁效應

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故事。

塞浦路斯國王皮格馬利翁特別喜歡雕刻,他用精湛的手藝雕刻了一座美麗的象牙少女像。

因為皮格馬利翁對這座雕像傾注了非常多的心血,所以他萌生了要娶這座雕像的念頭。

於是他就日日夜夜向神明祈禱,希望可以讓這座雕像成為自己的妻子。

神明被他的執着打動,就賦予了雕像生命,並讓他們結為夫妻。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簡單來說,你的心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件事情的走向,你若給自己設限,那處處都是圍牆;但你若打開內心,條條大路都能通向羅馬。

哈佛大學做過一項研究,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成就85%和心態有關,15%和智力以及工作經驗有關。

你越堅信的,就越會奔你而來;你越排斥的,就越會離你而去。

人生在世,得失在於心態的轉變,頂峰和低谷也不過是在一念之間。

別給自己的內心套上枷鎖,也別給自己的眼睛蒙上一層紗。

真正的強者都敢挑戰不可能,也敢踏平荊棘,一路向前。

我們要及時轉換思維,維穩心態,不因一時失敗而鬱鬱寡歡,也不因一時順境而沾沾自喜。

人生不是靠幾把牌來定輸贏,人生是個牌局,得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願你保持清醒,餘生一路坦途。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實用心理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013/1815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