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王朔在《三聯生活周刊》開了個專欄叫《狗眼看世界》。
這位「京圈才子」化身「咬人的瘋狗」,逮住誰咬誰。他罵張藝謀是「搞裝修的」,罵余秋雨「冒充文化人」,罵金庸「抄襲《紅樓夢》」,還罵郭敬明是個小偷。
到了2007年,他更是在《明星在線》上挨個導演、演員說了個遍,搜狐最後給的新聞標題叫「做客搜狐娛樂兩小時,王朔什麼都說了」。過足了嘴癮,王朔一隱就是8年,再出面已是2015年。
2022年8月,王朔出版了全虛構長篇小說《起初·紀年》,他曾揚言「誰寫長河似的小說誰就是傻子」,可這本新書他寫了140萬字。這幾年他一直在寫,每天500字,書房外整天外開着電視,只有畫面沒有聲音,只為有個人影。
1
1958年,王朔出生在南京,父親是政治學院教員,母親是一名醫生。兩年後,王朔全家遷往北京部隊大院,成了大院子弟。
王朔原名王岩,「朔」這個字是他自己改的,因他上小學後班裏有個女生跟他重名,王朔自己從字典里找了這個「朔」字。
父母工作都很忙,王朔剛滿月母親就被調去湖北工作,他一歲半就進了保育院,好幾個星期才能回家一趟,對爸爸媽媽根本沒印象,十歲了還不能在人群中分辨父母。
長大後王朔回憶,小時候不知道孩子是父母生的,還以為國家有個專門培養孩子的工廠,(人)出生了就送進去。
10歲那年,王朔脫離群宿環境,被接回家跟父母一起生活。他跟爸媽不熟,印象里父親永遠穿一身軍大衣,母親是一身黑呢子褂子。
因為沒人管,王朔跟着大院裏一群野孩子學「壞」了,打架、逃課、抽煙、泡妹子,天天在大街上溜達。有次他跟同伴把一隻老警犬吊起來,還給剝了皮,捅下了大簍子。
軍人出身的父親回家把他一頓痛揍,直到自己打不動了才鬆手。王朔含着淚咬牙不肯認錯,以此來抵抗父親的權威。
童年王朔(左一)
在母親那裏,他也同樣沒得到多少溫暖。
母親薛來鳳是軍醫,晝夜輪班,事業心強,平日裏很少在家。有次王朔闌尾炎發作要動手術,可母親卻選擇在院照顧病人,直到手術結束才出現。王朔從麻醉中醒來,面對昏暗的燈光喃喃自語:「我永遠都不會原諒她。」
得不到母親的關注,王朔就故意闖禍惹怒她,上小學就寫過5000字檢討,最常寫的一句話是「做了階級敵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兒」。
每次他闖禍母親都被叫到學校挨訓,回去她就會對着王朔大吼大罵。
有次母親吼道:「小小年紀就不學好,不好好學習就給我滾!」王朔脖子一梗,嗆她道:「你憑什麼這麼說我?這會你管我了,平常你到哪去了,該滾的人是你!」
母親反手給了他一耳刮子,王朔頭也不回跑了。第二天母親請假去找他,一遍遍喊王朔的名字,聲音都喊啞了,可王朔就是不答應,他悄悄跟在母親身後,心裏生出一種報復的快感。
從那以後,王朔變得更加叛逆,跟同學、老師關係更差了:
「我是超級攻擊型人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就是一個病人,我是一隻瘋狗,咬死人不償命。」
2
1977年,王朔在父親安排下進了青島海軍部隊鍛煉。
他在衛生所待了半年,學包紮,學輸液,還學了解剖,可到頭來也沒從事護理工作。
一年後海軍整編,王朔被派到一個部隊倉庫當衛生員,閒着沒事就看書,看着看着他覺得自己也能寫,就執筆寫了篇小說,取了個名叫《等待》,投給了《解放軍文藝》,沒想到還真發表了。
編輯跟他說:「你應該下到潛艇部隊,深入生活20年,一定能寫出一個特別牛的。」可那時他的志願不在此,他每月領幾十塊工資,日子過得平穩。
兩年後王朔退伍,分到北京醫藥公司當業務員,主要工作是「賣假藥」,因為業務不景氣完不成工作指標,老被扣工資。
王朔心裏憋屈,跟朋友葉京一合計,走上了「倒爺兒」的野路子。
他跟着葉京到廣州進貨,進墨鏡、收錄機、電子表、喇叭褲。5塊錢進的電子表,轉手就賣85塊。他還跑去開夜班的士,去機場宰剛歸國的華僑,一晚上能賺夠三個月的工資。
可王朔膽子細,做買賣怕囤貨,開黑車怕被抓,只能偷偷摸摸干,可還是被組織發現了。為了免受處罰,王朔乾脆辭了職,還直言「我不想給體制賣命,我要去找到自己內心的自由」。
辭了工作的王朔開起了烤鴨店,可他不是經商的料,折騰了一陣就賠錢了,只能回去「家裏蹲」,爸爸看着這個「不爭氣」的兒子,直接說:「滾,這個家不留你。」
屢屢碰壁的王朔,最終還是走上了寫作的道路。
1984年,王朔寫了個中篇《空中小姐》投給《當代》雜誌,講的是一個水兵和空姐的戀愛故事。經驗豐富的老編輯一眼就看出了王朔的才華,他叫王朔刪減字數,還改了一個「光明」的結尾。
這部作品一出手就被尤小剛買走了影視版權,王朔還獲得了文學新人獎。
接下來,王朔又跟妻子沈旭佳合寫了《浮出水面》,稿費一千多塊,為了不繳個人所得稅,王朔決定署名寫自己和妻子兩個人的名字。
嘗到甜頭的王朔繼續寫下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橡皮人》《我是你爸爸》都是那時候的產物。《橡皮人》取材於他去南方做「倒爺兒」的經歷,王朔塑造了幾個麻木、混沌的小市民,開篇第一句就是「一切都是從我第一次遺精時開始的」。
這部作品被馬未都選進《小說選刊》,刊出前主編把這句刪掉了,編輯馬未都不舍,偷偷跑到印刷廠加回來,最終大火。
80年代,王朔成了整個中國年輕人的精神偶像,他的作品題材大眾,語言鮮活,人物有痞勁,鼓勵年輕人解構權威,挑戰父親,啟發着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青年。
《頑主》
1988年,王朔有四部改編電影上映,分別是《頑主》《大喘氣》《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和《輪迴》,影響最大的是《頑主》。
電影上映後,有空調工人到王朔家施工裝空調,過程中聊起剛看的夜場《頑主》,工人說:「寫這片子的師傅准跟我們這樣的人一起混過。」
王朔聽見樂了,明白自己已經「滲入到了群眾深處」。
「一不留神兒,成腕兒了,那是我第一次在社會上有了知名度,有些不成器的人開始羨慕我。」
電影上映之後,王朔的名字響遍全國,他在一個大雪夜請朋友們看電影,眉飛色舞地對葉京說:
「中國電影哥們兒現在平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