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王維洛:洪荒大裂變之前 長江真是倒流的

—長江的倒流和黃河的不流——兼談中國的基礎教育

作者:
中國大中小學教育的一個問題就是,該教的不教,不該教的亂教。什麼時候,當中國的大中小學生都懂得,長江原本是從東流向西流的;黃河原本只是內陸河,只是在15萬年前才切穿三門峽東流入海的;上海和長江三角洲是靠長江攜帶的泥沙淤積出來的;華北平原,包括蘇北平原的一部分也是靠黃河攜帶的泥沙淤積出來的……那麼中國就可以避免許多愚蠢的大工程上馬,如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長江三峽大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等。

圖1:2022年8月李克強深圳考察期間說「黃河、長江不會倒流」,圖片來源:網絡截屏

一、李克強在深圳說:「黃河、長江不會倒流」

中共北戴河會議結束,習近平北上錦州參觀遼瀋戰役紀念館,李克強南下廣東深圳,向鄧小平的銅像獻上花圈。在深圳考察期間,李克強發表了「黃河、長江不會倒流」的言論,引發媒體和公眾的關注,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和引伸。

比如《美國之音》的《時事大家談》在《「長江黃河不會倒流」:李克強的最後抗爭還是無奈吶喊?》節目中,有如下介紹與評論:中共總理李克強上星期在視察深圳時發表了兩場演講,「重申改革開放不會停頓,長江黃河不會倒流」,並且在鄧小平銅像下,呼籲深圳人發揚拓荒牛精神,殺出改革開放的一條血路。於此同時,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北上視察國企重地遼寧,強調「自力更生,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同時重提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少數人富裕,而是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觀察人士認為,習近平北上和李克強南下顯然有南轅北轍和互別苗頭的跡象,其中以李克強頻頻撂重話堅持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尤其發人深省,引發外界廣泛的不同解讀。習近平勢力真的在神秘的北戴河會議中遭受重挫?李克強視察深圳的種種言行在當前中共語境中算不算出格?

二、長江的倒流與黃河的不流

對於李克強的「黃河、長江不會倒流」一句中的政治含義是什麼?李克強指出的「改革開放不會停頓」又指什麼樣的改革開放?這些都不是筆者在本文中要討論的問題。

本文要討論的是,在歷史上,長江是否一直是從西向東流的?本文要討論的是,在歷史上黃河又是怎樣的一條河?它又是怎麼流的?其實筆者在這裏講述的只是最基本的地理知識,本應該在中國中小學中傳授的基礎知識。

2.1.長江原本是從東向西流的

朱汝蘭撰寫的《長江傳》一書中指出:「也許,人們並不知道,在遙遠遙遠的年代,地球上並沒有長江的蹤跡。孕育在母體中的嬰兒時期的長江,是一條從東向西奔,倒躺着的『倒淌河』」。

朱汝蘭繼續寫道:「大約兩億多年前,那時候長江流域西部還為古地中海所佔據。那個古地中海很大很大,又叫『特提斯』海,是指從約24億年前開始,就橫貫在歐亞大陸南部的一個巨大海洋。大概範圍是西起比利牛斯山、阿爾卑斯山,經過小亞細亞半島、高加索山、伊朗高原、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直到中南半島和爪窪島。茫茫一大片,天連水,水連天。」

嬰兒時期的長江從東向西流的原因是:那時的地勢是東高西低。

朱汝蘭進而解釋說:「那時的地勢是東高西低,青海南部、川、滇西、滇中、黔西乃至桂西的大部分,都被海水淹沒。四川盆地和鄂西是一片廣闊的海灣。海灣向東一直延續到巫峽和西陵峽之間,湖北的秭歸當時(是)濱海。這片海南接印度洋,東連太平洋,煙波淼淼,海天蒼蒼。」(筆者註:如今秭歸就是三峽大壩所在之處)

「大約在距今1.8億年前,由於地球上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一種形成山脈的地殼運動,海底的岩石挺了起來。於是崑崙山脈、可可西里山、巴彥喀拉山、橫斷山脈開始出現,秦嶺突起來了。長江中下游南半部也隆起為陸地。這是力的爭鬥,在轟轟烈烈的地殼運動——造山運動面前,古地中海,寬而無際涯的海面大規模地無奈地向西退縮,不僅從西藏、青海南部、川西退出,還從黔西、桂西退出。原始的雲貴高原乘機崛起!也許是撤退得太匆忙,也許是希望為後世留下點痕跡,古地中海西退後,在橫斷山脈、秦嶺、雲貴高原之間的低洼處留下了巴蜀湖、雲夢澤、西昌湖、滇池等幾處大水域。或許是不甘寂寞,它們相互間用一條水系串起來了,從東到西,追溯着,經雲南西南部的南澗海峽,流入古地中海。這就是流向正與今日相反的西部古長江的雛形。」

