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去醫院看病時,是否也會遇到這樣的事情,那就是無論是頭痛、胸痛,還是腹痛、腰痛,醫生都會要求我們先做一次CT,有的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間甚至需要做好幾次CT,那感覺就是CT好似是一個常規檢查一樣,只有身體出現不舒服,醫生都恨不得給你開一個CT檢查一樣。
而對於CT檢查,其實更多人關心的不是花了多少錢,而是做一次CT,對身體的傷害有多大,甚至擔心經常做CT檢查的話,會不會致癌。今天,我就跟大家聊一聊有關CT的相關知識,告訴大家這其中的真相。
一、做一次CT,對人體的傷害有多大?
CT檢查就是計算機斷層成像檢查,它是利用X線束對人體某部一定厚度的層面進行掃描,再通過轉換成圖像,使我們可以從圖像中看到人體斷層組織分佈,就像檢查肺部CT,它就是將肺部組織切成一片一片的橫斷面,這樣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些組織是否發生了病變。
而目前CT檢查,一般包括平掃CT以及增強CT,我們平時做的一般都是平掃CT,就是平躺在CT機,要檢查肺部就掃描肺部,要檢查頭部就掃描頭部;而增強CT就是在平掃CT的基礎上,患者需要注射一些造影劑,這些造影劑隨着血液循環流經檢查的部位,就可以更加準確清晰地看到組織的病變問題。
因此,從CT檢查的概念上來看,它其實就是一個暴露在X射線的輻射之下的檢查,而X射線屬於電離輻射,是屬於可能致癌的輻射源,當我們人體組織細胞長期受到X射線的輻射,那麼就有可能造成細胞DNA的直接損害,從而發生基因突變,就會出現癌變的可能。
而據資料顯示,做一次CT檢查相當於做了400次X射線檢查,而做CT檢查的輻射劑量是X線檢查的5~10倍。其實這個說法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因為不同的檢查部位,所接受的平均輻射劑量也是不同的,我們可以參考下面這一張圖:
比如做一個頭部的常規CT檢查,其平均輻射劑量為2mSv,相當於拍了100張的正面胸片;做一個胸部的常規CT檢查,其平均輻射劑量為7mSv,相當於拍了350張的正面胸片。
那麼,我們做一次CT,人體接觸了這樣的輻射劑量,會對人體產生多大的傷害呢?會不會致癌呢?
雖然說,X射線輻射有致癌的可能性,但是拋開劑量說危害都是不科學的。一般來說,正常檢查時所接觸的輻射劑量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因為資料顯示,只要單次輻射劑量不超過50mSv或者一年的輻射劑量不超過100mSv,那麼都屬於比較安全的範圍,不會引起健康風險。我們平時做CT檢查時接觸的劑量都不會超過這個範圍。
其實,即使是不做CT檢查,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會到處接觸到電離輻射,比如太陽的輻射,電器的輻射等。因此,一年裏偶爾做一次或者幾次CT檢查,其實對身體並沒有明顯的傷害,更不用擔心引起致癌問題。
太陽輻射
二、做多少次CT會致癌?
如果是在短時間進行長期多次的CT檢查的確會存在致癌的可能。河北新聞網曾經報道過這樣的一件事情,有一位32歲的王女士,因為車禍之後在醫院檢查而查出肺部有陰影,她一直擔心這個肺部陰影會發展成肺癌,於是她基本上每月至少做3次CT檢查,經過了大約半年,幾十次的CT檢查,最後「夢想成真」被確診為早期肺癌。醫院專家認為,王女士頻繁做CT檢查讓她體內射線量大幅上升,她的早期肺癌確診與她半年來多次做CT檢查存在不小的關係。
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偶爾一次兩次的CT檢查並不會導致癌症的發生,但是短時間內過多進行CT檢查,就容易使體內射線量大幅上升,就容易導致癌症。
對於輻射與致癌的問題,其實美國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布列根和婦女醫院在2009年的時候曾經做過了一項研究,該研究對31462名患者進行了長達22年的回顧性研究,其中有33%的患者終生接受了5次以上的 CT檢查,其中5%的患者接受了22至132次的CT檢查。
這個研究結果顯示,在新發生癌症中,每100例就有0.7例歸因於反覆CT檢查的輻射暴露,而因癌症死亡的患者中,每100例就有1例歸因於反覆CT檢查。
另外,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也研究證實,一次CT全身掃描檢查可使受檢者輻射致癌的危險性增加約8%,而且受照射的次數越多,患致死性癌症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只有在短時間內多次進行CT檢查,就會增加患癌的風險,至於做多次CT才會致癌,這其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因為檢查的部位不同,接受的輻射也不同,可能需要幾十次,甚至上百次才會發生癌變。總之,我們要記住,常規檢查每年做一次CT檢查即可,即使是癌症的高危人群,最好也是每半年進行一次CT檢查即可,千萬不要過多檢查。
三、既然CT檢查有輻射,為什麼不選擇沒有輻射的核磁共振呢?
對於影像學檢查,臨床上除了X線檢查、CT檢查之外,還有核磁共振檢查,而且核磁共振檢查並不像X線檢查、CT檢查等具有輻射性,是屬於一種沒有輻射的檢查,為啥醫生不直接讓病人做核磁共振檢查,反而是做CT檢查呢?
核磁共振
其實,CT檢查與核磁共振是有區別的,它們的檢測原理以及適應症都有所不同,在臨床應用上並不能替代。
首先,CT通過組織橫斷面掃描成像的方式,能夠更加清晰地顯示組織是否發生病變,這對於頭部、胸部、腹部、肝臟以及骨骼等組織器官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診斷作用;而核磁共振是利用磁場原理,通過脈衝作用,使器官內的質子發生磁共振,可以進行橫斷、矢狀、冠狀任意面的成像,更適用於頭部、腹部、中樞神經、生殖系統或者軟組織疾病的檢查。
其次,CT檢查掃描的時間比較短,可以在幾分鐘之內就完成檢查,而核磁共振檢查需要的時間比較長,一般需要十幾分鐘,有些甚至需要30分鐘以上,患者還需要保持姿勢不能動,再加上噪音較大,有許多患者會受不了,特別是有幽閉恐懼症的人,根本就無法忍受這樣狹窄的空間,很難完成一個檢查,所以這就需要患者的高度配合。
因此,在做影像學檢查時,醫生會更加病情的需要進行檢查,而CT和核磁共振都有各自的適應範圍,也有各自的優勢,並不能完全替代,就比如做肺部檢查,雖然CT檢查具有一定的輻射,但是CT檢查成像比核磁共振更清晰,更好地看出肺部病變,所以並不是說核磁共振沒輻射就比CT好。
總的來說,雖然CT檢查對人體有一定的輻射,但是其輻射劑量是比較低的,都在安全範圍之內,如果不是過多檢查,偶爾進行一次兩次的CT檢查並不會對身體造成明顯的傷害,更談不上做一兩次的CT檢查就會發生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