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2歲的吳大叔,有多年的吸煙史,近年來一直斷斷續續咳嗽、咳痰,前段時間,吳大叔甚至發現咳出的痰液中帶有血絲,嚇得他趕緊去醫院做檢查。
到醫院後,醫生建議他進行了一次普通CT檢查。檢查結果出來後,醫生發現存在一些異常,於是又給他開了一次增強CT的檢查。這下吳大叔心裏開始犯嘀咕了,CT檢查輻射又大且費用貴,醫生這一而再再而三的讓自己做檢查,是不是想坑錢啊?
相信有過同樣經歷的人也會有一樣的疑問,明明剛做完一次CT檢查,醫生卻又要再讓做一次檢查,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CT到底是什麼?
首先,得先了解到底什麼是CT檢查,它是通過X光分層穿過人體,經過電腦計算後二次成像,相當於把麵包切成片來看。CT檢查主要用於骨關節、中樞神經系統、有密度變化的軟組織病變檢測,還可用於頭顱、胸腹、四肢、盆腔等各個部位的檢查,目前還是檢查急性腦出血、主動脈夾層的重要手段。
CT可分為普通平掃和增強掃描兩種,前者只需要躺在CT機器上面,幾秒鐘就可結束檢查;後者是在平掃的基礎上,再靜脈注射碘對比劑讓其隨着血液循環流向全身,以此來觀察病變組織的情況,並與周圍組織做對比。
為什麼有時候做了CT檢查,醫生還要病人再做一個增強CT呢?
增強CT檢查可增強病變與周圍組織的對比,對於平掃CT中無法發現的病灶可清晰地顯示,且可明確病灶的範圍和性質,對於病變的定性診斷有重要意義。不過,在做增強CT檢查前,患者要明確是否有碘造影劑過敏的問題,需要在評估後方可進行檢查。
二、CT對身體有害嗎?做多少次會致癌?
根據2013年一項涉及68萬名接受CT掃描兒童、1000萬同齡未接受CT掃描兒童的數據估算出1mSv的輻射劑量會導致患癌風險增加0.0017~0.002%。
對於CT檢查,大家最為關心的問題,莫過於檢查時產生的輻射是否會影響健康,多次檢查又是否會致癌?
不可否認的是,CT檢查過程中使用的X線產生的電離輻射,會破壞人體內一些大分子結構,繼而損傷細胞和人體,有一定的致癌風險。
不過,做一次CT的輻射劑量在2mSv-10mSv不等,輻射量微乎其微,因此無需過分恐慌。事實上,生活中不少常見的場合中都存在輻射,比如:
地鐵安檢每年可能接受輻射的量
坐20小時飛機的輻射量為0.1 mSv
每天吸煙20根,一年的輻射量為0.5-2 mSv
一次胸透的輻射量約為1.1 mSv
根據中國放射防護標準中規定放射工作人員每年限制接受的劑量為50mSv、五年內每年接受的平均輻射上限為20mSv。按照做一次CT檢查最大的劑量為10mSv來計算,一年做2次CT,最多接受到的輻射是20mSv。
只要短時間內別做太多次CT檢查,把總輻射劑量控制在安全範圍內即可。
三、CT檢查還是核磁共振,怎麼選?
即便如此,很多人還是害怕CT檢查中存在的輻射,在檢查時想要優先選擇沒有輻射的核磁共振,這個做法可取嗎?
其實,無論是CT檢查還是核磁共振,都有各自的優缺點。CT檢查的有點味速度快、密度分辨力好,缺點就是有輻射。而核磁共振優點為不需要注射造影劑,也沒有輻射,對於軟組織解像度很高,在顱腦、神經、脊髓等部位的檢查結果顯示均比CT要好。不過核磁共振具有噪聲大、採集數據時間長的缺點,也不適合體內帶有金屬、心臟起搏器的患者進行。
相較而言,核磁共振的沒有輻射,對人體更安全,為什麼臨床上醫生很很少開核磁共振呢?主要有以下4個原因:
檢查時間長:一次核磁共振檢查平均需要10~15分鐘的檢查時間,對於危重症患者而言是等不起的,CT檢查每次僅需要2~5分鐘時間。
費用相對較高:一次普通CT檢查的費用在200~300元左右,而核磁共振每次的費用要高出不少。
體內有金屬物品不能做:體內有金屬物質的人群,不能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包括金屬節育環、心臟支架等都不可以。
部分器官不適合做:核磁共振檢查需要水中的氫原子為基礎,胃部、肺部所含有的氫原子量較少,檢查時難以和射頻脈衝進行共振,無法得到準確的檢查結果。此外,心臟和腸道這類不含水的器官,也同樣不適合進行核磁共振檢查。
CT檢查對於診斷多種疾病有重要的意義,在醫生建議進行檢查時,不要過分抗拒,適當的檢查頻率不會給健康帶來過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