古長江是從東向西流的,正好與當今的流向相反。

「大約在距今1.4億年前,地球上發生了更大規模的地殼運動,上游的唐古拉山脈形成,整個青藏高原緩慢抬升,古地中海進一步退縮。

到距今1億年前時,四川盆地緩慢上升,雲夢、洞庭盆地下降。那時,以巫山為分水嶺,西部的古長江流入四川盆地的巴蜀湖,東部的古長江流入雲夢、洞庭盆地的湘鄂湖。

在距今3000至4000萬年前,地球上又發生了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在此之前形成的地層幾乎都發生了變化,或褶皺、或變質、或斷裂、或上升。這次距今最近的大規模的地殼運動,因喜馬拉雅山脈而得名,總稱它為喜馬拉雅運動。所形成的褶皺帶為最新的褶皺帶,直到現代活動仍然強烈,其中就分佈着世界上最高的山脈。

在這次運動中,長江流域普遍間歇上升。

上游經過劇烈上升,形成高山、高原和一些斷陷盆地,伴隨着河流下切作用,形成了一些峽谷;中下游的上升幅度較小,形成一些中、低山和丘陵,同時有些低凹地帶下沉,形成兩湖、南襄、鄱陽、蘇皖等平原。

這時的地貌輪廓已與現代的地貌相似。

這是一次洪荒大裂變。

在距今300至500萬年前,在喜馬拉雅山強烈隆起的影響下,青藏高原強烈隆起。

西高東低地勢形成。

從湖北西部伸向四川盆地的古長江,溯源侵蝕作用加強,愈加向東延伸,最後切穿巫峽,江水輾轉於高山深谷之間,『東西長江』貫通一氣。」

古長江從東向西流,是因為地勢東高西低;現代的長江從西向東流,是因為地勢西高東低。引起長江倒流的原因是地殼運動。

2.2.黃河原本是一條內陸河,是不流入大海的

南京大學地理系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老的學部委員)任美鍔教授在《黃河的輸沙量:過去、現在和將來——距今15萬年以來的黃河泥沙收支表》(《地球科學進展》雜誌,第21卷第6期,2006年6月)一文中指出:「黃河於150 ka BP切穿三門峽,東流入海。」

這句話的意思是:黃河在距今15萬年前切穿三門峽,東流入海。BP是Before Present的縮寫,是距今的意思。為了將日期標準化,公元1950年被定為考古學上的「現在」。距今就是距離1950年。150ka是150千年,即15萬年。150 ka BP,距今15萬年前,更準確地說:距1950年的15萬年前。

美鍔教授在文章中指出:「最近的研究表明,黃河切穿三門峽、東流入海的時間在150 ka BP左右。黃河原來是若干獨立的盆地,下游的最後一個盆地位於陝西、河南和山西三省之間,盆地中曾積水成湖,並沉積了巨厚的湖相沉積地層,這就是古三門湖。古三門湖面積大,且湖泊存在時間約有5 Ma。三門峽古湖盆的切穿,是現代黃河形成的重要標誌。王蘇民等[5]對三門峽水庫大壩上游約7 km黃河左岸的一個厚278.3 m的沉積地層進行了詳細採樣和分析研究。該處黃河三級階地即最高階地頂部沉積物(1個樣品)的熱釋光年代為148 ka BP,三門峽水庫附近的沉積地層剖面上風塵黃土取代湖相沉積的下限3個樣品熱釋光年代為207~100 ka BP之間。前者代表黃河最早切穿三門峽,東流入海的時間,後者反映三門古湖消失,風塵黃土開始在古湖湖盆上堆積的年代,由於3個採樣點的位置在沉積剖面上有1m左右的上下差異,故測年結果也有一些不同。但基本上可與三級階地頂部沉積物的年代相對應。故可確定黃河入海的時間為150 ka BP左右。本文即採用150 ka BP作為黃河開始外流入海的年代。

簡單地說,黃河在距今15萬年前切穿三門峽,東流入海。在這之前,黃河原來是若干獨立的盆地組成,下游的最後一個盆地位於陝西、河南和山西三省之間,盆地中曾積水成湖,就是古三門湖。古三門湖面積大,而且存在的時間長。水流切穿了三門峽,是現代黃河形成的重要標誌。從此黃河東流入海,黃河帶來的泥沙形成了華北平原,甚至部分蘇北平原。

