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眾連日大排長龍弔唁英國女王
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伊利沙伯二世)逝世,大批香港人到英國駐港總領事館獻花致意,甚至在酷暑下排隊三、四小時簽弔唁冊。BBC中文網在現場訪問老中青三代,不同世代對英女王和港英殖民時代有不同記憶,有市民直言「戀殖」是國安法下的「另類政治表態」。
周一(9月12日)香港中秋節補假,大批市民身穿黑衣、手拿鮮花到英國駐港總領事館排隊,人龍排到香港公園水池,不少人排了近四小時才能進入館內簽字。現場多數是中老年人,也有家長帶同年幼子女到場。現場氣氛平靜肅穆,曾一度出現警車,但沒有警察巡邏。
有市民自製花牌,印上羅大佑名曲《皇后大道東》歌詞「這個漂亮朋友,道別亦漂亮」、「事頭婆(老闆娘)!多謝您給我們最美好的時光」、「主懷安息,萬古流芳」等字句,有人在花束旁放置蠟燭、英國童書角色「柏靈頓熊」及「港英旗」等,也有人用手機播放英國國歌《天佑女王》。
老年港人:「戀殖」無罪
75歲馮女士強調懷念是自然地發自內心的,並說「戀殖無罪」。
不少排隊人士是40到60年代初出生的長者。60多歲的李先生手拿菊花排隊,他尷尬表示這是平生第一次買花,「以前追女仔都沒買過花」。他形容英女王是「恩人」,殖民地政府讓香港經濟蓬勃,社會自由開放,「罵英女王、罵警察,講什麼都可以,不會家長式管治」。
78歲的黃女士也專程到太子花墟買了一束新鮮黃玫瑰獻給女王,她憶述小時候每年女王誕辰日都很開心,會收到杯子和食物,長大後自己在工廠打工,子女享受免費教育成為有文化的人,她哽咽說對此「一輩子都很感恩」。
她說記得英女王訪港的新聞,形容她高貴大方、優雅親民,「不會看不起窮人,去屋邨探居民不會圍着一堆保鑣,去街市會和賣菜佬握手,不會嫌髒、嫌有菌,與現在的領導人分別很大。」
75歲馮女士則表示,在女王傳出身體抱恙當晚徹夜難眠,得悉她逝世後忍不住哭,隔天就到領事館獻花悼念。她流淚對BBC說:「不可能對她沒感情,怎麼可能統治了156年,對自己的(前)宗主國、對女王無動於衷,那是冷血的。」
港府近日修改教材稱自1842年以來,英國在香港所實施的是「殖民管治」,並沒擁有香港的主權,因此香港不是「殖民地」。但馮女士表示,小時候去哪裏都有女王的身影,學校、警署、鈔票上都有女王肖像,電視凌晨「收台」(播完全日節目後)也會播放《天佑女王》,「她領導香港是無可置疑的」。
她批評,女王逝世後港府建築物沒有下半旗致哀,是對前宗主國「忘恩負義」,指現在的政府官員很多都是英國訓練出來的,「很失禮人」。
她指英治年代港人豐衣足食,有良好的教育和醫療制度,也有完整的法治,讓全世界都來香港投資。「我們沒有受到共產黨的迫害,大陸發生『大饑荒』和武鬥,香港完全是很和平的過了這段日子。」
她強調懷念是自然地發自內心的,「戀殖無罪」。「我戀殖又如何?英國對我們好,我們不應該戀殖嗎?難道我們戀共產黨?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何戀殖?為何我懷念過去,而不是現在這個政府?這是誰的錯?」
就在大排長龍隔天,中國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中聯辦)旗下《大公報》刊出評論文章指「極少部分人」至今仍然存在「戀殖心態」值得關注,強調「去殖民化」是個系統工程,需要久久為功。
文章又斥「反中亂港分子以及反華媒體是在進行一場別有用心的政治宣傳」,編造港人對「殖民統治時期的美好回憶」,藉此攻擊國安法實施後的香港特區新局面。
中年港人:另類政治表達
48歲的謝先生也認為此際悼念女王是「另類政治表達」,他帶同女王最愛的哥基犬一同致意,並在狗帶上夾上英國國旗。
除了老一輩,領事館外也有許多中年人,他們在七、八十年代出生,在香港最繁榮的九十年代長大,不少人表示計劃移民。
40多歲的梁小姐表示,英女王是「精神領袖、國民祖母」,也是自己成長的一部分,英治時代每年都留意其聖誕文誥,鈔票都有女王頭。「是『唔啦更』(沒有關係),但就是有種解釋不到的感情,好像我祖母一樣,我見她多還比見自己的祖母多。」
她說1997年主權移交時已經有失落感,現在香港風光不再,加上英女王逝世,更感失落,「很想快點走,在考慮移民」。對於外界批評英國王室代表殖民和侵略,她指看電視劇《王冠》就知道很多決定不是女王能夠控制,而且相比港英時期的不平等,「現在回歸中國又如何?我們變得更自由,還是更不自由?更開心,還是更不開心?大家心裏有數」。
陳氏夫婦帶着11歲和8歲的子女來,他說兩代人都在伊利沙伯醫院出生,對女王逝世感到更「貼身」。該醫院為香港九龍的龍頭醫院,1958年由王夫愛丁堡公爵菲臘親王主持奠基,1963年落成後以英女王命名。
陳先生說香港由漁村變成現在的繁榮都市,「沒有英國就沒有香港」,又形容女王是值得尊重的人。「任何值得尊重的人都會來鞠躬,不要動輒說『勾結外國勢力』,卻不反省自己有什麼行為令我們香港人這麼不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