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醫院看病,不管是頭疼、肚子痛、還是咳嗽到肺痛,醫生說先去照個CT都是很常見的事情。
但是有人說,「做一次ct,受到的輻射相當於拍400張X光」,「CT做多了,容易讓細胞突變成癌細胞?」確實有不少的人都有這種擔心,那做CT對身體健康到底有沒有影響?
一、先了解一下什麼是CT?
CT到底是什麼?CT是利用「X」線束穿透人體部位後進行掃描的一項檢查項目,成像顯示的是斷層組織分佈,就好比一個蛋糕卷,CT就是負責把蛋糕切成片,主要反映橫斷面器官的情況。
目前CT分為平掃CT和增強CT。
平掃CT:也叫普通平掃CT,患者只要平躺在CT機上進行掃描即可,不需要打造影劑且方便、快速,一般平掃CT可以作為初次檢查、疾病急性病變的首要檢查項目。
增強CT:增強CT是在平掃CT的基礎上,要在患者的靜脈注射造影劑,造影劑經血液循環流經身體各個器官,能更加準確的分析出血液循環豐富的器官組與織的病變問題。
這裏要注意,增強CT所使用的造影劑,通常為碘造影劑,它並不適用於所有病患,比如甲亢患者使用碘造影劑會有過敏的風險,所以增強CT需經醫生評估後才可以進行。
那麼CT可以檢查身體哪些地方的問題呢?CT的應用廣泛,在神經外科有很多問題都是需要輔助CT來進行,比如腦梗塞、顱腦外傷以及腦部腫瘤等。除此之外,心臟問題以及肝膽、腎臟等實質性器官,也可以通過CT比較清晰看到病變問題。
二、ct做了對身體有影響嗎?多少次會致癌?
首先,CT確實是有輻射的,主要源於x線產生的電離輻射。電離輻射會釋放損傷DNA的自由基,有可能引起細胞癌變的問題。但是,前提條件是還得講究劑量,不超量就是安全的。
那麼,多大的輻射劑量是會引發癌症?
2013年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將68萬名接受CT的孩童與1000萬名同齡但未接受過CT的孩童進行對比,之後科學家們估算出每1mSv的輻射劑量會使患癌概率增加0.0017%~0.002%。
粗略計算,比如一次胸透的輻射劑量是0.1msv,則患癌率增加0.00017%~0.0002%。
而臨床實踐認為,50mSv的單次劑量或100mSv的終身劑量,是不會引起健康風險的,並且該劑量也是診斷影像學檢查的劑量上限。
身體不同部位組織能承受的輻射有效劑量值(圖源:騰訊醫典)
其實,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存在輻射:
•每日吸20支香煙每年0.5~2mSv的輻射
•坐飛機20小時的輻射劑量達到0.1mSv
•地鐵安檢乘客時,每年可接收到輻射劑量<0.01mSv
•每個人每年所接受到的天然背景輻射劑量約為2mSV
所以,不要過於擔心ct檢查的副作用。
通過CT掃描基本上疾病都可以「見光死」,特別是腫瘤、血管性疾病、炎症以及外傷疾病患者,CT檢查是幫助醫生分析患者病情以及明確診斷的重要手段。
不過CT雖然強大,但是仍然有部分患者不適宜做CT檢查,比如心臟病患者,比如1歲以下嬰幼兒以及60歲以上老年人,還有腎功能不全、過敏體質、哮喘、濕疹疾病患者不建議做CT。
三、CT檢查還是核磁共振,怎麼選?
有些患者可能很納悶,為什麼醫生不直接讓我去做核磁共振,而是先拍CT。
其實,CT檢查和核磁共振各有優點。
CT雖然有一定的輻射,但是它對人體肺部、骨骼等病變的顯現卻是非常清晰的,而且CT掃描的時間短,通常幾分鐘就可以完成檢查,病人的配合度也會變高。
而核磁共振雖然沒有輻射,但它並不是任何部位的檢查都適合,通常核磁共振主要檢查人體大腦以及軟組織的病變。而對於肺部的病變,其實核磁共振看的並不清楚。
另外,核磁共振檢查的時間較長,有時候病患甚至要躺在檢查機上保持至少十幾分鐘不能動,有些檢查還需要患者配合憋氣。
所以說,不管是CT還是核磁共振,其實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的。對於第一次來看病的患者,醫生不知道病情實際如何,可能會先讓做一個普通CT檢查。
CT是臨床上常見的檢查手段,雖然有輻射但量很低,偶爾經歷一次兩次CT檢查並不會有太大的傷害。其實,廣大醫護人員才是常年直面輻射的人群。所以,如果醫生根據病情建議您做CT,那麼作為患者只要配合即可,不需要太擔心輻射帶來的致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