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共高風險地方債券盯上散戶 以債養債釀危機

港媒日前報導,中共地方政府發起新一輪高風險債券,並將目標盯上准業餘投資者——散戶,通過微信等能直接接觸到散戶的社交媒體進行營銷,已成為地方政府籌集資金的非常規營銷方式。王赫表示,現在地方政府進入了償債高峰期,如果借不到錢,不能以新債還舊債,債務償付危機壓力就比較大。他表示,中共當局知道風險,習近平當局也稱之為,「分類施策、精準拆彈」。

中國經濟減緩、信貸危機與地方債務等問題,引起媒體與專家關注。圖為北京一家銀行的職員在清點鈔票。

港媒日前報導,中共地方政府發起新一輪高風險債券,並將目標盯上准業餘投資者——散戶,通過微信等能直接接觸到散戶的社交媒體進行營銷,已成為地方政府籌集資金的非常規營銷方式。

有分析認為,地方政府用債務推動經濟,若不能創造足夠收益,就是以債養債,最後或釀債務危機。也有分析說,隨着地方債陷入惡性循環,一旦地方融資平台不能償還債務,或成金融風險導火索。

地方政府新一輪高風險債券盯上散戶

港媒《南華早報》(SCMP)昨天(7月12日)報導,中共地方政府再度大興土木以挽救經濟,許多地方政府把目光盯向散戶投資者。通過能直接接觸散戶的社交媒體進行營銷,已成為其籌集資金的方法。

報導稱,由於北京當局的去槓桿運動,一些財政緊張的地方政府無法直接向銀行借款,只好轉向風險越來越高的融資方式。許多地方政府通過社交媒體平台如微信等,直接瞄準散戶兜售債券,堪稱地方政府新興的、非常規籌錢之道。

如,投資人只需投10萬元(人民幣,下同)買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發行的債券,可獲得超過10%利息。

報導說,地方政府為了繞開直接籌款限制而設立的融資機制,因缺乏完善規範,而且監管薄弱,從而出現揮霍無度與濫用募資。過去14年來,這些弊端一直無法得到有效遏止。

浙江省製造業業主劉先生對《南華早報》表示,最近在網上看到一系列高風險新投資產品,勾起他似曾相識的回憶。2016年,他砸下所有積蓄購買地方政府債券,該債券用於興辦兩項建設計劃,最後一切化為烏有。

劉先生說,「對於投資中國市場,無論是私人理財商品或是地方政府發行的債券,我已全然喪失信心。」

中央社說,面對地方政府新一輪高風險融資,像劉先生這樣經歷過慘痛教訓的投資人,與業界知情人士格外警醒。

地方債花樣不斷投資風險有多大?

大陸YY評級從公開市場取得的信息顯示,去年6月以來,來自15個省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在網上發行了165類產品。截止今年6月,這些平台累計籌措資金2708億元。

不僅如此,地方政府還把融資平台的發債統包成信貸商品,最低投資門檻通常設定為30萬和100萬元之間。有不願具名的業主說,當前籌措資金資困難,信評差的地方政府募資很可能兩種手段都用。

在這種情形下,對投資民眾來說,是否會有被套牢的風險?

台灣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大紀元表示,套牢會發生,因為地方政府還不了錢。地方財政收入沒有改變的跡象,收入遠遠低於支出,是赤字狀態。地方靠中央補助,而中央也沒錢,只好自己想辦法融資。

他認為,將來各地方維穩、部隊開銷,公安、武警很多維穩開銷,可能由地方政府承擔,中央可能要撥一部分負擔給地方。地方政府最後沒辦法,會繼續找錢、挖錢、想辦法搶錢,還會有很多事情冒出來。

地方政府陷入以債養債惡性循環

地方債務越來越大,不僅陷入以債養債的惡性循環之中,也增加中共政府總體債務壓力。

5月10日,總部在北京的智庫「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一份季度報告顯示,第一季度中國整體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比去年底上升4.4%,達到268.2%。

該季報稱,疫情仍然是最大不確定性,導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根據不同的經濟增速所作的情景預測表明,今年該比例將有較大幅度上升,不利情景下或將攀升10百分點以上。

吳嘉隆說,「用債務來推動經濟,必須創造足夠收益,才能還清債務,否則就是以債養債,債務高疊,到最後還不出來就會變成債務危機。所以不要以為用舉債來搞建設就是辦法,其實不是。」

他表示,很多時候表面上看好像有GDP,如把馬路拆了翻修,翻修後花了一筆錢。若沒有創造經濟效益的話,就變成債務壓力,要去還債。中共當局總把基礎建設當作投資,是不對的。

吳嘉隆認為,中共政府一碰到經濟困難就刺激經濟,舉債搞基礎建設投資,而這些投資基本上沒有足夠運量、沒有足夠經濟效益,結果就變成財政負擔。

地方政府的還款能力,要看財政收入,而地方政府現在全部是赤字,稅收早就不夠應付開支。他分析說,過去靠出讓土地獲得財政收入,但現在房地產市場崩潰,房子賣不出去,開發商不敢買地。

事實上,近期出現多省市「爛尾樓」預售房主集體停繳貸款事件,也算比較典型案例,已引起中共官方警覺。

陸媒《證券時報》今天(13日)以「謹防爛尾樓盤停供風險擴散」為題,發評論文章稱,近期有爛尾樓預售房主集體決定停止還貸,引起不少爛尾樓房主仿效。如果問題得不到解決,將使房主、房企、銀行同受傷害。

據花旗銀行12日的研究報告稱,截至當天,中國已有22個城市超過35個爛尾樓建案的購屋者,在建案長期停工下不惜個人信用記錄受損,決定共同停止償還貸款。

就地方債的嚴重性,吳嘉龍拿恆大做比較說,恆大債務大概兩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據說超過了53萬億,比恆大多26倍,可能還不止。地方財政壓力遠遠超過恆大,而且中央沒有財政能力去救。

分析:地方融資平台不能償債或成金融風險導火索

就地方債惡性循環方面,時事評論員王赫對大紀元表示,一旦地方融資平台不能償還債務,可能是金融風險導火索。

他表示,地方債有很大一部分屬於非標融資,比如搞信託、別的什麼借貸。這些錢利息往往比標準化融資債券市場利息要高,償付壓力就非常大。非標融資方面,全國已出現了幾十起、上百起不能償債案例。

非標融資就是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指信託貸款等非公開交易的債權資產。與標準化債券資產相比,此類資產一般不公開發行,風險較高,流動性較低,缺乏標準化的證券特徵,但名義收益率要高得多。

王赫表示,現在地方政府進入了償債高峰期,如果借不到錢,不能以新債還舊債,債務償付危機壓力就比較大。

一旦危機爆發,至少平台公司就要垮一些。而買地方債的絕大部分是當地的中小金融機構、中小銀行,只要地方政府不能償付,中小銀行就垮,地方財政也完蛋。

他表示,中共當局知道風險,但沒法子,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不爆雷,地方自己想辦法。表面上摁住不爆雷,就皆大歡喜。真的爆了雷,就很麻煩。習近平當局也稱之為,「分類施策、精準拆彈」。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大紀元記者夏松、駱亞採訪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714/1775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