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這場與中共力量懸殊的對抗有何啟示

世界上最大經濟強國之一中國和歐盟最小國家之一立陶宛之間的貿易衝突,凸顯出關於現代全球經濟的一些值得深思的事實。

當前的國際關係中不乏力量懸殊的對抗,最明顯的是烏克蘭俄羅斯。不過,有一場很有意思的對抗是美國公眾鮮少注意的,但值得全球經濟引以為鑑。

2021年中期,波羅的海小國立陶宛允許台灣在當地開設帶有「台灣」字眼的代表處,此舉激怒了中國政府。立陶宛曾是蘇聯加盟共和國,現在是歐盟成員國。多數與台灣保持友好但非正式關係的國家長期以來一直使用「台北」這個詞,以避免激怒中國政府。北京方面稱台灣這個自治島嶼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做出回應,在2021年底限制了立陶宛的進出口,最終將瞄準經由立陶宛的供應鏈。

這一事件到目前為止的發展顯示出,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的時期,全球貿易體系的優勢和劣勢所在。

人們可能會認為,中國這樣的全球重量級選手能夠輕而易舉地懲罰立陶宛這樣的小角色。立陶宛2021年經濟規模約為中國的0.4%。但事實上,中國政府最初的應對措施相對來說沒有什麼效果。中國一開始以非官方形式阻止立陶宛對中國的出口,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期間,立陶宛對華出口暴降約80%。

中國是德國和其他幾個主要歐洲經濟體的重要貿易夥伴,但對立陶宛來說並非如此。即使在2021年緊張局勢開始急劇升溫之前,立陶宛對華直接出口在其出口總額中也僅占約1%。投資方面的情況也類似。中國在海外大舉投資,去年對外直接投資達1,450億美元。但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流向了亞洲或通過香港回流到內地,2020年這一數字為1,120億美元。2020年,中國在立陶宛的投資存量僅為2,800萬歐元(合2,810萬美元),自2015年以來增長了70%,但仍不到立陶宛所獲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1%。

不過,這並不意味着中國手中沒有任何籌碼。

去年12月,路透(Reuters)、《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等媒體報道稱,一些在立陶宛的德國製造商,包括汽車零部件巨頭大陸集團(Continental AG, CON.XE),正承受來自中國政府的要求其切斷與立陶宛之間聯繫的壓力。含有立陶宛零部件的德國對華出口產品在中國海關通關環節遇到了困難。一些從中國運往立陶宛的貨物和原材料的運輸也受到干擾。最終,歐盟針對中國向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提起申訴,並宣佈了以一個1.3億歐元的貸款基金幫助受影響立陶宛公司的舉措,但立陶宛政府顯然受到了驚嚇——今年1月初,立陶宛總統說,關於該代表處名稱的上述決定是一個錯誤。

有意思的是,這次的對抗與其他一些貿易衝突頗有相似之處。通過把矛頭指向對手的直接出口來迫使其做出改變,這個招數近來並不鮮見——比如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對中國商品加征進口關稅,中國抵制澳大利亞葡萄酒,歐洲抵制俄羅斯石油——但往往不太有效,部分原因在於很多出口商品都是可以互相替代的。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遏制了直接進口,但中國的出口整體表現得不錯,只是去了其他地方。歐洲對俄羅斯原油的制裁已迫使俄羅斯折價出售石油,但也大幅提振了全球油價,大部分影響由此被稀釋。

不過,事實已經證明,瞄準全球供應鏈本身的關鍵環節或組成部分的制裁要有效得多。中國通信設備巨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正被美國的晶片禁令慢慢削弱,俄羅斯汽車製造商也是如此。同樣的道理,沒有大的對華直接出口敞口的小國或公司,也許會發現自己非常容易受來自中國的壓力影響,只要中國政府找到方法挾制它們下游的直接客戶,或者斷供關鍵材料或零件。

目前,立陶宛政府不願退縮:來自歐盟、美國和台灣的資金,以及任何考慮退出的西方大公司所可能招致的負面觀感,都讓該國更有底氣。對西方國家來說,團結一致有助於抵禦經濟脅迫,在關鍵的全球技術供應鏈之上擁有主導地位也有所助益。如果這兩種優勢的任何一種在未來減弱,發達的民主國家——無論大小——可能會另做打算。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713/1775141.html