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為"身體寫作"正名,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政治正確"?

作者:

不是頒給堅守"言論自由"的作家魯西迪、不是反抗"謊言、媚俗現實"的昆德拉,也不是"反烏托邦"的阿特伍德,這屆諾獎依然出乎意料頒給了法國作家安妮·艾爾諾。一位絮絮叨叨個人記憶與"身體體驗"的女作家,這是諾獎對諾貝爾遺囑頒給"具有理想主義傾向的傑出文學作品"的反叛嗎?

01

10月6日,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瑞典學院宣佈法國作家安妮·艾爾諾摘得桂冠,其獲獎理由是:"因為她以勇氣和高度敏銳度揭示了個人記憶的根源、疏遠和集體限制"。

很多人問,安妮·艾爾諾是誰?大部分中國讀者沒有讀過她的書,說是在法國很有名,得過"杜拉斯文學獎"。杜拉斯的作品就很難讀,被認為是"知識分子寫作",作品很"小眾",生活也很拮据,不像薩特、波伏娃等引領"文化潮流"。杜拉斯直到晚年轉向通俗文學,以她早期經歷的自傳小說《情人》一炮而紅,"異國不倫之戀",一位白人少女與一位黃色人種富二代,這樣的驚世駭俗,一反她以前的謷牙詰屈而是以口語化、短句,個人講述,回憶夾雜旁白而取勝。

艾爾諾更極端,無人稱、無故事情節,全是記憶的碎片與事件的發散堆積,創造出"一個人的生活博物館"。

"吃飯、睡覺、性愛",一切圍繞個人身體展開,歷史事件變成背景,嚴肅的世界被消解。

艾爾諾只在國內出過一部中文版作品《悠悠歲月》,有人說人民文學社壓中了。如果人文社壓中了,她的書早就印好待售。事實是,得知她獲獎,很多人到網上搜有關她的書籍,才得知缺貨。人文社趕緊加印,目前是預售。她的書以前賣的並不好。

這兩天看到很多評論家對她的溢美之詞,大家不好意思說"看不懂",既然獲諾獎了,一定是達到了水平線,我們不得不調整認知。但我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或許她在文本上有創新,碎片化的寫作、記憶也符合這個網絡時代,但要說是"卓越的作品"我並不苟同,也可以說是我的閱讀還是偏"嚴肅文學",喜歡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福克納、黑塞、萊辛等等,具有"理想主義傾向"的作家,他們在為人類精神建立"一個磅礴的世界"。

02

"女性、身份政治",這是西方文化的"主流",代表左派"身體解放"的高峰,但同時也是人類精神的死胡同。

不論媒體如何美化:平實的寫作,文本創新、拼貼,反男性宏大敘事等等。但艾爾瑪在法國還是遭至不少質疑,她也說到"羞恥、羞辱",像是女性獨有的經歷,因為這些都與女性身體和生理有關:月經、初潮、乳房、懷孕、墮胎,這些私密問題變成了"顯問題",說明世界願意"傾聽女性"聲音,筆是女性表達自己的武器,但"個人記憶"或者說放大的"個人心理感受"是否就是女性的普遍性問題或者說是世界的真相呢?這依然是把女性放在一個"她者"的位置,猶如波伏娃在《第二性》所說,女性習慣把自己放在一個從屬地位,從她把愛情當作事業那一刻就註定了,因為她主動把自我價值的評判交給了男性,而男性天生會把事業放在生命重要位置,愛情只是生命的一部分。

由"個人"構成整體,從個人的正義到社會的正義,從經驗世界到超驗世界,文學一直在拓展"精神性審美"。但後現代卻否定了超驗世界同時反現代理性,只好在現象世界尋求慰藉,然後又縮小至身體的"短暫激情"。這或許也是文學、藝術的整體困境。一位保守派批評家說,這也是"基督教文明"整體衰落的結果,不論是政治、文化、藝術,大家關注的中心已經從世界整體縮小到"個人身體",從美國保守派與進步派關注的議題就可以看到,不論是同性婚姻還是變性、墮胎,涉及的都是身體自主權,如何不承擔後果以滿足肉體欲望。艾爾諾正符合"女性、多元文化、身體自由"等左派"主流話語",她也說自己是左派。她的獲獎看似意外但也是情理之中,受"進步主義思想"影響的評委自然會把獎項頒給"政治正確"。

03

艾爾諾在《簡單的激情》裏大膽、粗魯的描述,曾被法國批評者判定為淫穢和悲觀主義者的作家。但對於反傳統的作家來說,污物、生理性描寫恰恰被認為是"革命",他們可以把"神聖"的一切拉下神壇,呈現世界最荒蕪、人性最污穢的一面。

這也是後現代主義的特點,世界一切都是虛無,沒有意義,也沒有公理。唯有個人的主觀感受是真實的。

應該說時代給了"個人書寫"機會,讓諾爾瑪可以獲獎。根據她小說改編的電影《正發生》2021年獲得金獅獎。小說講述在1963年的法國,一位才華橫溢的23歲女學生安妮意外懷孕,但當時法國女性被禁止墮胎,安妮原本一片光明的前途因此驟然被蒙上陰影。期末考試即將來臨,她的肚子也越來越大,在羞恥和痛苦中,安妮試圖脫離困境束縛,儘管冒着鋃鐺入獄的風險。小說細緻入微地描寫了安妮在尋求幫助時所受到的身心折磨,這很容易引起女性共情。

鑑於近年來美國圍繞女性"墮胎權"的政治鬥爭日益激烈,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了"羅伊訴韋德案",讓美國自由派十分不滿。這部影片近日將在美國放映,也將是從文藝方面的一次回應。

《正發生》電影海報

碎片化,瞬間的個人感受,是後現代小說的風格,如果讀者要把瞬間的感受放大到人的一生幸福來做抉擇,那一定會被帶到溝里。

所以,讀者在閱讀這些作品需要更豐富的閱讀經驗,腦補背景、原因,不然,我們一定會得出錯誤結論,會把"生孩子"當作阻礙個人成功的絆腳石,只要能"墮胎"問題就解決了,而不是去想,性自由的後果會伴隨懷孕的風險,女性該如何保護自己,其實決策權可以掌握在發生關係前,之後也可以用藥物阻斷,而不是要等到胎兒成形,然後才在個人前途與胎兒生命之間做抉擇。況且個人前途與生育孩子也不構成絕對的關係,所以,這樣的痛苦比之生存、戰爭、強權、虐殺、政治謊言還是要輕。

因而,較之碎片化的寫作,我還是更喜歡宏大、嚴肅的文學。說我傳統、落伍也罷,因為我還是相信精神超越物質,精神性審美要高於感官體驗。

END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曼話空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009/1813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