順便提一句,任美鍔教授是筆者在南京大學學習和任教時的系主任。任美鍔教授是科學院老的學部委員,筆者始終認為,科學院老的學部委員的學術水平遠在如今的院士之上。任美鍔教授治學嚴謹。關於黃河何時切穿三門峽東流入海,中國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撰文行筆都必須小心謹慎,因此文章就比較難讀。但這不妨礙讀者的理解,黃河並不是自從盤古開天地以來,就是一條由東向西流淌的河流,在距今15萬年前,黃河是由許多湖泊組成的水體,到三門峽處就中止了,它的水量平衡主要是靠蒸發來完成的。

根據陳梧桐和陳名傑撰寫的《黃河傳》,在黃河切穿三門峽東流入海之前,從青藏高原到三門峽之間出現了若干大型湖盆和許許多多小湖泊和濕地。「地面上的流水從高處向低處流動,逐漸匯集到古湖盆當中,並發育成若干各自獨立的內陸湖泊水系。在青海高原巴彥喀拉山的北麓,一條流水從這裏向東南流淌,由於積石山即阿尼瑪卿山與巴彥喀拉山南北夾峙,它便流向當時正在下沉的今若爾蓋草原地區,在這裏瀦集,形成了古若爾蓋湖。源出於西傾山和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另一條流水,則在兩山的峽谷中自東南向西北方向流淌,匯集到今青海省共和縣的古盆地。古共和盆地的東面,當時另有一條流水,沿着拉脊山南麓的峽谷東流進入今甘肅,經過今日的蘭州後,北折流向今寧夏地區,至賀蘭山旁匯集到因斷層陷落而形成的銀川盆地,形成古銀川湖。東鄂爾多斯高原的東緣,又有一條河流流經由一連串的小湖泊,注入汾渭盆地,形成古汾渭湖。汾渭盆地的東面,聳立着一座高大的中條山,山脈東側的流水,由於受到山東丘陵的阻擋,則分由丘陵南北不同的河道,東流注入大海。這樣,從西部的青藏高原到東部的山東丘陵,便逐漸形成了四段各有不同源頭、互不連接的河流。古黃河就是在這些獨立的水系基礎上,逐步演變而成的。」

可見當時,四段河流各有不同源頭、互不連接,流向各不相同,源自高山,終於低洼的盆地,形成湖泊。山河的演變還在繼續之中。

陳梧桐和陳名傑繼續寫道:「在地質年代第四紀的早期即距今100萬年前後,這個地區冰川融化,氣候變得溫暖而濕潤,降水量充沛,河水迅速暴漲,流水的沖刷下切作用不斷加劇。流水的沖刷促使河床逐漸由淺變深,從而產生溯源侵蝕作用,使源頭的位置向河流流向的相反方向移動,使得上游不斷向上延長。流水的下切,則衝擊着阻擋其前進的高山峻岭,為自己開闢通道,使下游日益向下延伸。此時,中國中西部的高原繼續處於上升階段,益發加強了這種流水的下切侵蝕作用。流水的溯源侵蝕和下切侵蝕,終於將兩條河流中間的分水嶺打通了,使各個封閉的湖盆有了出口,使各自獨立的河段連接起來,古黃河至此已初露端倪。不過,此時的古黃河還是一條內陸河,它的東端止於浩瀚的三門古湖,因為東面的中條山還阻擋它通向大海的道路。但是,古黃河繼續以頑強的毅力,發揮其溯源下切的侵蝕作用。當上游的來水大量進入三門古湖,水位升高,超過了三門地壘的高度,湖水就向東漫流,並不斷下切。經過漫長的歲月它終於切穿三門峽……」

