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俗話說:「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不管是誰,都不能不勞而獲。
一個家庭,想要幸福美滿,就要播種幸福美滿,如若不然,就是異想天開。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任何一個家庭成員,不要懂得太晚。
02
生死不棄,夫妻到老。
明朝文學家馮夢龍寫過一個這樣的故事:元朝時,有一個叫楊八老的男人,家住西安府,家境不好不壞。為了賺錢養家,他辭別妻子李氏,去福建漳浦縣做生意。
當時,漳浦縣常常被倭寇侵犯,城裏人心惶惶。
楊八老出城時,被倭寇擄走,並且帶到了海外的島上,生活了十九年。
妻子李氏站在家門口,盼來了兒子的長大,就是沒有盼來男主人。
十九年之後,楊八老混在倭寇之間,回到了福建。當他獲救之後,才發現,兒子當上了縣官,妻子還在苦苦等待......
什麼是好日子?大概就是:「苦盡甘來,否極泰來。」
夫妻本是兩片毫不相干的浮萍,因為風雨,才走到了一起。後來,為了生活,聚聚散散。只要心在一起,就一定會重逢,並且能相伴到老。
好夫妻,平平淡淡一起過,雷雨交加牽好手。
03
珍惜舊情,手足相幫。
如果你上了一定的年紀,一定會有這樣的體會:小時候在農村,兄弟姐妹的衣服,要輪流穿。老大穿了,老二穿。吃飯的時候,大家一擁而上,吃啥都很香。
割稻子的時候,兄弟姐妹,你追我趕,雖然很累,但是很有幹勁。挑着穀子回家,還能追追打打。
城裏的兄弟姐妹,一起做信封、火柴盒子,補貼家用。踩着大大的單車,在公路上奔馳。
一路走來,我們都是苦中作樂。
後來,兄弟姐妹都成年了,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甚至在不同的城市就業。
如果大家都念舊,那麼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聚攏起來,還能互幫互助。比方說,你家需要建房子,開口向哥哥借錢。哥哥毫不猶豫,拿了十萬塊錢給你。哥哥家的孩子要讀書,你家和學校很近,主動對哥哥說,以後孩子就在你家吃飯。
《史記-五帝本紀》裏寫道:「使布立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如果你有大的格局,還會發現,所有的家人,都是「手足」。努力珍惜緣分,不管發生了什麼矛盾,都不會斷交,以後還能相互依靠。
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掐了哪一面,都會鑽心痛。
04
父母善良,兒女孝順。
新加坡女作家尤今,和女兒一起外出就餐。在上海的一家餐廳里,年輕的服務員不小心把湯汁灑到了尤今的身上。她有些火氣,但是女兒迅速起身,安慰服務員。
事後,女兒說,她在英國的時候,做勤工儉學,也當過服務員。打破杯子、把湯汁灑落到顧客身上。都得到了諒解。
將心比心,女兒的善良,可見一斑。
尤今把這件事寫下來,廣泛傳播。令人費解的是,很久之後,有人抹去了她的名字,直接把文章轉載了。
作為作者,看到文字被人盜用,肯定會憤怒,但是尤今並沒有計較。母親的善良,令人佩服。
我們常常說,虎父無犬子。也就是告訴我們,父母的言行舉止,人品,是可以遺傳給兒女的。
善良的父母,好了好報,會遇到好心的兒女和媳婦、女婿。
當老人把媳婦當成女兒來養的時候,家庭就沒有搞不好的關係。人的心,是可以融化的,只要「愛」足夠多。
05
自私自利,家破財敗。
有句諺語說得好:「樹葉沙沙響,必定有風來。」
當一個家庭走向衰敗的時候,其實是早有內耗,只是我們都不願意去面對和處理。
三國時期,曹植留下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體現了兄弟的矛盾。可是認真一想,矛盾的根源,就是「位置」的爭奪。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如果大家都很自私,那麼家庭就會變成一盤散沙。
父母很自私,就會偏愛某一個兒女,從此導致其他的兒女很有意見。兒女長大後,順理成章,把贍養父母的任務,交給被溺愛的那個人。但事實卻說明了一點——溺愛之下,常有敗家子。
兒女很自私,就會瞧不起父母。因為時代在變化,兒女和父母之間,有代溝,三觀也不一樣。在城裏的人,想着自己的房子不夠大,就不願意接父母到城裏住;在遠方打工的人,覺得老家的父母,是一個累贅。
夫妻很自私,每個人都要存私房錢,又不願意把工資拿出來,這個家,還能靠什麼來維繫?令人擔憂。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自私自利的家庭,天天念經,永遠念不好。
06
有一位名人說過:「幸福不是獎賞,而是結果;苦難不是懲罰,而是報應。」
我們常常把婚姻比喻成「圍城」。也就是說,一個人成家之後,就是走進了圍城,被困住了。
如果你「跳出圍城看圍城」,就會發現,圍城是圓的,或者是方的。但是一定是「閉環的」。
也就是說,你做過的一切,都會回到你身上,無法逃脫。
再想一想,還會發現,地球也是圓的,地球的軌跡,也是圍着太陽繞圈。
如果你想住在幸福的家庭里,就要播種一個春天,然後和家人一起享受春暖花開。
世事無常,一環扣一環。
因果不虛,一報還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