這就是任美鍔教授所指出的,黃河在距今15萬年前切穿三門峽,東流入海。

三、結束語

李克強說:「黃河、長江不會倒流」,並不準確。歷史上的長江是從東向西流的,與如今的流向正好相反。歷史上的黃河是一條內陸。

筆者以為,中國的許多問題歸根到底出在教育問題上,特別是出在大中小學的基礎教育上。比如關於長江、黃河的起源與發展,中學和小學課堂里都沒有教授。以至於發展到後來,毛澤東的一段詩詞,「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今世界殊」就成為中共上馬三峽工程的依據。「高峽出平湖」,三峽垻址處蓄水位多高,水庫庫尾重慶(朝天門)的水位也多高。周恩來定下三峽垻址處蓄水位海拔200米,相信重慶(朝天門)的水位也是海拔200米;李鵬向黨中央建議三峽垻址處蓄水位海拔185米,相信重慶(朝天門)的水位也是海拔185米;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提出三峽垻址處蓄水位海拔175米,相信三峽庫區各地的水位也是海拔175米。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泥沙組提出三峽河段在沒有建設大壩前的水力坡度是萬分之2.3,建設大壩後在遭遇20年一遇洪水時的水力坡度是原來的三分之一,為萬分之0.7。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移民組在做移民規劃時,出發點是三峽水庫沒有水力坡度,毛澤東說「高峽出平湖」。

問題是,在三峽工程決策時,絕大多數中共領導和絕大多數中國人都相信三峽水庫沒有水力坡度,都相信「高峽出平湖」,因為他們缺乏最基本的地理知識,他們在中小學裏沒有接受基本知識的教育。三峽水庫自2003年開始運行,至今已經19年了。三峽水庫19年的運行實踐告訴人們,三峽水庫存在水力坡度。水力坡度的大小隨着水流量的大小而變化。水流量大時,三峽水庫的水力坡度大,特別是洪水期水力坡度大;水流量小,三峽水庫的水力坡度小,特別是枯水期時水力坡度小。而且隨着三峽水庫的運行時間的延長,其水力坡度也會逐漸加大,向沒有建設大壩前的萬分之2.3的水力坡度回歸。而這種動態變化,對於三峽庫區、對於重慶市威脅很大。

實踐證明三峽工程是錯的。人們應該怎麼辦?

同樣,南水北調工程的上馬依據,也是毛澤東的一句話,「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調一點水也是可以的」。調一點水,是多少?是每年1億立方米?是每年10億立方米?還是每年100億立方米?還是每年400億立方米?面對2022年7月、8月長江流域的水情,面對乾涸的洞庭湖,面對乾涸的鄱陽湖,想想毛澤東的話,想想依據毛澤東的話上馬的南水北調工程,人們應該怎麼辦?

從長江的倒流可以看到造山運動的威力。中國西部地區的抬起,是強烈造山運動的結果。這裏地質破碎,地震風險大,而這裏又是西部水電開發的重點,水庫大壩多,高於200米的大壩集中在這裏,世界上垻高315米的大壩也即將在這裏完工。掌握基本知識的人,都能認識到地震的高風險,但是中共決策者看不到。

聽說如今中國小學裏不再推廣教授英語,而是要引進俄語。筆者在小學二、三年級時曾經學過俄語。至今也沒有理解,把俄語引進小學教學有什麼意義?據說還要把學習習近平思想引入到大中小教育中。記得在南京大學上學時要學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據說教授政治經濟學的金教授是國內這方面的一位權威。但是根據他教授的內容,可以懷疑金教授是否真正懂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金教授只是要求學生牢記他教授的內容,特別是對問題的標準答案。在考試時,按照標準答案回答,便能輕鬆過關。在德國上大學時,系裏也有一位教授講授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當然是用德語講,要看德文原著。這才發現,原來金教授是真的不懂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南京大學的金教授,作為國內的權威,不懂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那麼中國國內還有幾人真正懂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可以給大學生講授這門課程?

把習近平思想引入到大中小教育中,不知道是否有真正懂習近平思想的教育人才,可以把習近平思想向大中小學生講清楚?筆者至今不能理解,把習近平思想引入到大中小教育中,是想說明習近平思想的高深,還是想說明習近平思想的膚淺?

中國大中小學教育的一個問題就是,該教的不教,不該教的亂教。什麼時候,當中國的大中小學生都懂得,長江原本是從東流向西流的;黃河原本只是內陸河,只是在15萬年前才切穿三門峽東流入海的;上海和長江三角洲是靠長江攜帶的泥沙淤積出來的;華北平原,包括蘇北平原的一部分也是靠黃河攜帶的泥沙淤積出來的……那麼中國就可以避免許多愚蠢的大工程上馬,如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長江三峽大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等。

主要參考資料:

任美鍔:《黃河的輸沙量:過去、現在和將來——距今15萬年以來的黃河泥沙收支表》,《地球科學進展》雜誌,第21卷第6期,2006年6月

朱汝蘭:《長江傳》,台灣宏文館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台北

陳梧桐、陳名傑:《黃河傳》,台灣宏文館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台北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912/1801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